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的钟声在档案馆外隐约响起时,顾云深正跟着沈砚辞踏入地下档案库。一股混合着旧纸霉味与铁锈腥气的潮气扑面而来,手电筒的光柱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这片尘封多年的黑暗。
\"小心脚下。\"沈砚辞低声提醒,伸手虚扶了下顾云深的肘弯。光束扫过之处,无数尘埃如时光的碎片在空气中剧烈翻滚。李警官走在最前面,手中那串从老周处得来的钥匙在昏暗光线下泛着暗红色的锈迹,唯有齿痕处被磨得锃亮。
\"老周下午特意来电话,\"李警官压低声音,\"说'鸠鸟'当年在这里留了份'古籍流转备案',就藏在1997年的非遗档案柜深处。他当年帮他们修过那个特制的档案柜,记得里面有个极其隐蔽的暗格。\"
三人停在了一排格外陈旧的铁架前。1997年的档案盒泛着枯叶般的昏黄,标签大多褪色模糊,边缘卷曲,有的还洇着深色的水渍。沈砚辞目光如炬,俯身精准地抽出最底层一个不起眼的盒子。盒盖掀开的瞬间,一股浓烈刺鼻的霉味迫不及待地逸散出来,在狭小空间里弥漫。
顾云深蹲下身,指尖带着修复师特有的慎重,轻轻拂过备案表上那些潦草的字迹。每一页的\"经手人\"栏里,\"林曼\"这个名字反复出现,旁边无一例外都用极细的笔触画着微小的\"鸠鸟\"简笔画。
突然,他的呼吸凝滞了。其中一串古籍编号,与他爷爷手札里记录的顾家失窃宋刻本完全一致!目光急切地扫向\"流向\"栏,\"伦敦-东方拍卖行\"的字样刺眼,而更关键的\"备注\"栏却被一团浓稠的墨汁粗暴覆盖,只在边缘勉强露出\"雷纹\"二字的模糊边角。
\"用显影剂。\"沈砚辞立即从帆布包侧袋取出那个熟悉的棕色玻璃瓶。顾云深默契接过,屏住呼吸,对准墨团处喷上薄薄一层药剂。切换紫外线模式的瞬间,被掩盖的字迹在幽紫光下挣扎着显形:\"雷纹拓片背面藏暗格钥匙,对应问渠斋梁上机关。\"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记忆的角落。两人不约而同想起在问渠斋找到的那张古老雷纹拓片——原来它背面的钥匙纹路,竟还关联着房梁上更隐秘的机关。
\"是我父亲的笔迹!\"沈砚辞迅速调出拓片照片比对,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当年他被迫帮'鸠鸟'登记这些档案时,竟冒险留下了这条线索。\"
李警官这时凑过来,粗糙的手指指向备案表最后一页的角落:\"等等,这里还有份'未归档清单'——'顾家古籍尚有三本未转运,藏于档案馆西侧通风口'。\"
三人立即转向西侧。那个狭小的通风口巧妙地隐在几排档案架的阴影后,铁制网格早已锈迹斑斑。沈砚辞用钥匙中较硬的一把撬动边缘,\"嘎吱\"一声刺耳的摩擦后,一个用厚实油纸严密包裹的方形物体应声落地。
沈砚辞弯腰拾起,小心地剥开层层油纸。当三本保存完好的线装古籍呈现在眼前时,顾云深的心脏狂跳起来。封皮上烫印的\"顾\"字水纹虽已褪色,却依旧清晰可辨。他近乎颤抖地翻开扉页,熟悉的苍劲字迹映入眼帘:\"民国三十八年冬,藏于此处,待后人寻。\"
\"是爷爷没来得及转移的古籍...\"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音。比起在伦敦找回的宋刻本,这几本书的纸张更薄,却似乎承载着更为厚重的时光感。
沈砚辞伸手帮他拂去封面微尘,目光却敏锐地捕捉到扉页签名旁一行极小的铅笔字:\"看,这是我父亲的批注:'1997年秋,加固通风口,防贼人寻'——他们当年是在互相配合,用档案线索和隐秘暗格,一层层接力守护着这些古籍。\"
就在这时,档案库顶灯剧烈闪烁几下,发出滋滋的电流声后彻底熄灭。李警官低骂一声\"线路老化\",循着记忆去检查电闸。黑暗瞬间笼罩,唯余手电光束安静地笼罩着两人和三本古籍。
在这片突如其来的黑暗中,顾云深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书页。忽然,他的指尖停在某一页的页脚处——那里有一个极其微小、几乎难以察觉的铅笔字:\"砚\"。
