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斋传承基地的体验课结束后,修复区内还弥漫着淡淡的竹料清香。顾云深整理工具时,发现角落里还坐着个瘦小的身影。林小满蜷在修复台旁的阴影里,正全神贯注地用指尖轻抚一张破损严重的竹纸,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捧着易碎的梦。
\"小满,怎么还不回家?\"顾云深放轻脚步走近,递过一块还冒着热气的桂花糕。这孩子是基金助学专项关注的留守儿童,每次体验课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个。
林小满攥紧桂花糕,指节微微泛白。他忽然抬头,清澈的眼睛亮得惊人:\"顾老师,这张纸......还能修好吗?\"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家书,纸边都脆得不敢碰了,我怕一碰就碎。\"
沈砚辞抱着旧图纸从资料馆出来,看到这情形便走了过来。他蹲下身与林小满平视,取出细软毛刷轻拂竹纸浮尘:\"能修。\"语气温和而肯定,\"这是楮皮纸,纤维细密脆弱,得用'分层揭页'的手法一点一点补缀。\"说着拿出把泛着温润光泽的旧镊子,\"就像用这把镊子夹金箔,重一分纸破,轻一分夹不住,全凭指尖的感觉。\"
林小满的目光被旧镊子牢牢锁住。他抿了抿唇,鼓起勇气急切地问:\"顾老师,沈老师,我能跟着你们学修古籍吗?我不要学具费!我可以帮赵伯劈竹料,帮老陈老师整理残片,还能给周爷爷烧火!\"话音未落,他激动地要站起来鞠躬,衣角却不小心勾倒竹料,散落一地。林小满脸瞬间涨红,手足无措地僵在原地。
顾云深和沈砚辞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眼中映出无声的笑意。这半个月的体验课,林小满的认真专注大家都看在眼里:赵伯教削竹笔,只有他能默默练习整个下午;老陈讲解辨伪诀窍,他把假笺纹路一丝不苟描画在手背上;就连给展柜擦灰,他都学着顾云深的样子用软布顺纹轻拭。
\"学修复不是靠卖力气就能换来。\"顾云深拿起那张竹纸家书,语气郑重,\"得是真心喜欢,能守得住寂寞。修好这张纸要经过揭、补、托、染四个步骤,每一步都急不得,最少半个月。每天可能好几小时重复同一个细微动作,你能坚持吗?\"
林小满用力点头,飞快掏出皱巴巴的小本子翻开。里面密密麻麻画满修复工具结构和纸张纹样,最后一页稚嫩但工整地写着:\"我要修好多好多古籍,让奶奶高兴,让爸妈也为我骄傲!\"
正式学修复的第一天,林小满穿着老周改小的蓝布衫,局促又激动地站在顾爷爷用过的修复台前。手里捧着沈砚辞给的\"入门礼\"——一把迷你竹刀和半张空白冷金笺,指尖微微发颤。
\"从认纸开始。\"顾云深拿出楮皮纸、青檀纸、竹纸平铺台面,\"闭上眼睛,用手感受区别,摸对了才能学下一步。\"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依言闭眼,带着十二分虔诚轻按摩挲三张纸,小脸满是专注。赵伯端着新劈竹料走过,故意咳嗽:\"楮皮纸糙,竹纸滑溜,青檀纸最有韧劲。\"林小满猛地睁眼,笃定指着一张:\"这个是楮皮纸!我摸过后山楮树皮,和这个糙劲一模一样!\"
顾云深欣慰一笑,将一本纸张泛黄的线装笔记递给他:\"好。这是爷爷的修复心得,每天学一页,不懂随时问。\"
然而学\"分层揭页\"时,林小满犯了难。家书纸页因受潮严重黏连,他捏镊子的手总是不由自主发抖,不是力道太重差点戳破,就是太轻揭不开,急得额冒汗,眼泪在眼眶打转。
沈砚辞无声走近,从身后稳稳伸出双手包裹住他颤抖的小手,带他感受微妙力道:\"别急,心要静。就像给你奶奶拔白发,手要稳,力要轻,顺着纹路来。\"温热的、令人安心的力量从掌心传来,奇异地平复了林小满的紧张。他屏息跟着引导力道,手腕极细微一动,只听轻微\"嗤\"声,一张近乎完整的薄纸页终于被小心分离。
那晚,老周熬了一大锅腊梅粥,悄悄在每个碗底藏了颗饱满红枣。他把第一碗端给林小满,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花:\"小满,这是问渠斋老规矩,新徒弟入门都得喝藏红枣的腊梅粥,图个'早成器'的好彩头!\"
老陈也难得没整理残片,他拿出个旧本子郑重递给林小满,封面写着\"辨伪口诀\":\"这是我年轻时记下的心得,现在传给你。孩子记住,修物先修心。心不诚,心思不静,手艺再巧都是空的!\"
收徒仪式很简单,就在庭院老腊梅树下。清冷梅香若有若无飘散。林小满双手捧着顾云深交给他的\"传承信物\"——顾爷爷那柄沉甸甸的黄铜旧镊子,以及沈砚辞父亲留下的旧钢笔。他挺直瘦小脊背,对着工作台深深鞠躬,声音不大却清晰坚定:\"我林小满,今天拜顾云深老师、沈砚辞老师为师!以后一定好好学修复,守住初心,辨得真假,把问渠斋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沈砚辞将厚重《守护录》放在工作台上,翻到父辈拼死守护残笺的章节,指尖拂过泛黄书页:\"古籍修复不止是手艺,更是责任。当年我父亲和顾爷爷豁出命守着残片,是怕老祖宗的文脉断绝;如今我们教你,是盼你能把这缕文脉稳稳接过去,将来还要传给更多人。\"
顾云深看着林小满抚摸工作台的动作补充:\"以后这张台子就是你的了。上面每件工具,哪怕最不起眼的小刷子、小镊子,都浸着前辈的心血和时光。\"
清冷月光爬上窗棂时,林小满小小的身影依旧伏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忙碌。他学着顾云深的样子,将初步修复好的家书仔细夹在宣纸中间用镇纸压好阴干。旁边摊开画满纹样的小本子,最新一页添了几行稚气却认真的字:\"我的第一个徒弟礼:腊梅粥,香;红枣,甜;镊子,沉;钢笔,暖。\"
不远处,顾云深和沈砚辞并肩而立,静静看着灯光下那瘦小却因专注而挺拔的身影。朦胧光晕勾勒出少年执着的轮廓,两人心中不约而同想起顾爷爷生前常说的话:\"传承从来不是一脉单传的独木桥,它是一条长河,只要总有人愿意伸出手接过上一辈的桨,这船就永远沉不了。\"
林小满的奶奶第二天一早就来了,提着一小篮沾着晨露的新鲜青菜。老人家紧拉顾云深的手,声音哽咽:\"顾老师,沈老师......太谢谢你们了!这孩子以前总闷着不爱说话,自从来了问渠斋,眼睛都亮了,走路都带着劲儿。谢谢你们......给了他一个念想,一个能奔着去的盼头......\"
顾云深顺着老人目光望去,只见林小满正一丝不苟地帮阿木劈竹料,小脸绷得紧紧,每个动作都透着认真。看着这一幕,顾云深心头豁然明朗:这\"第一个徒弟\"从来不只是简单称谓——他是基金助学项目播下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希望,是问渠斋古老院落里涌动的新活力,更是\"烬中炽焰\"顽强生命力最鲜活、最蓬勃的一簇火苗。这簇火苗必将在往后岁月里,带着所有前辈的殷切目光和深沉期许,越烧越旺,照亮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