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卫的春风已褪去寒意,山东都指挥使府的演武场上,却弥漫着肃穆的气息。王巢身着玄铁鳞甲,手持马鞭,目光扫过排列整齐的登莱军精锐——这些士兵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身形挺拔,手持燧发枪的手臂稳如磐石,与此前他在各卫所见到的老弱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将军,各卫所兵力统计已汇总完毕。”顾炎武快步上前,递上一份厚重的文书,“山东十六卫所账面兵力共计八万,实际核查后仅六万八千,其中年龄超四十五岁者一万二,身体残疾或无法完成基础训练者八千,两者重叠部分五千,合计需裁汰人数约一万五。”
王巢接过文书,指尖划过“济南卫”“兖州卫”等卫所的名字——这些卫所的老弱比例最高,济南卫甚至有年过六十的士兵仍在名册上,显然是将领为冒领军饷刻意保留的名额。他将文书递回给顾炎武,语气凝重:“卫所积弊,不止贪腐,还有‘冗兵’之患。这些老弱士兵留在军中,不仅无法作战,还会拖累训练进度,浪费军粮军饷。若不裁汰,即便配备再好的武器,山东军队也成不了精锐!”
周锐站在一旁,忧心道:“将军所言极是,可裁汰老弱并非易事。这些士兵多在卫所服役数十年,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都在军中,若处置不当,恐引发哗变。尤其是那些世袭旧将,说不定会借机煽动士兵,抵制裁汰。”
“所以,本将既要‘裁得狠’,也要‘安置妥’。”王巢眼神坚定,“本将已有方案:一是明确裁汰标准,只裁‘年龄超四十五岁、身体残疾、无法参加训练’三类人,绝不滥裁一人;二是制定优厚的安置政策,按服役年限发放遣散费,最低五两白银,服役超二十年者再加发三两,返乡者由官府分三亩荒地,免除三年赋税;三是派监督队全程监督,若有将领借机报复或克扣遣散费,一律严惩!”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山东各卫所指挥使,在都指挥使府召开裁汰会议。议事厅内,德州卫指挥使刘能、兖州卫指挥使孙泰等旧将神色复杂——他们既担心裁汰会削弱自己的势力(不少老弱士兵是他们的亲信),又怕安置不当引发乱子,连累自己。
“诸位,今日召集大家,是为推行‘裁汰老弱、优化兵力’计划。”王巢开门见山,将裁汰标准与安置政策条文分发下去,“自五月起,各卫所需在一个月内完成裁汰,先由各千户所筛查名单,再报都指挥使府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发放遣散费与荒地凭证。监督队会分赴各卫所,若发现有将领弄虚作假或克扣安置费用,一律以‘扰乱军心’论处!”
话音刚落,兖州卫指挥使孙泰便起身反对:“王大人,兖州卫有不少士兵虽年过四十五,但仍能骑马射箭,若强行裁汰,恐会寒了老兵的心。再者,兖州府荒地有限,若给每名返乡士兵分三亩地,恐怕难以落实。”
孙泰话音刚落,刘能立刻附和:“孙指挥使所言极是。德州卫有位老兵,年过五十,却能开三石弓,这样的人若被裁汰,实在可惜。不如让各卫所自行决定裁汰名单,都指挥使府只需最终审核,更为灵活。”
王巢早已料到他们会以“老兵可用”“荒地不足”为由反对,冷笑一声:“老兵是否可用,不是你们说了算,而是训练成绩说了算!本将已制定基础训练标准:能在半个时辰内跑完五里路、能举起三十斤重的石锁、能完成燧发枪的装填与射击,三者达标者,即便年过四十五,也可留在军中;若不达标,即便年过四十,也需裁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孙泰与刘能,继续说道:“至于荒地不足,本将已与山东六府知府商议好,将各府境内的无主荒地统一划归军户,共计五万余亩,足够安置一万五千名裁汰士兵。若有知府或卫所将领敢截留荒地,本将定让他步赵德昌的后尘!”
孙泰与刘能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坐下。顾炎武适时补充:“为确保安置政策落实,都指挥使府已联合山东布政司,提前印制荒地凭证,每张凭证都盖有‘山东都指挥使府’与‘山东布政司’双印,防止伪造;遣散费将由登莱粮道直接发放,士兵凭身份证与裁汰名单领取,卫所将领不得经手。”
众将领闻言,无不心惊——王巢不仅制定了严密的裁汰标准,还将安置政策的每个环节都考虑周全,连伪造凭证与克扣费用的漏洞都堵上了,再想反对,已无理由。
会议结束后,各卫所立刻行动起来。济南卫率先展开筛查,指挥使陈明(原登莱军千户,此前接管济南卫)亲自坐镇,让士兵们逐一参加基础训练:年过四十六的老兵李老栓,虽从军三十年,却因常年劳作落下腿疾,半个时辰只跑了三里路,石锁也举不起来,只能无奈接受裁汰;而年过四十七的张铁匠,因常年打铁练就一身力气,不仅跑完了五里路,还能熟练操作燧发枪,最终被留在军中,编入火器营。
筛查过程中,监督队全程紧盯。在兖州卫,千户王虎试图将自己的亲信(年仅三十,却因偷懒不愿训练)列入裁汰名单,替换掉一名年过四十五但训练达标的老兵,被监督队当场发现。王巢得知后,当即下令:“将王虎革职查办,押往登莱审讯,兖州卫的筛查工作由监督队接管!”
