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的抛售节奏越来越快:一开始每月抛500万斤
不声不响;后来半月一次,再到每周一次、三天一次,最后几乎天天抛。
每次抛的量不多不少,刚好让粮价维持在‘看似要涨’的高位,却始终破不了临界点。”】
【“四大粮商被这节奏带得晕头转向,总觉得‘再收一点,中储粮就没粮了’,拼命砸钱收购。
他们派了无数人打听中储粮的储量,却连个准数都摸不到——那粮仓像个无底洞,抛多少,有多少。”】
“妙啊!” 朱元璋拍着龙椅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叫啥?这叫‘钝刀子割肉’!让他们以为快赢了,结果越陷越深!总算出了口恶气!”
他这辈子最恨被人算计,此刻见中储粮把四大粮商耍得团团转,比自己打赢一场仗还痛快。
朱棣也捋着胡须点头:“不骄不躁,步步为营。知道奥运会要稳,就选在这时候收网,既保了稳定,又打了胜仗,这心思够细!”
【“四大粮商终于回过味来——不对劲!十分的不对劲!这中储粮哪是快没粮了?分明是粮多到能把他们淹死!
可回头太难:停手吧,之前高价收的粮食只能亏本甩卖;接着收吧,中储粮的粮食像潮水似的涌,迟早把他们的家底耗光。”】
【“他们咬咬牙,决定止损:悄悄卖粮,能回多少算多少。可中储粮哪会给他们机会?”】
“瓮中捉鳖!关门打狗!”
朱元璋笑得更欢了,对着朱标道,“标儿你看,这就叫‘赶尽杀绝’!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得他们不敢再来!”
殿内大臣们也跟着笑,刚才憋的那股气,此刻全舒展开了。
【“就在四大粮商偷偷抛售的第二天,中储粮突然在国际上发声:‘我国储备粮,足够华夏百姓吃上好几年。’ 一句话,像颗炸雷,在国际粮市炸开了锅!”】
【“国际粮价应声暴跌,拦都拦不住。
那些跟四大粮商捆绑的金融巨头慌了,哪还顾得上联手?
个个疯了似的抛粮,跑得慢的亏得更惨。‘谁先跑,谁少亏’成了唯一信条
他们恨不得别人多扛一会儿,自己好趁机多抛点。”】
【“就在这时,中储粮反手一击:用之前卖粮赚的钱,以地板价回购粮食。
一抛一购,短短半个月,四大粮商和金融巨头亏得裤衩都不剩——最少亏了1000多亿美元!”】
光屏上适时弹出一行字:“1美元≈6.9人民币(2008年汇率),1000亿美元≈6900亿人民币。”
“六千九百亿?!” 嬴政盯着这数字,突然放声大笑,之前的铁青脸总算舒展开了
“好!好!亏得好!” 他这辈子见惯了战争损耗,却没见过“不打仗也能让敌人赔这么多”
此刻只觉得解气,“咱后世子孙没怂!没让人欺负到底!”
李世民也长舒一口气,对李承乾道:“看到了?多囤粮,没错。我这些年悄悄囤粮,就是怕哪天出事。国家手里有粮,腰杆才能硬!”
李承乾连连点头,把“囤粮”二字刻进了心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粮价跌穿谷底。
咱国家趁机抄底,海量收购大豆,建起了完善的大豆储备机制。更狠的是——”】
【“2016年,农业部发了份通知,不是‘建议’,是‘必须’:《全国种植结构调整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至少1.4亿亩。咱要慢慢换掉转基因大豆,种回自己的本土大豆。”】
【“谁撑起了这份底气?袁隆平院士。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让咱主粮不愁;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科研人员,让咱有底气说‘自己的种子自己种’。
有人说,咱后背的脊梁,一节是袁老给的,一节是钱学森先生那样的国士给的——没错,正是这些人,让华夏在粮食战、科技战里,站得笔直。”】
“袁老?” 朱元璋又一次念叨着这个名字,眼眶有点热,“又是个让百姓吃饱饭的圣人啊!咱大明要是有这样的人,何愁百姓饿肚子?”
他当即下令,“传旨,让农官们好好研究本土作物,哪怕产量低,也要守住自己的种子——说不定咱大明也能出个‘袁老’!”
刘彻则盯着“1.4亿亩”,对大司农道:“看到没?不光要囤粮,还要自己种、自己留种。
咱大汉的粟、麦,绝不能让外人的种子挤垮!从今年起,各地农官必须上报本土种子数量,朝廷出钱补贴,谁敢丢了老种子,罢官!”
各朝代的老百姓也听得热血沸腾:
“原来咱现在吃的粮,是这么多高人护着的!”
“袁老、钱老……这些名字得记着!是他们让咱不饿肚子、不受欺负!”
“自己的种子自己种,自己的粮食自己管,这才叫踏实!”
嬴政看着光屏上袁隆平院士的照片,那个捧着稻穗、笑得慈祥的老人,突然对着李斯道:“这样的人,该配享太庙。大秦要是有,朕亲自给他牵马!”
他这辈子敬英雄、敬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人,此刻对这个素未谋面的“袁老”,生出了由衷的敬意。
李世民则对房玄龄道:“玄龄,你看这一路——从大豆陷局,到主粮反击,再到重种本土作物,步步都离不开‘自己强’。
国家要强,不光要兵强马壮,更要粮够、种好、有高人。这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啊。”
视频结束时,画面定格在金黄的稻田里,袁隆平院士弯腰查看稻穗,身后是一望无际的庄稼,风吹过,稻浪翻滚,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林远看着这画面,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这场粮食战的胜利,不光保住了百姓的饭碗,更守住了一个民族的底气。而千百年前的帝王们,此刻或许终于明白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刀枪吓退敌人,而是靠仓里有粮、手里有种、身边有高人,让任何人都不敢小瞧。
粮食安,则天下安。这道理,古今相通,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