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线的清晨,寒雾还未散尽,医疗帐的灯火却已亮了两个时辰。顾长风坐在矮桌前,面前摊着几张泛黄的医书手稿,旁边堆着红景天、麻黄草、雪灵芝等药材,指尖沾着墨汁,正一笔一划地修改着什么。帐帘被轻轻掀开,带着一身寒气的沈砚秋走进来,见他眼底泛着青黑,忍不住放轻了脚步。
“又熬了一夜?”沈砚秋拿起桌上的陶壶,倒出一杯温茶递过去,“阿福和小石头的情况都稳定了,你也该歇歇。”
顾长风接过茶,指尖碰了碰温热的杯壁,才抬头看向她,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是专注:“我在整理应对高原反应的方案。现在只是少数人出现症状,若等我们翻黑鹰口、爬更高的雪坡,怕是会有更多人不适。得把预防、诊断、救治的法子都写清楚,让罗衣和各队的队长都学会,才能应对突发情况。”
沈砚秋走到桌前,目光落在手稿上,只见上面分了“辨症”“预防”“施治”三栏,字迹工整,还画了简单的穴位图。她拿起手稿,轻声念道:“辨症:头痛如裂、胸闷气短者为轻症;呕吐不止、面唇发紫者为重症……”
“没错,”顾长风解释道,“高原反应最忌拖延,轻症拖成重症,就难救了。我把症状分了轻重,再对应不同的治法,这样大家一看就懂,不会误了救治时机。”
方案初成:预防为先
两人正说着,罗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粥走进来,见顾长风还在忙,忍不住劝道:“顾大夫,你先吃点东西。这粥里加了小米和酥油,能顶饿。”
顾长风接过粥,却没立刻吃,而是指着手稿对罗衣说:“罗衣,你来得正好。我这方案里,‘预防’是重中之重,你得帮我落实。”
他放下粥,拿起笔在“预防”栏下又添了几笔:“第一,每日清晨必须喝两碗热酥油茶,里面加少量雪灵芝粉末,能补气御寒;第二,行军时要慢走,不许奔跑,呼吸要匀,避免大口喘气;第三,夜间值守每半个时辰换一次人,不许在风口久待,睡前要用艾草煮的热水泡脚。”
罗衣掏出随身携带的布巾,仔细记下:“我记住了。等会儿我就去熬酥油茶,再把这些规矩告诉各队的人,让他们互相监督。”
顾长风又看向沈砚秋:“还有,行军路线得调整。每天尽量在正午前走完最难走的路段,那时阳光最足,气温也高,队员们体力也好。午后找背风的地方扎营,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休息,适应高海拔。”
沈砚秋点头:“我这就和巴图、秦十三商量路线。巴图熟悉雪山,知道哪里有背风的山谷,哪里的雪路好走。”
正说着,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阿罗憾掀帘进来,脸色有些凝重:“顾大夫,刚才清点人数时,发现负责喂骆驼的老周不见了。有人说他早上起来就去河边打水,到现在还没回来。”
顾长风心里一紧,立刻起身:“不好,老周年纪大了,身子骨弱,怕是在河边受了寒,或是迷路了。我们得赶紧去找!”
沈砚秋当机立断:“阿罗憾,你带五个队员,沿河边往上游找;我和顾长风、秦十三往下游找。带上防寒的毡毯和急救的药材,务必尽快找到老周!”
紧急救援:方案初试
众人兵分两路,顶着寒风在雪地里搜寻。沈砚秋和顾长风、秦十三沿着河边走,积雪没到脚踝,每一步都走得艰难。秦十三眼尖,忽然指着前方一处雪坡:“你们看,那里有个黑色的东西!”
三人快步跑过去,只见老周蜷缩在雪坡下,身上的羊毛袄被风吹开,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已经没了意识。顾长风立刻蹲下身,手指搭在老周的腕上,又探了探他的鼻息,松了口气:“还有气,是冻僵了,加上高原反应,才晕过去的。”
他立刻从随身的药囊里掏出一小包红景天粉末,用随身携带的温水化开,撬开老周的嘴,一点点喂进去。又让沈砚秋和秦十三帮忙,把老周的羊毛袄裹紧,再用带来的毡毯把他裹成一团,只露出脸。
“快,把他抬到背风的地方,”顾长风一边收拾药囊,一边说,“我刚才喂的红景天能暂时缓解他的高原反应,但他身子冻僵了,得赶紧用温水擦身,再喝一碗驱寒的药汤,不然会落下病根。”
秦十三和沈砚秋轮流背着老周,往营地的方向走。顾长风跟在旁边,时不时摸一下老周的脉搏,观察他的脸色:“还好我们来得及时,再晚半个时辰,他的手脚就该冻坏了。这雪山里,冻僵了可不是小事,轻则截肢,重则丢命。”
沈砚秋听着,心里越发庆幸顾长风提前做了准备。若不是他把急救药材随时带在身上,又懂救治的法子,老周这次怕是真的危险了。
回到营地,罗衣早已烧好了热水,顾长风亲自给老周擦身,又熬了一碗加了生姜、艾草和雪灵芝的药汤,一点点喂他喝下。半个时辰后,老周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声音微弱:“我……我怎么会在这里?”