消息传开后,各卫所将领再也不敢弄虚作假,筛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五月中旬,裁汰进入发放遣散费与荒地凭证的阶段。济南卫校场上,数百名裁汰士兵整齐列队,每个人手中都拿着审核通过的裁汰名单。登莱粮道的官员正在逐一发放遣散费:“李老栓,服役三十年,遣散费八两白银,荒地凭证一张,可在济南府章丘县领取三亩荒地,免除三年赋税!”
李老栓接过沉甸甸的白银与泛黄的荒地凭证,眼眶泛红——他在卫所服役三十年,此前每月只能领到五钱军饷,如今不仅拿到八两遣散费(相当于此前一年多的军饷),还能分到三亩地,足够养活全家。他颤抖着对粮道官员说:“多谢王大人!多谢朝廷!老栓就算回家种地,也会记着朝廷的好!”
校场上,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不少裁汰士兵领到遣散费后,当场便让家人去官府登记荒地;有的则拿着白银,去集市买了种子与农具,准备返乡务农。德州卫的老兵赵大牛,服役二十五年,领到八两遣散费后,特意去铁匠铺打了一把锄头,笑着说:“以后不拿枪了,拿锄头种地,也能为大明出力!”
然而,并非所有裁汰士兵都愿意返乡。青州卫有十余名老兵,虽年过四十五,但身体硬朗,不愿离开军队。王巢得知后,特意赶到青州卫,与这些老兵座谈:“诸位老哥,本将知道你们舍不得军队,但你们年纪大了,留在军中确实难以适应高强度训练。不过,本将可以给你们一个选择:若愿意留在卫所,可担任后勤杂役,负责看管粮库或教授新兵基础技能,月饷一两白银,虽不如现役士兵,但也能养家糊口。”
老兵们闻言,纷纷欢呼——他们既不用离开熟悉的卫所,又能拿到稳定的军饷,自然愿意。最终,有两百余名符合条件的老兵被留在卫所担任杂役,其余老兵均顺利返乡。
六月初,裁汰工作全部完成。顾炎武向王巢禀报:“将军,此次共裁汰老弱士兵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两千人返乡务农,两百人留任杂役,三百人因无家可归,被编入登莱军工坊,负责制作武器装备。遣散费与荒地凭证已全部发放到位,无一人克扣,无一人投诉。”
王巢闻言,欣慰地笑了:“好!裁汰老弱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补招青壮,充实兵力。通知各卫所,从六月中旬开始,在山东各府招募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青壮,要求身体健壮、无不良记录,优先招募猎户、铁匠与农夫,这些人要么擅长射箭,要么力气大,要么能吃苦,是最好的兵源!”
补招工作很快展开。由于“军饷直达”制度已深入人心,再加上王巢严惩贪腐、善待老兵的名声传遍山东,不少青壮纷纷报名参军。济南府的猎户张强,年仅二十二,擅长射箭,听闻参军后能拿到足额军饷,还能分到土地(若退役),立刻带着弟弟报名;兖州府的铁匠王铁,年仅二十五,能举起五十斤重的铁锤,得知军队需要铁匠打造武器,也主动报名参军。
到七月初,各卫所共补招青壮两万余人,山东军队的总兵力不仅恢复到八万,平均年龄还降至三十岁以下,兵力结构大幅优化。新招士兵大多身体健壮、学习能力强,在登莱军精锐的带领下,很快便掌握了燧发枪的使用与队列训练,训练进度远超预期。
七月中旬,王巢在登莱卫校场举行“新兵检阅”。校场上,两万余名新招士兵整齐列队,手持崭新的燧发枪,身着统一的玄铁鳞甲,眼神坚定,气势如虹。王巢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诸位将士,你们是山东军队的新力量,是大明北疆的希望!从今日起,你们要刻苦训练,早日成为能征善战的精锐,待他日北上抗金,定要让后金知道,我大明将士的厉害!”
士兵们齐声高呼:“愿随王大人北上抗金!保卫大明!”
欢呼声震耳欲聋,传遍整个登莱卫。顾炎武站在王巢身边,笑着说:“将军,如今兵力结构优化,新兵士气高涨,再加上武器装备的更新,山东军队已具备初步的战斗力。若后金再来犯,我们定能一战!”
王巢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大海——那里,登莱军工坊的船只正在运送新打造的火炮,准备分发到各卫所;岸边,新招士兵正在进行实战演练,燧发枪的枪声与火炮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强军报国的壮歌。
“还不够。”王巢语气坚定,“我们还要加强战术训练,让各卫所熟悉协同作战;同时,加快荒地开垦,确保军粮供应。待时机成熟,本将便上奏陛下,请求北上抗金,收复失地!”
此时的山东,军队精锐化、军饷透明化、军粮自给化的蓝图已初步成型。在王巢的带领下,山东正从一个积弊深重的“弱省”,逐渐转变为大明北疆的“强军之地”,为即将到来的抗金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