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九点,会议室的气氛与昨日截然不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桌上投下清晰的光影。林砚坐在主位,周锐和沈砚心分坐两侧,赵小满依旧负责记录。空气中没有了昨日的火药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沉静。
林砚没有赘述,直接在白板上写下了两个词:“传承人壁垒”、“师资体系壁垒”。
“争论暂且搁置。”林砚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周锐和沈砚心,“在考虑任何外部助力之前,我们必须先把自己的城墙修得足够高、足够厚。这两道壁垒,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未来面对任何合作伙伴时,最重要的底气。”
她首先看向沈砚心:“砚心,‘顶尖传承人深度联盟’,这道壁垒由你主导构建。我们需要从‘合作’升级到‘联盟’。”
沈砚心会意,立刻接话:“我明白。这意味着更深的绑定和更紧密的利益共享。我初步设想几个方向:”
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第一,‘非遗纪元’大师工作室共建计划。对于像张清远师傅这样级别的艺术家,我们不再仅仅是渠道方,而是共同投入资源,打造以其个人品牌命名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大师工作室’。我们提供更系统的品牌管理、市场拓展和学术支持,分享更长期的品牌增值收益。”
“第二,核心技艺独家战略合作。针对某些极其稀缺、且与我们品牌调性高度契合的技艺,与传承人签订排他性协议,确保在该技艺的体验课程和衍生品开发上,我们拥有优先甚至独家合作权。”
“第三,建立传承人分级评审与赋能体系。不是所有手艺人都适合直接面对c端用户。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内部的评估标准,根据技艺水准、教学能力、合作意愿等维度,将传承人分级,针对不同级别提供差异化的合作模式和赋能资源。确保顶级的能获得顶级尊重,有潜力的能得到成长空间。”
林砚点头表示认可:“思路很对。关键在于,要让传承人真切地感受到,与‘非遗纪元’深度绑定,比他们单打独斗,或在其他平台浅度合作,能获得更大的价值认同和发展空间。这件事,需要耐心,也需要创新的合作模式设计。”
接着,她将目光转向周锐:“周锐,标准化师资培训体系——‘非遗学堂’,这道壁垒由你来搭建。我们要解决扩张中最核心的人才瓶颈。”
周锐早已准备,他调出电脑上的思维导图:“光靠传承人亲自授课,无法支撑快速复制。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助教’和‘初级讲师’梯队。‘非遗学堂’就是我们的‘黄埔军校’。”
他详细阐述构想:“首先,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优先从现有优秀学员、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对非遗有浓厚兴趣和天赋的社招人员中遴选。”
“其次,开发标准化的培训课程与认证体系。课程包括几个模块:一是核心技艺的标准化教学法,由沈砚心和传承人主导开发,确保技艺传授不走样;二是‘非遗纪元’服务理念与用户体验流程培训;三是基础的教学技巧和沟通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者,将获得‘非遗纪元’认证的初级讲师或助教资格。”
“第三,建立讲师晋升与激励机制。讲师也分级,薪酬、课时费与级别和用户评价挂钩。优秀的讲师,可以逐步承担更核心的课程,甚至参与新课程的研发。我们要让‘非遗讲师’本身,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
“这个体系非常重要。”林砚强调,“它不仅能解决师资问题,更能形成一套可输出的、标准化的‘教学产品’,极大地降低新城市开拓的难度。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潜在的盈利点——未来可以面向社会,开设‘非遗讲师培训课程’。”
随后,林砚在白板上写下了第三个词:“品牌与文化话语权”,目光投向赵小满。
“小满,这道壁垒需要你来巩固。我们要让‘非遗纪元’四个字,成为高品质非遗体验的代名词。”
赵小满立刻回应:“林总,我明白。除了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线上内容,我建议:第一,建立‘非遗纪元’内容标准白皮书,详细规定从视频调性、图文风格到用户互动等所有对外输出的标准,确保品牌形象的高度统一。第二,启动‘非遗生活美学’系列深度内容,不局限于课程宣传,而是围绕非遗技艺,拓展到家居、服饰、茶道等生活方式领域,占据更广泛的美学话语权。第三,策划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年度非遗主题活动,提升品牌在公众层面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个方向的壁垒构建方案初步成型,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热络起来。周锐和沈砚心虽然主导不同领域,但都意识到,对方构建的壁垒,正是自己目标实现的前提——没有优质的师资体系,快速扩张是空谈;没有顶尖的传承人深度联盟,品质和文化格调就无法保证。
林砚看着眼前逐渐清晰的蓝图,最后总结道:“这三道壁垒,是我们接下来三个季度的核心战略目标。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周锐,你需要拿出当初搞定杭州场地的劲头,快速将‘非遗学堂’的框架搭起来,并拿出可行的试点方案。砚心,传承人深度联盟的推进,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耕耘和更灵活的策略,我支持你按自己的节奏来,但需要看到阶段性的成果。小满,品牌壁垒的构建是持续的过程,需要你不断迭代和创新。”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凝重而充满力量:“当我们把这三大壁垒初步构筑起来,‘非遗纪元’才真正拥有了抵御风险、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到那个时候,无论是否引入资本,引入什么样的资本,主动权,都将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会议结束,周锐和沈砚心各自离开,步履匆忙,却方向明确。他们不再是争论的双方,而是共同构筑城墙的工程师,只是负责的区段不同。
构建壁垒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的,是用汗水与智慧,将它一砖一瓦地变为现实。
第7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