匿名信事件后,小黄被警方严密保护起来。但令人不安的是,发送匿名信的人似乎对警方的布控了如指掌——第二封信直接出现在了小黄枕头下,里面只有一张照片:小黄父母家的大门,上面用红色记号笔画了个大大的叉。
“这不是外部威胁,”陈警官面色凝重,“我们内部有他们的眼睛。”
16. 内鬼与试探
公安部决定成立专案组,代号“清源行动”,从全国抽调不与地方警力交叉的成员。小黄被暂时安置在一个安全屋内,窗外飘着细雨,让他想起缅北雨季的闷热和血腥。
一天深夜,陈警官突然到访,脸色异常:“小黄,我们需要你回忆更多关于‘医疗区’的细节。最高层关注此案,明天有领导要听汇报。”
小黄努力回忆,描述那个总是有两个持枪守卫把守的白房子,偶尔传出的消毒水味道,以及每月固定日期来的“外聘医生”。
“有个细节我不知道是否重要,”小黄突然想起,“每个月15号左右,会有一辆冷藏车开进园区,车身上印着某种医疗标志,但被故意涂抹了。”
陈警官认真记录,然后匆匆离开。门关上的瞬间,小黄感到一丝不对劲——陈警官的笔迹和他之前见过的完全不同。
通过安全屋的紧急联系装置,小黄悄悄联系了专案组真正负责人。一小时后确认:今晚没有任何人获准探访安全屋,陈警官正在外地办案。
那个“陈警官”是假的。
17. 医疗区的真相
真正突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林薇的弟弟小林。他在姐姐被捕后终于敢站出来,提供关键信息:他曾被强迫在医疗区做清洁工。
“那不是简单的医疗区,”小林声音颤抖,“那是器官采集中心。”
根据小林描述,电诈园区有个不成立的规则:业绩持续垫底或试图逃跑者,经过“评估”后会被送入医疗区“捐献材料”。血型、器官匹配度甚至基因数据都被录入一个庞大数据库。
“有一次我清洁时看到一份清单,”小林说,“心脏25万美元,肝脏12万,肾脏8万一个,角膜3万...全是美元计价。”
更可怕的是,有些“客户”会提出特殊要求:指定血型、年龄甚至学历。园区为此建立了一套精密筛选机制,这也是为什么购买价格因“商品”特质而异。
18. 跨国线索
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协助,专案组追踪到资金流向——大部分赎金和“医疗收入”通过虚拟货币洗钱后,流入东南亚某国一个看似合法的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的主席竟是某跨国医疗企业的幕后控制人,该公司正致力于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研究。
“这不是简单的电诈犯罪,”专案组组长在内部会议上宣布,“这是一个集人口贩卖、器官走私、金钱洗白于一体的跨国犯罪网络,有看似合法的外壳。”
与此同时,技术部门破解了从园区缴获的加密硬盘,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名单——某些地方官员、富商甚至明星的名字出现在“特殊客户”列表中,备注显示他们已接受过“特殊供应”。
19. 收网行动
12月24日,平安夜。联合行动在中缅边境同步展开。
中方这边,警方控制了那个假冒陈警官的内鬼——某边境管理部门副处长,他承认多年来为犯罪集团提供便利,收取巨额贿赂。
缅甸方面,军方配合对残余电诈窝点进行清剿。在一处隐蔽山谷中,发现了移动式高科技医疗车,里面设备先进程度令人咋舌,堪比一流医院手术室。
最关键的是,行动组根据线索在一艘即将驶入公海的豪华游艇上抓获了正准备潜逃的“刀哥”。他电脑中的资料成为指证整个网络的关键。
20. 审判与重生
次年春天,案件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小黄作为主要证人出庭,直面那些曾经折磨他的面孔。
“刀哥”在最后陈述时竟露出诡异微笑:“这只是一条生产线暂时关闭罢了。需求还在,新的生产线很快就会开工。”
法院最终判处15名主犯死刑,32人无期徒刑,其余涉案人员获刑不等。但小黄明白,这确实不是终结——那些隐藏在合法外衣下的接收者、那些跨国犯罪网络的核心成员,大多仍然逍遥法外。
审判结束后,小黄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正式加入“反诈援助中心”,成为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帮助那些同样受害的人们。
21. 微光不息
一年后的同一天,小黄站在中学讲堂里,面对几百双年轻的眼睛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们最先夺走的不是你的自由,而是你的名字。”小黄平静地说,“在园区,我只是编号mx0483。找回自己的名字,是重生的第一步。”
课后,一个羞涩的女孩走过来:“黄老师,我表哥三个月前说去泰国打工,后来就失联了...这是他的信息,能帮帮我吗?”
小黄接过纸条,拍了拍女孩的肩膀:“我们会尽力。”
回到办公室,他将信息录入数据库,开始又一轮搜寻工作。窗外阳光明媚,桌上摆着那些再也回不来的人的照片——他们成了小黄继续前行的力量。
电话响起,又一个家庭寻求帮助,又一个希望被点燃。
虽然个人的力量微弱,但无数微光汇聚,终能照亮黑暗。
【全文完】
---
本故事根据多起真实案例创作,其中涉及的犯罪细节均已做脱敏处理。旨在提醒公众警惕境外高薪招聘陷阱,保护自身安全。向所有奋战在反诈一线的工作者致敬,愿天下无诈,众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