顾长风松了口气,轻声道:“你在河边晕过去了,我们把你救回来的。以后不许单独行动,尤其是在雪山上,一个人太危险。”
老周愧疚地低下头:“我就是想早点把水打好,让大家能喝上热水,没想到……”
沈砚秋拍了拍他的肩:“心意是好的,但也要顾着自己的身子。你要是出事,我们心里也不好受。”
方案推广:全员学习
老周的事让所有人都意识到,雪山里的危险无处不在,学会应对高原反应和冻伤,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当天下午,顾长风就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给全体队员讲解他的医疗方案。
他先拿出手稿,让罗衣念“辨症”部分,自己则在一旁演示:“大家看,若是有人出现头痛、胸闷,先让他坐下休息,喝一碗加了雪灵芝的酥油茶,再按揉太阳穴和内关穴,就能缓解。”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太阳穴和手腕内侧,“内关穴在这里,按揉的时候要用力,直到有酸胀感才有效。”
队员们纷纷跟着学,互相按揉穴位,场面热闹又认真。顾长风又拿起一束麻黄草和红景天,解释道:“这两种药材要搭配着用,麻黄草能通窍,缓解呼吸困难;红景天能补气,增强体力。但用量不能多,尤其是麻黄草,多了会让人心慌。”
他又教大家如何处理冻伤:“若是手脚冻得发麻,先别急着烤火,要用温水慢慢泡,水温不能太高,不然会烫伤。泡透了再涂上药膏,用布裹好,避免再次受冻。”
阿罗憾皱着眉问:“顾大夫,要是遇到有人像老周那样冻僵了,晕过去怎么办?”
“那就得用‘复温法’,”顾长风回答,“先把人搬到温暖的地方,用毛毯裹紧,再用装了温水的皮囊敷在他的胸口和腋下,慢慢让他的身子暖和过来。千万不能用雪搓,也不能直接烤火,那样会让皮肤和肌肉分离,更危险。”
沈砚秋站在一旁,看着顾长风耐心讲解,心里满是敬佩。他不仅医术高明,还能把复杂的医理讲得通俗易懂,让每个队员都能学会。这样一来,就算在行军途中遇到突发情况,队员们也能自救互救,不用事事依赖顾长风。
夜间调整:细节完善
傍晚时分,队员们都学会了基本的应对方法,顾长风却没闲着,又拿着手稿回到医疗帐,仔细修改。沈砚秋走进来,见他在“施治”栏下添了“雪地迷路急救法”,忍不住笑了:“你这是把白天遇到的情况都补进去了?”
顾长风抬头,脸上带着一丝笑意:“吃一堑,长一智。老周的事提醒我,雪山里迷路也是常有的事,得把迷路后的应对法子也加上。比如怎么根据太阳辨别方向,怎么用积雪融水,怎么在雪地里搭建临时避难所……这些都是能救命的法子。”
沈砚秋走到他身边,帮他整理散落的药材:“你这方案,现在越来越完善了。等我们翻过天山,说不定还能传给其他走丝路的商队,让更多人受益。”
顾长风放下笔,看着沈砚秋,眼中带着温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你带着大家开拓新商道,已经够辛苦了,我能做的,就是守护好大家的安全,让你少些担心。”
沈砚秋心里一暖,伸手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因为常年抓药、写药方,指腹有些粗糙,却格外温暖。帐外寒风呼啸,帐内却暖意融融,油灯的光芒映在两人脸上,柔和又坚定。
方案见效:信心倍增
第二天清晨,队伍继续出发。按照顾长风的方案,大家先喝了热酥油茶,才慢慢踏上行程。行军速度比之前慢了些,但队员们都走得很稳,没有人再出现不适。走到中途,负责断后的队员小李突然停下脚步,捂着胸口,脸色有些发白。
队长立刻上前,按照顾长风教的法子,让小李坐下休息,又递给他一碗加了雪灵芝的水。另一名队员则帮小李按揉内关穴,没过多久,小李的脸色就恢复了正常。
“多亏了顾大夫教的法子,”小李感激地说,“刚才我还以为自己也得像老周那样被抬回去呢。”
队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以后要是再不舒服,别硬撑,及时说出来。我们现在都学会了应对的法子,不怕!”
沈砚秋和顾长风走在队伍前方,听到后面的对话,相视一笑。顾长风的医疗方案,不仅救了人,更给了大家信心。有了这套方案,队员们不再像之前那样畏惧高原反应,走起路来也更有底气。
巴图走在旁边,看着井然有序的队伍,忍不住对沈砚秋说:“你们的大夫真厉害,懂这么多救人的法子。我们山民遇到高原反应,只能靠熬,很多人熬不过去,就永远留在了雪山上。”
沈砚秋点头:“顾长风不仅医术好,还心细。他知道我们要走雪山,提前就做了准备,这套方案,是他熬了好几个晚上才整理出来的。”
顾长风听到两人的对话,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都是应该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只有大家都安全,才能顺利翻过天山,开辟新商道。”
夕阳西下,队伍来到一处背风的山谷扎营。队员们按照顾长风的方案,有的烧热水泡脚,有的互相检查有没有冻伤,有的则喝着预防高原反应的药汤,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从容的笑容。
沈砚秋站在山谷边缘,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心里充满了希望。顾长风的医疗方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她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有顾长风在,有这套完善的医疗方案在,有团结一心的队员在,他们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成功翻越天山,让驼铃声在新的商道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