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业三年,汉国都城长安。
姜小伍已将都城从成都迁至这座承载着大汉荣耀的古都。迁都之举,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汉国的目标,是重掌天下,而非偏安一隅。
长安未央宫内,一场决定汉国未来走向的最高会议正在进行。
“诸位,”姜小伍的目光扫过阶下文武,“如今,我已得汉中、益州、荆州,拥兵三十万,国力日盛。然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坐断江东。我军若两面作战,必陷于被动。故而,当务之急,是先解决一方。”
丞相法正出列,躬身道:“大王圣明。曹操根基深厚,非一朝一夕可图。孙权占据江东,虽富庶,但内部矛盾重重,且其人性格多疑,优柔寡断,实为最佳突破口。臣以为,当先取江东,再图中原。”
“我也是此意。”姜小伍点头,“取江东,非为一城一地,而是为彻底解决我军侧翼的威胁,同时将江东的财富、人才、水师,尽归我手。届时,我汉国将以长江为天堑,坐拥半壁江山,再与曹操决战,胜算方能大增。”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有力:“要取江东,必先整合我军。我决定,将荆州、益州两大集团进行合并,编成‘征东大军’!”
此令一出,众将精神一振。
姜小伍开始点将:
“命前将军关羽为征东大将军,总领全军!”
关羽出列,丹凤眼微眯,抱拳领命。自归顺以来,他深感姜小伍知人善任,军中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早已心悦诚服。
“命车骑将军孟达为副将,辅佐关羽将军,总督粮草后勤。”
“命五虎上将马超、庞德、赵云(赵云在长坂坡后被姜小伍派人寻回,感其仁义而归附)为先锋,各率精锐骑兵,随时准备渡江作战!”
“命骠骑将军李严,镇守益州、汉中,确保后方万无一失。”
最后,姜小伍看向了新晋的“外交军师”——马良。
“马良先生,”姜小伍温和地说道,“兵马未动,舆论先行。此战,我不仅要赢在战场上,更要赢在江东的人心里。我需要你为我办一件比十万大军更重要的事。”
“臣万死不辞!”马良肃然道。
“我要你,带着我的亲笔信和我的诚意,去一趟江东,拜访一个人——陆逊。”
满座皆惊。陆逊?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书生?
姜小伍却胸有成竹:“孙权能用陆逊,说明此人不凡。江东士族,以顾、陆、朱、张为尊。陆逊,便是打开江东世家大门的钥匙。先生此去,不谈战事,只谈‘未来’。”
### **第十二章:一封信,撬动江东**
马良身负重任,秘密渡江,来到了吴郡。
他没有去拜见孙权,而是以一个普通学者的身份,拜访了陆逊的府邸。此时的陆逊,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才俊,在江东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谨小慎微。
面对马良的到访,陆逊颇为意外。
马良开门见山,呈上了姜小伍的亲笔信。
信中,姜小伍没有半分威胁,而是以一个后辈的身份,向陆逊请教天下大势。他写道:“汉室衰微,曹贼篡国,孙氏偏安,皆非长久之计。我欲兴复汉室,然深知独木难支。闻江东人才辈出,陆公更是人中龙凤,不知以公之见,天下当如何一统?”
