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继续,光屏上,一个身着龙袍的汉子高举着一块鎏金铁卷,对着阶下群臣朗声道:“这丹书铁卷,是咱的恩旨!
你们随咱出生入死,功不可没——凭此卷,尔等犯事可免死三次,子孙免两次;侯爵免两次,子孙再免一次!只是咱盼着,这东西你们一辈子都用不上!”
“嘿,这不是咱吗?”
南京皇宫里,朱元璋看着那画面,摸了摸下巴,眼里先是闪过一丝得意。
他当年给徐达、常遇春这帮兄弟发免死铁卷时,也是这话——既是恩宠,也是提醒,想着弟兄们能惜福守矩,安稳度日。
可看着看着,他心里莫名发慌,像有只小虫子在爬。天幕这语气,怎么听着不对劲?
“胡闹。”
大秦的嬴政皱着眉,对李斯道,“若凭一块铁卷就能免罪,那国法何用?官吏百姓都学样,犯了罪就拿铁卷挡着,天下岂不乱了套?”
他信奉“法不阿贵”,觉得这免死铁卷简直是在破坏律法根基,纯属自找麻烦。
【解说声带着几分嘲讽,揭开了铁卷的前世今生:“免死金牌,学名‘丹书铁卷’,最早由刘邦搞出来。
当年他打天下,靠韩信、彭越、英布这帮异姓王卖命,登基后就发了铁卷,说‘尔等功劳大,犯事能免死’。结果呢?”】
【画面切到刘邦的未央宫,旁白冷声道:“八个异姓王,六个直接或间接死在他手里。
韩信被吕后诱杀,彭越被剁成肉酱,英布被逼反后战死——他们手里的铁卷,别说免死,连‘减罪’都没捞着,倒成了‘我有功,我该杀’的催命符。”】
“刘邦这老小子……”
朱元璋咂咂嘴,突然觉得手里的茶杯有点烫。他一直觉得刘邦杀功臣太狠,没想到连铁卷都是人家首创的,还玩得这么“心口不一”。
刘邦在大汉的宫殿里,被臊得老脸通红,对着吕雉嘟囔:“当年那不是没办法吗?他们拥兵自重,都快反了,咱不杀他们,他们就得杀咱……”
可看着屏幕上韩信临死前的惨状,他还是别过了脸——那铁卷,确实是他亲手递出去的,又亲手撕了。
【“朱元璋比刘邦更‘实在’。” 解说声继续,画面切到洪武年间的功臣楼
“他给34位功臣发了免死铁卷,其中25位是‘开国辅运推诚’的顶级功臣,包括徐达、李善长、常遇春(其子继承)。
这些人里,有救过他性命的,有陪他啃过树皮的,按说拿了铁卷,至少能保条命吧?”】
【“结果呢?李善长拿了‘免死两次’的铁卷,最后因‘胡惟庸案’被灭九族;蓝玉拿了铁卷,被冠以‘谋反’罪,剥皮实草,牵连一万五千人
就连徐达,民间也传他生背疽,朱元璋赐了只烧鹅,他明知吃不得,还是含泪吃了——铁卷?在‘功高震主’四个字面前,屁用没有。”】
【旁白掷地有声:“统计下来,拿到朱元璋免死铁卷的,除了早死的常遇春等寥寥几人,其他基本都被满门抄斩。
能留个全尸、保一族人性命的,就算烧高香了。这哪是免死金牌?分明是‘速死金牌’‘九族催命符’!”】
“轰——” 洪武年间的朝堂,像被投了颗炸雷。
李善长、徐达、蓝玉……这些正站在阶下的功臣,你看我,我看你,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得一干二净。他们手里的铁卷,此刻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人想扔。
“灭九族……”
李善长的嘴唇哆嗦着,他手里的铁卷还崭新,上面“免死两次”的字金光闪闪,可天幕说他最后会被灭九族?那这铁卷算什么?是老朱早就想好的“幌子”?
徐达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鄱阳湖救朱元璋,替他挡过一箭,老朱当时抱着他哭,说“咱弟兄同生共死”,可现在……赐烧鹅?他后背竟真的隐隐作痛。
满朝文武,后背全被冷汗浸透。一个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官谁爱当谁当,这铁卷谁爱要谁要,老子要辞官!回乡下种地,哪怕喝稀粥,也比被灭九族强!
“胡说!一派胡言!”
朱元璋猛地拍案,龙椅都被震得晃了晃。他看着下面大臣们惨白的脸,心里又急又怒——他现在根本没想过杀这些弟兄!
李善长是他的“萧何”,徐达是他的“韩信”,他发铁卷是真心想让他们享福,怎么会变成“催命符”?
“弟兄们,别听天幕瞎咧咧!”
朱元璋强装镇定,声音却带着不易察觉的慌乱,“咱老朱不是刘邦!你们随咱出生入死,咱这辈子都记着!这铁卷,咱说免死就免死,绝不算话!”
可大臣们谁还敢信?天幕连李善长、蓝玉的结局都点出来了,说得有鼻子有眼,比老朱的保证实在多了。
一个老臣突然出列,“噗通”跪倒:“陛下,臣老了,想回乡下养老,这铁卷……臣也用不上,还给陛下!”
“臣也辞官!” “臣愿归乡!” 跟着,哗啦啦跪倒一片,连徐达都动了心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命要紧!
各朝代的帝王们看着这一幕,心思各异。
李世民叹了口气:“免死铁卷,本是恩宠,却成了猜忌的由头。帝王怕功臣功高震主,功臣怕帝王卸磨杀驴,这铁卷,反倒成了挑明矛盾的镜子。”
他想起自己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幸好没搞这铁卷,不然怕是也难安稳。
曹操摸着胡须,眼神复杂:“老朱啊老朱,你这是好心办坏事。功臣要的不是‘免死’,是‘放心’。你发铁卷,反倒让他们觉得‘你看,他心里有鬼,才用这玩意儿安抚我’。”
嬴政则对李斯道:“看见了?与其搞这些虚头巴脑的铁卷,不如把律法立得再严些,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清清楚楚,反倒少了猜忌。”
光屏上,网友们的评论扎得人心慌:
“总结:拿到免死铁卷=被皇帝盯上了=离死不远了。”
“刘邦:我发卷,我杀人。
朱元璋:我发卷,我杀更多人。铁卷:我不是免死的,是记账的,记着你有多少功,该挨多少刀。”
“功臣们:早知道拿卷死得更快,当初还不如不立功。”
“最讽刺的是,老朱发卷时是真心的,后来杀人时可能也是真心的——帝王心,变得比翻书还快。”
林远看着屏幕里朱元璋慌乱的样子,忍不住叹气。免死铁卷这东西,从诞生起就带着矛盾:帝王想靠它拉拢人心,却又怕它真的“免死”
功臣想靠它保命,却不知它恰恰暴露了帝王的猜忌。说到底,功高震主的恐惧,从来不是一块铁卷能化解的。
洪武年间的朝堂,还在一片“辞官”声中混乱着。朱元璋看着那些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弟兄,此刻像避瘟神一样避着他和他发的铁卷,心里又酸又涩。
他突然觉得,这铁卷,或许真不该发。
信任这东西,靠铁卷是留不住的。可帝王与功臣之间,又哪有那么多纯粹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