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顶着“高桥晓”的名头在日本特务机关里混得风生水起,薪水和“奖金”也颇为丰厚,但陈晓深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是搞钱还是搞情报,都需要更多元的渠道,尤其是在上海滩这片鱼龙混杂的土地上,江湖势力往往能起到官方渠道难以替代的作用。
他看中了青帮。这个盘踞上海百年,枝繁叶茂、无孔不入的庞然大物,既是混乱的根源,也是绝佳的信息集散地和黑色交易的保护伞。
他通过之前搞钱时接触到的几个底层掮客,几经辗转,终于搭上了一个颇有实力的青帮头目——李士群(化名李爷)。李爷掌管着码头区和法租界边缘地带的不少生意,手下兄弟众多,为人精明狠辣,但也极其现实,认钱不认人。
第一次见面约在法租界一家嘈杂的茶楼包间。李爷五十岁上下,穿着绸衫,手里盘着两个核桃,眼神锐利得像鹰,身后站着两个面无表情的彪形大汉。
“听说,有位高桥先生,想跟我谈笔生意?”李爷开门见山,语气带着江湖人特有的试探和倨傲。他显然知道陈晓的日本身份。
陈晓穿着中式长衫,显得很低调。他微微一笑,不卑不亢:“李爷快人快语。鄙人确实有些小生意,需要借助李爷的码头和门路。大家都是求财,规矩我懂。”
他推过去一个小木盒。李爷使了个眼色,身后一个汉子打开盒子,里面是黄澄澄的五根“小黄鱼”。
李爷眼皮都没抬一下:“高桥先生是日本人的红人,还需要找我这种江湖粗人?”
“日本人是日本人,生意是生意。”陈晓淡定地喝了口茶,“有些生意,官方身份反而不方便。李爷门路广,手脚干净,上海滩谁不知道?我想做点药品和五金的小买卖,货源我来解决,运输和销售,想请李爷保驾护航,利润,好商量。”
他说的轻描淡写,但“药品”和“五金”在上海滩是绝对的紧俏货,利润惊人。李爷终于正眼看了看陈晓,盘核桃的手停了下来。
“高桥先生能做日本人的主?”他意味深长地问。
“我做我自己的主。”陈晓迎着他的目光,“货源,自然有我的办法。李爷只需要确保货能平安上岸,平安出手。至于来源,知道太多,对大家都没好处,不是吗?”
这话既展示了实力(能搞到违禁品),又撇清了日本官方(暗示是私人渠道),还带着一丝威胁(别打听)。李爷这种老江湖,自然听得懂。
他盯着陈晓看了几秒钟,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好!高桥先生是个爽快人!我就喜欢跟你这样的聪明人打交道!规矩我懂,钱,我也喜欢!这笔买卖,我做了!具体细节,跟我手下阿彪谈!”
站在他身后的一个汉子朝陈晓微微点头。
合作就此达成。陈晓利用“高桥晓”的权限和之前倒卖物资积累的黑市渠道,能弄到一些被查封或“损耗”的紧俏物资;而李爷则负责利用青帮的码头、仓库、运输线和销售网络,将这些货物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进运出,销往各地。利润分成,陈晓拿大头,李爷拿小头并负责所有地面风险。
几次合作下来,双方都赚得盆满钵满。李爷发现这个“高桥先生”不仅货源稳定,而且做事极其谨慎靠谱,从不拖欠款项,也不打听不该打听的,是个理想的合作伙伴。而陈晓则通过李爷,不仅开辟了一条稳定的财源,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一条独立于军统和日特之外的情报渠道。
青帮弟子遍布三教九流,码头上、妓院里、赌场中、甚至巡捕房里,都有他们的眼线。许多官方渠道难以获取的市井消息、流言蜚语、乃至某些官员的隐私癖好,都能通过李爷这边零碎地听到。这些信息看似无用,但经过陈晓的筛选和拼接,往往能拼凑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例如,他从李爷手下偶然的抱怨中,得知最近有一批来历不明的军火通过某个小码头悄悄上岸,接收方似乎和即将成立的伪政府某个高官有关。这条信息,后来就成了他策划下一次锄奸行动的关键线索。
黑白两道,他都玩得转。黑道大佬成了他搞钱和搜集情报的工具人,而他自己,则隐藏在“高桥顾问”的身份之后,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