这封信,姿态极低,却立意极高,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一统天下”的层面。
陆逊看后,心中波澜起伏。他虽年轻,却胸怀大志,一直苦于孙氏只求自保,无法施展抱负。姜小伍的信,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他内心的渴望。
马良趁热打铁,将姜小伍在益州、荆州的治理成果,尤其是对工商业的扶持、对寒门士子的提拔,娓娓道来。
“我家大王有言,‘国之兴衰,在民不在君,在才不在族’。在汉国,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皆可入朝为官。商贾之子,可与士族同席;寒门学子,可凭才学封侯。大王正在兴办‘格物院’,专研格物致知之学,凡有奇技淫巧者,皆可入院,待遇优厚。”
这番话,对陆逊的冲击是巨大的。江东,是士族的天下,门第之见根深蒂固,像他这样的旁支才俊,上升空间极为有限。而姜小伍描绘的,是一个唯才是举、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陆公,”马良最后说道,“我家大王深知,江东乃江东人的江东。他入主江东,非为取代孙氏,而是要与江东的世家大族,共享天下。他愿与顾、陆、朱、张四家共治江东,保百年富贵。而孙权,能给你们什么?是无休止的猜忌,和被削弱的兵权。”
马良走后,陆逊彻夜未眠。他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拿着姜小伍的信,秘密拜访了江东士族的领袖人物——顾雍。
顾雍看完信,沉默良久,叹道:“此子,有天下之志,更有容纳天下之量。孙仲谋(孙权字)虽英明,却不及此君远矣。江东,或许真的要变天了。”
在顾雍和陆逊的暗中串联下,一场决定江东命运的秘密会议,在顾家的庄园里举行。江东最有权势的十几家士族代表,悉数到场。
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向姜小伍输诚。
他们提出的条件很简单:保留世家在地方上的特权,并且汉国朝廷中,必须为江东士族保留三分之一的席位。
姜小伍收到马良的密报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知道,这是必要的妥协。他需要的是江东的“门”,至于门里的东西,可以慢慢拿。
### **第十三章:濡须口的“和平”**
建业三年冬,征东大将军关羽,亲率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兵锋直指江东的咽喉——濡须口。
孙权闻讯大惊,急忙命大都督吕蒙、甘宁、凌统等人率军迎敌。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就在两军对峙,战云密布之际,江东后方,却出事了。
首先是吴郡、会稽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商贾罢市”,无数店铺关门,物价飞腾,人心惶惶。紧接着,以顾雍、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联名上书孙权,言称“汉王仁德,乃天命所归,我等不愿见江东生灵涂炭,请主公顺应天意,与汉王议和”。
这封信,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孙权的心上。
他可以不怕关羽的十万大军,但他不能不怕整个江东士族的背叛!这些世家,控制着江东的经济、舆论和人才,是他们孙氏政权的根基。根基一倒,他这个“吴王”就是个空架子。
前线,吕蒙的军队也出现了问题。许多士兵,就是从这些世家大族的佃户中征召的。如今家族表态,军心立刻动摇。
就在孙权焦头烂额之际,姜小伍的第二封信又到了。这次是写给孙权的。
信中,姜小伍言辞恳切,表示自己本不愿与孙氏兵戎相见,奈何“天命在汉,人心思归”。如今江东士族已有归顺之意,他若执意抵抗,便是与天下人为敌,与江东百姓为敌。
最后,姜小伍给出了他的条件:
“一,孙权上表称臣,汉国可封其为‘安乐公’,食邑万户,保留其宗庙,富贵终老。
二,江东所有军队,由汉国接收,原将领官职不变,待遇从优。
三,江东赋税,前三年减免一半,以休养生息。”
这个条件,几乎等于保留了孙权的所有体面和财富,只是剥夺了他的兵权。
孙权看着信,再看看窗外那些士族代表“请愿”的人影,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他若不答应,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一场内乱,到时候,他连“安乐公”都做不成。
最终,孙权选择了妥协。
他开城投降,将江东六郡,尽数献给姜小伍。
姜小伍兵不血刃,拿下了整个江东。他信守承诺,封孙权为安乐公,厚加赏赐。对吕蒙、甘宁等江东猛将,更是委以重任,让他们继续在汉国军中效力。
在庆功宴上,姜小伍高举酒杯,对众人说道:“此战,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孙权,也不是江东的军队,而是人心。我们赢了,因为我们赢得了人心!”
至此,姜小伍尽得荆、益、江东之地,长江以南,再无抗手。一个与曹魏分庭抗礼,甚至隐隐有所超越的强大帝国,正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接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北方那条奔流不息的大河。
——黄河。
最后的决战,即将来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