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四月中旬,蓬莱城的晨光总是来得格外早。天刚蒙蒙亮,府衙外的大街上就已传来零星的脚步声——挑着菜筐的农夫、推着小车的商贩、巡逻的民团士兵,这座刚从破败中复苏的城池,正以肉眼可见的活力苏醒过来。而此时的府衙书房内,王巢已对着一张蓬莱城舆图,沉思了近一个时辰。
舆图上,蓬莱城的街巷、河流、城墙标注得清清楚楚,王巢的手指在城北一片空旷区域反复摩挲。昨日新政总结会上确定的“发展纺织、造船”计划已交由各部门推进,而他此刻牵挂的,是另一项关乎登莱长远的大事——筹建学堂。
“公子,您找属下?”门外传来沈文的声音,他手里捧着一叠文书,是刚从各州县汇总来的流民安置情况。
王巢抬头,指着舆图上的空地:“沈文,你看这片区域——北靠登州卫校场,南邻商业街,西边是护城河,东边是居民区,地势平坦,又离百姓生活区域近,用来建学堂怎么样?”
沈文凑近舆图,仔细看了片刻,眼中露出赞同之色:“公子好眼光!这片地原是前朝废弃的演武场,面积足够大,而且离居民区近,孩童上学方便;靠近校场,万一有突发情况,民团也能及时支援。最重要的是,这里不是农田,不用占用百姓耕地,不会引起不满。”
“就定这里了。”王巢拿起笔,在舆图上圈出这片区域,“这所学堂,就叫‘登莱总学堂’,以后还要在各州县设分学堂,让登莱的孩童都有书可读。”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立刻去办两件事:第一,让人丈量这片土地的面积,绘制学堂的建设图纸,主体要包括五间教室、两间教员宿舍、一间藏书阁,还要留一片空地做操场;第二,从府库划拨两万两白银,作为学堂的建设资金,优先采购砖瓦、木材等建材。”
“两万两?”沈文微微一惊,他原以为学堂建设也就几千两银子,没想到王巢如此大手笔。
王巢看出他的疑惑,解释道:“学堂是百年大计,不能省。教室要建得宽敞明亮,冬暖夏凉,让孩童们能安心读书;教员宿舍要舒适,才能留住好先生;藏书阁要坚固,以后还要采购书籍填充。这笔钱花得值,比再多买几门火炮都重要。”
沈文立刻躬身应道:“属下明白!这就去安排丈量土地、绘制图纸,保证三天内给您答复。”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到半天就传遍了蓬莱城。当百姓们得知王巢要在城北建学堂,让孩童免费读书时,整个城池都沸腾了。
“王大人要建学堂?真的让咱们家娃免费读书?”在商业街卖豆腐的张老汉,手里的豆腐刀都停了下来,拉着路过的民团士兵反复确认。
士兵笑着点头:“张老汉,千真万确!府衙都贴告示了,学堂叫‘登莱总学堂’,只要是登莱户籍的孩童,不分男女,都能去读,不仅不收学费,还管中午一顿饭呢!”
张老汉愣了愣,突然抹起了眼泪。他这辈子没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去年闹粮荒时,若非王巢推行分地减赋,他早就饿死了。如今王大人还要让他的娃读书,这是想让他们家彻底摆脱“睁眼瞎”的命啊!
类似的场景,在蓬莱城的大街小巷不断上演。当天下午,就有百姓自发带着工具,来到城北的空地——有的拿着锄头平整土地,有的推着小车运送碎石,还有的从家里扛来闲置的木材,说要给学堂“添块料”。
负责丈量土地的吏员见状,连忙上前阻拦:“乡亲们,学堂建设有专门的工匠和资金,不用大家动手,快回去吧!”
