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军工坊的炼钢车间里,热浪裹着铁腥味扑面而来。高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郑老栓却蹲在地上,盯着一截断裂的火炮炮管,眉头皱得能拧出水来。炮管断面泛着暗红色,布满了细小的砂眼,像撒了把碎石子——这是今天第三根炸膛的炮管了,明明用的是改良后的钢材,可一装上火药试射,还是撑不住膛压。
“郑师傅,要不咱们再把钢锭锻打几遍?说不定是锻打得不够实。”旁边的年轻工匠小三子递过来一块布,想让他擦把汗。郑老栓摆摆手,拿起炮管凑到高炉火光下看:“不是锻打的事,是钢里的杂质太多!你看这砂眼,全是硫和磷没除干净,一受热就脆了,哪扛得住炮膛里的压力?”
这话被刚走进车间的王巢听了个正着。他刚从轨道研发区过来,手里还攥着张铁路施工图纸,见郑老栓愁眉不展,便蹲下来接过炮管:“老郑,之前咱们改良高炉,钢材硬度是提上来了,但纯度还不够——造农具、轨道还行,造火炮这种高精度的东西,差一分纯度都不行。”
郑老栓叹了口气:“将军,俺也知道纯度不够,可咋除杂质啊?之前加了石灰石,也只能除一部分,剩下的硫磷,俺们试了十几种法子,都除不掉。”
王巢站起身,往高炉边挪了挪,指着炉口的钢水:“传统高炉是‘死炉’,钢水在炉里不动,杂质沉不下去。咱们得改‘转炉’——把高炉改成能倾斜的炉子,再往里面鼓风,让钢水翻起来,杂质跟着炉渣浮到表面,就能撇干净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画着转炉的结构图,还有一行行配方:“这是‘转炉炼钢配方’,石灰石按1:5的比例掺进铁矿,鼓风要用四组风箱同时鼓,把炉温提到一千五百度,保准能除净杂质。”
郑老栓接过图纸,手指摸着转炉的倾斜结构,眼睛一下子亮了:“能倾斜的炉子?还能鼓风翻钢水?这法子俺们之前想都没想过!”他当即召集车间里的十多个老工匠,围着图纸研究起来,小三子还找来泥巴,按图纸捏了个转炉模型,倾斜的时候,炉口正好能对准钢水包,炉渣能顺着炉口撇出去。
第二天一早,军工坊就停工改造高炉。工匠们把原来的固定式高炉拆了,用厚钢板焊了个能绕轴转动的圆桶炉,炉壁里衬了耐火砖,又在炉底装了四个风嘴,分别连接四组脚踏风箱——每组风箱由两个工匠踩着,能把风鼓得又急又猛。改造用了三天,当第一炉铁矿和石灰石按比例倒进转炉时,郑老栓的手都在抖,他亲自踩着风箱,喊着号子:“加把劲!风再大些!”
风嘴“呜呜”地往里鼓风,转炉里的铁矿很快化成了钢水,暗红色的钢水在炉里翻涌,像沸腾的岩浆。郑老栓盯着炉温计——那是周磊特意给他做的,用铜杆裹着水银,当水银柱爬到“一千五百度”的红刻线时,他大喊一声:“停风!倾炉!”
两个工匠扳着转炉的把手,炉体慢慢倾斜,先流出来的是泛着泡沫的炉渣,灰黑色的渣子飘在表面,像一层浮油;等炉渣撇干净,亮银白色的钢水才顺着炉口流进钢水包,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比之前的钢水亮了不止一个度。
“这钢水看着就不一样!”小三子凑过去,想摸又不敢。郑老栓让工匠把钢水倒进模具,冷却后敲开模具,钢锭泛着均匀的银白色,断面光滑得能照见人影,再也没有之前的砂眼。他让人把钢锭送去检测,文书拿着检测报告跑回来时,声音都变调了:“郑师傅!纯度!纯度到95%了!之前最高才80%!”
郑老栓接过报告,盯着“95%”的数字看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朝着王巢的书房方向跑去——他要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将军。王巢正在看水师的战船维修报告,见郑老栓满头大汗跑进来,手里还举着钢锭,当即笑着说:“看你这模样,肯定成了!”
“成了!将军您看!”郑老栓把钢锭递过去,“纯度95%,比您要求的还高!俺们再锻打几遍,造炮管肯定没问题!”正说着,周磊也来了,他手里拿着个硬度测试器——是用弹簧和钢针做的,能测钢材的硬度。周磊把钢针按在新钢锭上,弹簧压缩到一半就再也按不动,他点点头:“硬度比之前的钢材提升了30%,这下炮管肯定炸不了膛!”