\"这是......你的名字?\"
沈砚辞凑近,借着光束仔细辨认,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一个温暖的弧度:\"是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父亲偷偷来这里,他指着这些书对我说:'顾家的古籍要好好护着,以后要还给顾家的小后人'。我当时就......鬼使神差地,用铅笔在上面写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档案库里显得格外清晰:\"想着以后能有机会认识你,亲手交给你。\"
这话让顾云深的耳尖瞬间发烫。他想起爷爷手札里那句\"沈家小儿砚辞,性沉稳\",更清晰地忆起庆功宴上,沈砚辞不动声色帮他挑出碗里姜丝的细微动作。原来,他们之间这份奇妙的缘分,早在几十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就已经被前辈们用这些沉默的古籍牢牢连接。
手电筒的光晕温柔地笼罩下来,恰好落在两人不知不觉间交握的手上。油纸包散发出的淡淡潮气与古籍特有的陈年墨香交织弥漫,仿佛一个无声而温柔的拥抱。
当灯光重新亮起时,李警官手里多了一份刚找到的文件:\"是1997年的非遗项目审批表!顾老爷子和沈先生当年联名申请过一个'古籍修复保护项目',可惜被'鸠鸟'作梗未能通过。\"
审批表上,两个签名并排而立,力透纸背。在签名旁边,还画着一个简练却生动的小小腊梅图案——与问渠斋院子里那株老腊梅的形态一模一样。
\"他们当年......是真心想一起做古籍保护啊。\"顾云深声音微哽,将这份承载着遗憾的审批表和三本失而复得的古籍并排放在一起,\"爷爷笔记里提到的沈家,从来不是简单的'帮忙',他们是想和顾家并肩,把非遗这条根牢牢守住。\"
沈砚辞深深点头,眼神坚定。他拿起最上面一本古籍,郑重地放在顾云深摊开的掌心:\"现在,轮到我们了。非遗基金那边已经成功申请到新的专项,就叫'顾沈古籍修复计划'。我们要把这些历经艰辛找回来的古籍,连同更多散佚在外的非遗文物,一起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深夜的档案库重归寂静。顾云深将三本古籍用油纸重新包好,仔细放进帆布包最里层,又将那份揭露\"鸠鸟\"罪行的备案表和充满遗憾的审批表整理齐整,交给李警官归档。沈砚辞依旧攥着那串沉甸甸的锈钥匙——老周特意嘱咐:\"以后要找档案,随时来。\"
推开沉重的档案馆大门,清冷的月光如银纱般洒落。顾云深深吸一口室外的新鲜空气,忽然想起备案表上那句用显影剂显现的备注:\"雷纹为记,彼此为光\"。原来前辈们早已洞悉,在漫长的黑暗里守护希望与传承,绝非一人之力可为。
\"明天我们去问渠斋吧,\"顾云深抬起头,明亮的眼眸在月光下闪烁,\"去把房梁上那个暗格打开。看看爷爷和沈伯父,除了这些,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惊喜'。\"
沈砚辞迎上他的目光,脸上绽开一个温和而坚定的笑容,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好,一起去。以后,不管是这幽深的档案库,还是老宅的问渠斋;不管是追寻散佚古籍的下落,还是脚踏实地做非遗保护,我们都一起。\"
月光如水,两人的背影在老槐树的影子里渐行渐远。帆布包里的古籍随着步伐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吟唱这段跨越时光、凝结着两代人信念的守护之歌。这个深夜的档案馆,因为他们找到的每一份线索、握紧的彼此的双手,成为了又一个关于\"暗室微光\"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