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将打破世家垄断,必遭贵族激烈反抗。
况且儒家弟子多出身贵族,科举之效可想而知。
嬴政闻言厉声道:\"科举乃利国惠民之策,臣子自当遵从。
若有阻挠者,且看寡人宝剑锋利否!\"
嬴天衡进言道:\"父王,科举章程繁杂,需详加规划。
且大考须设主考一人,总揽全局。
\"
嬴政颔首:\"此言有理。
主考人选当如何?\"
荀子请命道:\"老臣愿担此重任。
\"
作为儒家半圣,他确有平息儒门非议之能,此番请命实为保全门下弟子。
嬴政却看向嬴天衡:\"此策既出天儿之手,当由太子主理。
再者也该让他历练历练。
\"
嬴天衡推辞道:\"儿臣不过献策,科举牵连甚广,还是荀老先生更为妥当。
\"实则担心自己会对儒生动杀心。
嬴政决断道:\"科举乃开天辟地之举,你既为创制者,自当亲自操持。
这样,荀子从旁协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
见君命难违,嬴天衡只得应允:\"既如此,儿臣拟先在咸阳设学宫试行,待天下一统再全面推行。
\"
嬴政思忖片刻,深以为然。
此举可为日后推行积累经验,确为稳妥之策。
咸阳宫内,君王朱笔一挥:
\"准奏!学宫不必新建,咸阳现有闲置府邸众多,将吕不韦旧宅稍加修缮,即可作为学宫使用。
\"
\"此学宫赐名——炎黄学宫!\"
\"凡我炎黄血脉,皆可入内求学!\"
次朝会上,嬴政当庭宣布开创科举制,并以炎黄学宫先行试点。
话音未落,十余名老臣伏地死谏。
这些皆是功勋旧臣,其余被嬴天衡与嬴政更替的朝臣则噤若寒蝉。
年轻的秦王面若寒霜,未置一词便拂袖退朝。
两日后,这十余名官员尽数入狱,罪名赫然是贪墨受贿。
抄家之际,果然起获大量钱财。
这些获罪者,恰是当日反对科举之人,无一错漏。
念及旧功,嬴政未取性命,仅削职抄家。
如今秦国上下尽在掌控,影密卫与锦衣卫无孔不入,朝臣隐秘皆在君王掌握。
满朝朱紫,谁人袍袖之下不藏些污垢?
平素里,嬴政为维系朝局运转,对臣下小恶多予宽纵。
然若违逆王命,则必遭雷霆之击。
此举分明是敲山震虎,余臣岂能不明?不过数日,科举之议再无杂音。
再开朝会时,众臣恭敬商议科举细则。
347条章程议定,改建炎黄学宫的诏令即刻下达。
官吏们虽暗自叫苦,却不敢怠慢——既要遍贴告示于秦境各郡,又须晓谕燕、韩故地乃至其余四国子民,且须在学宫竣工前完成。
君命如山,谁敢延误?
《新政之下的暗流涌动》
秦国推行新政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
众人议论纷纷:既然秦国都这么做了,我们若不效仿,岂不是自绝后路?倒不如投奔秦国,或许还能谋个前程!
余下四国却难以效仿。
单是那些世族大家的反对之声,就足以让任何变革胎死腹中。
维持现状固然能让贵族满意,可平民百姓的怨气又当如何平息?就算真要推行科举,光是制定章程就需耗费时日,待到真正实施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届时民怨沸腾,恐怕为时已晚。
待到局势发酵,秦国若趁机出兵,说不定四国百姓反而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正是嬴天衡深谋远虑之处。
他不动声色地安排人手在四国散播舆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搅动风云。
在这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如此布局虽非易事,却也并非不可能。
朝会甫散,群臣便火速离宫筹办事宜。
不出月余,科举新政已传遍秦国,就连四国也有所耳闻。
各方反应却是天差地别。
贵族们寝食难安,却又敢怒不敢言。
在嬴天衡的威势之下,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
寒门子弟若能通过科举入仕,对贵族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即便贵族子弟入仕的机会十倍于平民,可平民的数量却是贵族的千万倍。
长此以往,不出二十年,朝堂必将易主。
商君变法已然削弱了贵族的根基,如今科举新政更是雪上加霜。
嬴天衡分明是要培养寒门势力来制衡贵族。
即便看透这步棋,他们也无可奈何——如今的秦国,完全是嬴天衡一人之天下。
除非他们这些人胆敢造反,否则根本无法说一个不字。
嬴政牢牢掌控着秦国百万大军,若没有他的命令,连大将军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即使有人心怀不轨,也无力撼动他的地位。
再说了,谁又能逃得过无孔不入的不良人?