接下来的十天,炼钢车间开足马力,炼出了二十吨高纯度钢材。郑老栓亲自盯着工匠锻打炮管,把钢锭烧得通红,用千钧锤反复锻打,每锻打一次就浸一次水,让钢材更紧实。等第一根新炮管造好时,水师的炮匠张师傅特意跑来验收——他拿着卡尺量炮管的壁厚,又用铅锤测是否笔直,最后点点头:“这炮管比之前的匀称多了,壁厚误差不到一分,肯定能扛住大膛压。”
试炮选在登莱港外的靶场。水师的士兵把新炮管装在炮架上,填进三斤火药、一枚铁弹,张师傅亲自点火。“轰隆”一声巨响,铁弹带着哨音飞出去,落在三百步外的靶船甲板上,砸出一个大坑。士兵们跑过去测量,回来大喊:“张师傅!射程四百步!比之前的炮远了一百步!”
张师傅愣了愣,又让人试了两发,都是四百步,炮管连一丝裂纹都没有。他摸着炮管,感慨道:“之前的炮最多打三百步,还总担心炸膛,现在有了这好钢,以后水师的炮能打得更远、更准了!”
消息传到战船坞,水师的郑海都督立刻来找王巢:“将军,既然新钢材这么结实,能不能给战船加层装甲?之前咱们的战船,被后金的火枪近距离就能打穿,要是装上新钢甲,肯定更安全!”
王巢当即让郑老栓炼了十块三尺见方的钢甲板,每块厚半寸。郑海让人把钢甲板装在一艘旧战船上,又找了十名火枪手,在五十步外对着钢甲板射击。“砰砰砰”的枪声过后,火枪手们跑过去一看,钢甲板上只留下一个个浅凹痕,没有一个打穿的;而之前的铁甲板,五十步外早就被打穿了洞。
“太好了!”郑海拍着钢甲板,“这新钢甲的抗打击能力,比之前提升了至少50%!以后咱们的蒸汽战船装上这钢甲,后金的弓箭、火枪都不怕了!”
就在这时,王巢眼前突然弹出系统光屏,淡蓝色的光晕里,金色字体格外醒目:
【检测到核心技术突破——转炉炼钢技术成功应用】
【钢材纯度从80%提升至95%,强度提升30%,满足火炮\/战船装甲制造标准】
【技术储备支线任务进度+33%,当前总进度66%】
【解锁奖励:转炉炼钢优化配方(可进一步降低冶炼时间15%)】
王巢心里一喜——之前完成轨道设计和纺织机升级,进度已经33%,现在加上炼钢技术,正好66%,离完成整个支线任务又近了一步。他把系统提示告诉郑老栓和郑海,两人更是激动,郑老栓当即说:“将军,有了优化配方,俺们能把每炉钢的时间从四个时辰缩到三个半时辰,一天能多炼一炉钢!”
接下来的一个月,军工坊的炼钢产量翻了番。除了造炮管和战船装甲,周磊还让人用新钢材造了蒸汽机床的核心零件——之前的机床零件用普通钢材,用半年就会磨损,现在用高纯度钢材,测试下来能用一年多,还不用频繁更换。恒顺织坊的张掌柜也跑来问,能不能用新钢材造织机的罗拉,王巢笑着答应了,新钢罗拉光滑耐磨,织机的断线率又少了三成。
五月初,登莱水师的第一艘装了新钢甲的蒸汽战船“镇海号”下水了。战船的船身两侧装了半寸厚的钢甲,船头装了一门新造的四百步射程火炮,船尾的蒸汽发动机也用了新钢零件。郑海亲自驾驶“镇海号”在登莱港转圈,速度比之前的战船快了两成,急转弯时也更稳,引得港边的百姓阵阵欢呼。
王巢站在码头上,看着“镇海号”的烟囱冒出淡淡的白汽,心里满是感慨。他走到郑老栓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老郑,你这炼钢技术,可是给山东的军工打了个好底子。以后咱们造更大的炮、更坚固的船、更长的铁路,都离不开这好钢。”
郑老栓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手里攥着块新钢锭:“将军,俺们还想再改进转炉,要是能用上您说的‘蒸汽机鼓风’,不用工匠踩风箱,效率还能再提!”
王巢点点头:“好想法!周磊那边正在造小型蒸汽机,等造好了,先给你们炼钢车间装一台,咱们一步一步来,把炼钢技术做到最好。”
夕阳西下,炼钢车间的高炉还在运转,火光映在郑老栓和工匠们的脸上,满是干劲。小三子踩着风箱,哼着小调:“新炉子,鼓新风,炼出好钢造炮筒;打后金,保山东,大明复兴立大功!”
王巢望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清楚——炼钢技术的突破,不仅是军工的进步,更是山东工业化的关键一步。有了高纯度钢材,蒸汽火车的铁轨能更坚固,大型蒸汽机床能造得更精密,未来还能造更先进的武器和交通工具。他掏出系统界面,看着66%的任务进度,眼神坚定——剩下的34%,就靠铁路建设和蒸汽火车样机了,只要继续努力,大明复兴的目标,就离得越来越近了。
夜里,军工坊的灯还亮着。郑老栓和工匠们围着转炉,研究怎么装蒸汽机鼓风;周磊在机床车间,用新钢材加工蒸汽火车的车轮;王巢则在书房里,对着铁路图纸,规划着登莱到济南的铁路路线。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图纸上的铁轨线条上,仿佛已经铺成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钢铁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