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集”项目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在“非遗纪元”内部引发了深刻的资源重构。周锐以强硬的姿态推行“双核驱动”战略,将公司的重心明显地向巴黎计划倾斜。这一决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定海神针,表面上维持着秩序,实则彻底改变了公司内部的力量分布和能量流向。
原本熙熙攘攘、充斥着市场讨论和扩张计划的开放式办公区,似乎悄然安静了几分。几个原本备受瞩目的新城市拓展项目被挂上了“暂缓”的标识,相关团队的人员被部分抽调,补充到因巴黎计划而急速扩张的国际商务、高端供应链管理和品牌视觉团队中。大众业务线的营销预算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更精细化的用户数据分析和社群深度运营策略的探讨。一种“勒紧裤腰带,保障大项目”的氛围,在无声中弥漫。
而与相对沉寂的主办公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顶层东翼的“天工集”项目工作室。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紧迫感的“国中之国”。灯光常常彻夜不熄,空气中混合着咖啡的浓香、打印图纸的油墨味,以及一种高度专注下产生的、近乎电离的空气质感。
苏茜的设计团队占据了最大的一块区域。墙上贴满了巴黎cId&Am展馆的平面图、灯光设计示意图,以及“山涧灵鹊”系列三款手袋的数百张细节草图、材质小样和色彩搭配方案。人体模型上披挂着用廉价面料赶制出的包型样板,团队成员们围着它们反复调整着比例和悬挂姿态,争论着哪一款在展台上更能凸显缂丝画片的魅力。与意大利工坊和苏州陈师傅的越洋电话、视频会议几乎成了常态,时差被彻底无视。
徐薇的策展与传播小组则占据了几间用半透明玻璃隔出的讨论室。白板上写满了法文和英文的关键词,与巴黎当地团队、国际媒体的邮件往来密集如雪片。她们反复推敲着展台中央那短短几分钟的、面向顶级买手和媒体的核心讲解词,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停顿,都需要兼顾东方的含蓄与国际语境下的精准有力。赵小满的团队成员也深度介入,协助准备着各种预案,从媒体q&A到可能的网络舆情反应,事无巨细。
沈砚心则如同一个沉稳的定锚,大部分时间坐镇苏州,亲自监督着三幅缂丝核心画片最后的织造与收尾工作。他的反馈直接而严苛,对一丝一毫的色差、一个微不足道的纬线结节都绝不放过,确保运往巴黎的,是真正无可指摘的“天工”之作。
林砚的身影穿梭于所有这些节点之间。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决策者,更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枢纽,一个最终的质量把关人,以及团队士气的维系者。她能敏锐地察觉到苏茜因连续熬夜而隐藏的焦虑,能捕捉到徐薇在与国际团队沟通中偶尔流露出的文化转译的困境,也能在周锐面对内部压力时,给予最坚定的支持。
公司内部,一种奇异的张力在悄然滋长。大众业务线的员工们,在经历最初的失落与调整后,也逐渐被那种奔赴世界舞台的雄心所感染。茶水间里,关于巴黎、关于cId&Am、关于缂丝技艺的讨论渐渐多了起来。一种“我们正在参与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的集体荣誉感,开始冲淡资源被挤占的不快。周锐适时地内部沟通,将“天工集”的成功与每一个“非遗纪元”员工的长期利益捆绑起来,巧妙地转化着内部矛盾。
然而,在这片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之下,是一种被刻意压抑的、巨大的期待感与不确定性。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空气中那种沉闷的、充满电荷的寂静。每个人都清楚,公司已经押上了巨大的赌注。“天工集”在巴黎的成败,将不仅仅决定这个高端品牌的生死,更将在很大程度上,定义“非遗纪元”未来的天花板,甚至影响中国非遗当代化、国际化探索的士气。
这种压力,无形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核心团队。它体现在苏茜更加追求极致的细节把控上,体现在徐薇对每一个对外符号的反复校准上,体现在沈砚心对技艺近乎偏执的坚守上,也体现在林砚深夜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时,那映照着城市灯火却深不见底的眼眸中。
保密协议被严格执行着。关于“天工集”的具体产品、定价、策展方案,在公司内部也仅限于核心层知晓。这种保密,一方面是为了巴黎亮相时的戏剧性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在出征之前,就引来不必要的关注、模仿或质疑。
风暴正在遥远的巴黎酝酿,而此刻的“非遗纪元”总部,则笼罩在风暴来临前,那种混合着极致专注、沉重压力与隐秘期待的、令人窒息的寂静之中。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那架载着梦想与重担的航班冲上云霄,等待着在塞纳河畔,揭开这场东方美学盛宴的序幕,也等待着未知命运裁决的哨声吹响。
第24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