想通这些后,贵族们只能叹息,束手无策。
与之相反,平民百姓听闻此事后,先是震惊,再是难以置信。
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处于最底层,除非天资卓绝又得贵人提携,否则难以翻身,世代贫苦。
如今嬴政一纸诏令,竟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许多人甚至不敢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向来视他们如尘土,怎会允许他们踏入官场?直到朝廷一再声明,百姓们才渐渐相信这是真的。
尤其那些读书人,更是心潮澎湃。
多少寒窗苦读之士,只为得到一次举荐的机会,施展抱负。
可大多数人却连门路都找不到。
而科举的出现,让他们终于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或许真能一鸣惊人!虽未正式推行,但希望已近在眼前。
四国百姓半信半疑,真有这般好事?尽管如此,他们心中仍燃起一丝期待,只待消息传来,便知真假。
此刻,炎黄学宫已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
繁华的咸阳城人流如织,不仅有本地百姓,还有来自四国的游历者、商人,以及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寒门学子。
他们纷纷涌入此地,想亲眼看看秦国的科举究竟是真是假。
正午时分,两名气质出众的年轻男子漫步街头,正是韩非和嬴天衡。
韩非听闻科举一事,懊悔未能亲历,便拉着嬴天衡出来一探究竟,顺便再听他细说其中门道。
韩非环顾四周,这是他入秦以来首次外出闲逛,心中充满好奇——这个从贫瘠之地崛起的强国,究竟有何不同?
转了一圈后,他发觉秦国与列国最大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咸阳城的生活称不上富足,但其井然有序令人惊叹。
无论贵族平民,都恪守本分,整座城池犹如精密的机杼,运转得滴水不漏。
更令人触动的是,这里的百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笃信国家会愈发强盛,并为此倾注全力。
目睹此景,韩非不禁想起故国。
大han的子民脸上常挂绝望,对朝廷早已失去信任。
究其根源,终究是统治阶层的失职。
他愈发确信:唯有赢得民心,让底层百姓真正认同这个国家,社稷方能昌盛。
眼前的秦国,竟与他魂牵梦萦的理想国度不谋而合。
时值隆冬,街头寒风刺骨,但行人脸上都绽放着暖阳般的笑容。
此时炎黄学宫即将落成,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
韩非不无担忧地问:\"殿下广纳七国学子,就不怕列国细作混入?\"
嬴天衡闻言轻笑:\"能混进来是他们的能耐。
不过...\"他眼底闪过锐芒,\"想走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列国给不了的,我大秦能给。
你说,这些人最终会作何选择?\"
首批招生虽以秦国为主,但并不拒绝他国学子。
朝廷的诏令即将发往各郡县,借官府之力广而告之。
嬴天衡深谙借势之道——既然能用朝廷的渠道,何必亲力亲为?他望着学宫朱红的大门,仿佛已看见天下英才汇聚于此的盛况。
此事由嬴政负责,效果胜过他人。
为激励百姓参与,嬴天衡在通告末尾让嬴政许下承诺:凡以优异成绩自炎黄学宫毕业者,皆有机会任职地方乃至都城,无论是否秦人。
只要通过考核并顺利结业,前途无限!
若类比后世,便如某校毕业生可直接获得公务员资格。
在嬴天衡看来,这不过是一纸空谈,机会有无全凭秦国掌控。
但当时之人难辨虚实,如此飞黄腾达的良机,谁肯错过?