可百姓们根本不听。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走到吏员面前,颤巍巍地说:“大人,俺们知道王大人为登莱操碎了心,又是分地又是减赋,现在还要建学堂。俺们没啥能报答的,就想帮着干点活,让学堂早点建好,俺们的娃能早点读书。”
老者的话,说出了所有百姓的心声。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过来,空地很快就热闹起来——男人们平整土地、搬运建材,女人们则提着茶水、拿着干粮,给干活的人送水送饭,连孩子们都拿着小铲子,帮着清理地上的杂草。
王巢得知消息时,正在军工坊查看新一批燧发枪的生产情况。陈铁笑着对他说:“公子,您这建学堂的消息,比咱们造新火炮还让人激动。刚才我去买木料,掌柜的听说要给学堂用,直接打了八折,还说要亲自送货上门。”
王巢心中一暖,随即又有些感慨:“我原以为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没这么迫切,没想到……他们比我想象中更渴望让孩子读书。”他放下手中的燧发枪,对陈铁说,“你让人多准备些工具,再派几个会木工的工匠去空地,指导百姓干活,别让大家累着,也别出安全事故。”
接下来的半个月,城北的空地成了蓬莱城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有百姓赶来干活,直到日落西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府衙划拨的两万两白银,原本只够采购基础建材,可在百姓的助力下,情况完全变了——
木材商们联合起来,低价供应了足够建造五间教室的上等松木;砖瓦窑的窑主,主动捐赠了一万块青砖、五千片青瓦;甚至连远在青州的石匠,听说蓬莱要建学堂,都带着工具赶来,免费雕刻学堂的门窗雕花。
更让人感动的是,不少百姓捐出了家里的“宝贝”——有的捐出了祖传的书桌,有的捐出了珍藏的旧书,还有一位曾在江南做过先生的落魄秀才,捐出了自己收藏的《论语》《孟子》刻本,说要给学堂当教材。
沈文每天都会向王巢汇报学堂筹建的进展,每次汇报都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公子,截至今日,学堂的地基已经打好,五间教室的墙体也砌到了一人高。百姓们捐的建材,除了够用,还剩下不少,足够再建一间教员休息室了。”他递上一本账簿,“这是百姓捐赠的明细,小到一块砖、一根木,都记在上面了。”
王巢接过账簿,翻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捐赠者的名字和捐赠物品——“张老汉,豆腐十块”“李木匠,木凳五张”“王大娘,粗布三尺”……这些看似微薄的捐赠,却汇聚成了一股温暖的力量,让他心中阵阵发热。
“把这本账簿好好保存,以后挂在学堂的藏书阁里。”王巢合上账簿,对沈文说,“让孩子们知道,这所学堂,不仅是官府建的,更是所有蓬莱百姓一起建起来的。”
四月底的一天,王巢亲自来到城北的空地。此时,学堂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五间教室宽敞明亮,窗户又大又高,阳光能直接照到教室后排;教员宿舍收拾得干净整洁,每间都配有书桌和床榻;藏书阁的墙体用了加固的青砖,屋顶还铺了防水的青瓦。
百姓们还在忙碌着,有的在给教室的门窗刷漆,有的在操场边缘种植树苗,有的在整理捐赠的书籍。看到王巢走来,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脸上满是笑容。
“王大人,您看这学堂建得怎么样?”张老汉走上前,指着教室的窗户,“俺们特意让工匠把窗户开大了,这样娃们读书时,光线好,不伤眼睛。”
王巢点点头,对众人说:“谢谢大家!没有你们的帮忙,学堂不可能这么快建好。等学堂开学了,我请大家来参加开学典礼。”
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这时,一位落魄秀才走上前,躬身说道:“王大人,在下周远,曾在江南的书院任教,听闻大人建学堂,特来应聘教员。不求俸禄多少,只求能为登莱的教育出一份力。”
王巢眼前一亮。周远他有印象,之前捐出《论语》《孟子》刻本的就是他。他连忙扶起周远:“周先生肯来,是学堂的幸事!教员的俸禄,我定不会亏待,每月五两白银,还管食宿。”
周远感动不已,再次躬身:“谢大人!在下定当尽心教学,不负大人所托。”
消息传开后,又有十几位落魄秀才赶来应聘。王巢亲自面试,选拔出五位学识扎实、有责任心的秀才,与周远一起担任登莱总学堂的教员。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学堂的屋顶上,给青砖青瓦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百姓们渐渐散去,王巢却还站在学堂前,望着眼前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他原以为,建学堂只是新政的延伸,是为了培养人才、提升登莱的文化水平。可没想到,这件事竟成了凝聚百姓人心的纽带——百姓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捐赠,表达着对登莱未来的期待,也表达着对他的信任。
“百姓盼教育,比想象中更迫切。”王巢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份信任,我不能辜负。一定要把学堂办好,让登莱的孩童都能读书识字,让这里不仅有强大的军队、富足的百姓,还有浓厚的文风,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农田的麦香和海水的咸湿。学堂的门窗在风中轻轻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朗朗书声。王巢知道,登莱的崛起,不仅需要坚船利炮,更需要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而这所学堂,就是登莱未来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