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的会议厅。与时装周的炫目浮华截然不同,这里笼罩着一种庄重而理性的氛围。深色的木质墙面,环形排列的座椅,不同肤色的代表们面前摆放着同声传译设备,空气里弥漫着多种语言低沉的杂音,如同文明交汇的絮语。
林砚坐在发言席上,面前是准备好的讲稿和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精心制作的ppt。但她没有立刻开始。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或好奇、或审视、或期待的面孔。他们中有西装革履的官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手工艺代表,有目光锐利的学者,也有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
“尊敬的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林砚开口,流利的英语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她的声音清晰而稳定,没有刻意营造激情,却带着一种源自实践的确信,“在展示具体数据和案例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
她身后的巨大屏幕亮起,没有复杂的图表,只有一张放大的特写照片——李阿婆那双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正将一束棉线浸入靛蓝色的染缸,蓝色的汁液如同时光,浸润着苍老的皮肤与洁白的棉线。
“这是一双中国云南一位普通扎染艺人的手。”林砚的声音放缓,“这双手,在过去六十多年里,重复了成千上万次这样的动作。在她年轻时,这门手艺能让她养家糊口;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这双手创造的价值,一度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无法换来一条机器生产的围巾。”
台下变得安静,许多目光聚焦在那双充满岁月和劳作痕迹的手上。
“我们‘非遗纪元’的故事,就始于对这双手所代表价值的追问——为什么凝聚了时间、智慧与文化记忆的手工创造,会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失语?”林砚引入了核心,“我们五年的探索,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而我们的答案,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基于文化本真的价值重塑与生态构建。”
她没有停留在抽象概念,迅速切入实质。
“价值重塑,并非简单的包装和提价。”她切换ppt,展示了李阿婆工坊从过去单一的传统图案,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现代衍生品系列,旁边附上了其收入增长的曲线图。“而是通过深入理解技艺的文化内核,比如扎染的‘偶然天成’之美,将其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结合,重新定义它在当代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我们从一条围巾开始,让它走进了时尚秀场、高端家居、甚至年轻人的日常穿搭。价值重塑的关键,是找到传统技艺与当代人情感和功能的连接点。”
接着,她展示了“非遗纪元”的商业模式图,清晰勾勒出“传承人联盟-标准化工坊(手作单元)-国民课堂(大众市场)-天工集(高端品牌)-线上商城(全域渠道)-数据中台(精准驱动)”的闭环。
“单一的商业成功是脆弱的。”林砚强调,“我们构建的这个生态,旨在为技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支持。传承人联盟和标准化工坊,保证了技艺的传承有序与品质可控,也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国民课堂和线上商城,培育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认知;天工集树立了文化高度和品牌价值;数据中台则让我们的所有决策,能更精准地响应市场需求。这个生态,让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商业化,形成了一个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她分享了具体数据:带动直接就业的传承人及工匠数量,培养的年轻学徒人数,国民课堂覆盖的城市和参与人次,“天工集”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和品牌溢价……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改变。
然后,她引入了“东韵”的案例,没有回避挑战。“商业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正面临新的竞争者,他们以更快速、更视觉化的方式解读‘新中式’。这促使我们反思,也让我们更坚定:创新不能以牺牲文化本真为代价。 就像一棵树,枝叶可以伸向天空,探索阳光雨露,但它的生命力,永远来自于深扎土壤的根系。”她再次回到了“根与芽”的比喻,台下不少人微微颔首。
最后,她的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带着一种展望未来的使命感。
“五年前,我们只想让一位老艺人的围巾得到公正对待。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个模式更广阔的可能性。非遗保护,不应是文明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应是活态的生长与交流。基于我们已有的实践和思考,我谨在此,代表‘非遗纪元’,正式提出一项国际倡议——‘非遗之光’全球计划。”
大屏幕上出现了计划的Logo,一束温暖的光,穿透象征着不同文明的符号,汇聚在一起。
“‘非遗之光’计划承诺,”林砚清晰地说道,“第一,‘薪火相传’项目:‘非遗纪元’将每年全额资助一百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手工艺人来华,进入我们的工坊和联盟体系,进行为期三至六个月的深度研修与交流学习。他们不仅可以学习中国的特定技艺,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入了解我们如何构建商业生态、如何实现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眼睛亮了起来。
“第二,‘数字方舟’项目:我们将与UNESco合作,利用区块链、VR\/AR等数字技术,共同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全球非遗数字档案库’。对濒危的、特别是缺乏传承人的珍贵技艺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存证,实现永久性、可追溯的保护,并向全球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开放。”
学者和科技领域的代表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
“第三,‘创新工场’项目:我们将设立‘非遗之光’创新基金,每年遴选和支持十个由不同国家手工艺人与合作者提出的、具有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创新项目,提供种子资金、导师指导和全球渠道资源。”
林砚总结道:“女士们,先生们,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非遗之光’计划,是我们希望贡献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商业赋能、科技助力与全球协作,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文明星火,可以彼此照亮,汇聚成光,共同照亮人类文化的未来。”
她微微鞠躬:“谢谢大家。”
短暂的寂静后,掌声如同潮水般涌起,持久而热烈。这掌声,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更是为了那份超越商业、指向文明共同未来的格局与担当。
林砚走下讲台,几位非洲、南亚地区的代表立刻围了上来,急切地询问“非遗之光”计划的具体细节和申请方式。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和李阿婆当初听到UNESco邀请时相似的光芒——那是一种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站在人群外围,周锐、徐薇和沈砚心(通过视频连线)相视一笑。他们知道,“非遗纪元”从此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他们的“帝国”,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实体,更成为了全球非遗保护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盏试图照亮更多人的“光”。
第18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