此举极具诱惑力。
彼时无科举,求官唯二途:世袭,或他人举荐。
若运气极佳,或能得君王赏识!然而,对寻常百姓而言,二者皆非易事,故寒门难登高位,士卒难跻显贵。
即便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平民出头仍多赖军功。
但并非人人擅武略,天赋各异,诸多人才因此埋没。
可以预见,招生之日,秦国上下必将人潮涌动。
不过,嬴天衡不打算广纳学生。
其一,炎黄学宫尚属试行,旨在培养精英。
若来者不拒,既无足够场地,亦难应付庞杂事务。
其二,入学需满足两项要求:
第一,求学态度端正。
此地非权贵嬉戏镀金之所,若存混迹之心,休想踏入大门。
第二,需有基本素养。
地痞文盲之流,一概不收。
此乃培养俊才之地,非启蒙学堂。
欲走精英之路,门槛自高。
不识字者,可先习字再来。
现今秦国各地正逐步安排儒生,教授百姓识字。
炎黄学宫目前教师数量尚可,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仅有一个多月的筹备期,难以承担过多学生。
道家、阴阳家、儒家和公输家提供的师资力量较强,其余学派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仅能胜任基础教学。
嬴天衡对此并不担忧,当前师资短缺源于各方对学宫尚存疑虑。
待招生启事发布后,相信诸子百家将陆续派遣优秀人才前来。
毕竟成为当世显学的机会,没有学派愿意错过。
首届招生规模定为千人,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阴阳学、道家学说或机关术等。
必修科目为秦国小篆,此项规定人人必须遵守。
嬴天衡更倾向招收适龄儿童,因其可塑性强,便于培养对秦国的忠诚。
相比之下,成人学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不过随着学宫发展,未来将以招收儿童为主。
学宫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获得更多招生名额,反之则会被削减。
同时实行留级制度,成绩不达标者将面临留级或退学处理。
嬴天衡对炎黄学宫寄予厚望,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不仅学生需参加年度升学考试,教师也要接受定期考核。
考核结果将影响学派排名及奖励分配。
学生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学宫坚持公平原则,无论出身贵贱,均享受同等教育机会,绝无特殊待遇。
炎黄学宫的学子需完成五年学业,每年需通过考核方可晋级。
五年期满后,还需通过最终毕业考核才能正式出师。
毕业生将获得证书与徽章,依据考核表现分为青铜(合格)、白银(优秀)、黄金(卓越)及最高等的十枚金镶玉徽章——后者需才能与功绩兼备,如韩非、萧何等旷世之才的层级。
白银与黄金徽章持有者可选择任教、入仕、游历或加入诸子百家,学宫仅作推荐。
金镶玉获得者将受嬴政与嬴天衡亲自召见邀约入朝,即便拒绝仍享贵族待遇。
为维系学宫根基,嬴天衡立下铁律:
一、不可行伤天害理之事;
二、同门须互助,禁残害;
三、永不得与学宫为敌。
违者除名,遭全体讨伐。
此举意在令每位学子如种子散布四方,纵远离亦需心向学宫与秦。
招生与聘师诏令随即由嬴政颁布天下。
《炎黄学宫招生引四方瞩目》
短短数日,炎黄学宫招生的消息如春风般传遍列国。
当布告张贴在城墙上时,围观百姓眼中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竟是真的!那个传说中的学宫真的要敞开大门了!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们纷纷奔走相告。
赵国深山里,医家宗师念端正细致地翻晒着药篦。
身后穿着粗布衣裳的小徒弟端木蓉正踮着脚尖张望,灵动的大眼睛骨碌碌转着。
\"蓉儿,今日的《黄帝内经》可背熟了?\"念端头也不回地问道。
被点名的端木蓉绞着衣角,声音细若蚊蝇:\"师父,山里实在太闷了......我们能去城里看看吗?\"看着徒弟委屈的模样,念端轻叹着抚过她的发顶:\"想去何处?\"
\"听说秦国的炎黄学宫......\"小姑娘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韩国宫墙下,卫庄的鲨齿剑划出凛冽寒光。
韩非托着腮帮子百无聊赖:\"卫庄兄,你再这么练下去,剑没钝人都要钝了。
\"旁边打着哈欠的嬴天衡突然眼睛一亮:\"上次与盖聂切磋输的半招,不想讨回来?\"
鲨齿剑骤然入鞘,卫庄剑眉微扬:\"这次定会取胜。
\"话音未落,嬴天衡已勾着他肩膀往王宫方向去,韩非晃着酒壶紧随其后:\"正好看看当代纵横家的风采。
\"卫庄被拽得身形一晃,冷峻的面容却难得显出几分战意。
\"慢着,我和师兄比试,你们急什么?\"
卫庄还未来得及细想,就被众人簇拥着出了门。
嬴天衡带着韩非与卫庄直入王宫。
嬴政正在与盖聂闲谈,见三人匆匆而来,面露诧异。
\"父王,借盖聂先生一用!\"
\"这是要作甚?\"
\"看他师兄弟二人切磋。
\"
\"比剑?\"
嬴政眼中精光一闪,当即起身:\"候着!\"
转眼已换好便装,兴致盎然地跟随众人离去。
卫庄仍觉莫名。
不过是师门较量,何至于此?
转念想到有嬴天衡这等高手在旁观战,或许能指点一二,便不再多言。
而嬴政今日恰逢闲暇,能亲眼目睹鬼谷传人交手,实属难得。
众人来到演武场。
卫庄环视四周,扬声道:\"师兄,上次胜负已分,今日定要一雪前耻!\"
\"这些时日我潜心修炼,早已今非昔比。
\"
盖聂素来护卫嬴政,修炼时日自然不及卫庄充裕。
盖聂凝神向前,剑未出鞘已显锋芒。
\"小庄,你精进,我又何尝懈怠?\"
\"且让我看看你的长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