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略显紧张却又充满思辨的气氛中继续进行。林闻溪以数据和疗效构建的防线,虽未完全消弭所有质疑,但无疑成功地迫使与会的西方医学界代表们,不得不以一种更严肃、至少是无法轻易忽视的态度,来对待他所代表的中国经验和中西医结合模式。
茶歇时间再次到来。与会者们纷纷离席,走向咖啡台,三三两两地交谈。中国代表团所在的区域,不再是无人问津的角落。几位来自中东和拉美的代表主动过来与林闻溪、顾静昭交换名片,询问更多细节。张医生则被一位印度医生拉住,热烈地讨论着基层培训的具体操作。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接触,发生在会场一个相对安静的廊柱旁。
那位之前曾短暂交流过的、身材高大、面容严肃的苏联代表团公共卫生专家,端着一杯黑咖啡,径直走到了林闻溪面前。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但用词准确而直接。
“林先生,”他伸出手,“我是阿纳托利·伊万诺夫,苏联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林闻溪立刻与之握手。伊万诺夫的手掌宽厚而有力,握手时间比通常的礼节性接触稍长了一两秒,传递出一种务实和认真的态度。
“您的报告,非常……实证(empirical),并且实用(practical)。”伊万诺夫开门见山,灰色的眼睛锐利地看着林闻溪,“我们苏联,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和偏远地区,同样面临医疗资源覆盖难的问题。我们也对传统医学(他可能指俄罗斯民间医学或加盟共和国的传统疗法)的应用价值,抱有研究兴趣。”
他的话语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外交辞令,直接切入主题:“您展示的体外协同实验数据,虽然初步,但方向很有价值。对于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寻找协同增效的天然化合物,是全球性的课题。”
林闻溪心中一动,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他谨慎地回应:“伊万诺夫先生,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深知这些工作只是起步,迫切需要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和临床验证。可惜,目前国内的条件……”
“科学不应有国界,尤其是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和战争时。”伊万诺夫打断他,语气坚定,“我们研究所在莫斯科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如果可能,我正式邀请您,在会议结束后,派遣您的合作者,或者在未来合适的时候,携带你们筛选出的有效药材样本,到莫斯科进行为期数周的访问研究。我们可以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共同探索这些草药的作用机理。”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提议!苏联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实力雄厚,且由于其自身的地理和政治因素,对非西方传统医学体系的态度相对更为开放和实用。伊万诺夫的邀请,并非空泛的客套,而是具体、且极具操作性的科研合作提议!
这无疑是打破西方学术壁垒、用世界通行的科学语言验证中医药价值的绝佳机会!
林闻溪强压住内心的激动,郑重地回答:“伊万诺夫先生,这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机会!我代表我的团队和研究同仁,对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我会立刻向国内报告您的邀请,并尽快推动此事!”
“很好。”伊万诺夫脸上露出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他再次用力握了握林闻溪的手,“期待在莫斯科见到你们……和你们的‘神秘’草药。记住,科学需要证据,而证据需要实验。”他眨了眨眼,难得地显露出一丝幽默。
这时,汤姆森正巧从旁边走过,看到了伊万诺夫与林闻溪握手交谈的一幕,他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眼神中闪过一丝警惕和不悦。美苏之间的竞争意识,即便在医学领域也隐约存在。
伊万诺夫也注意到了汤姆森,他朝林闻溪微微颔首,便端着咖啡杯,转身沉稳地离开了,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顾静昭悄悄走到林闻溪身边,低声问:“他说了什么?”
林闻溪望着伊万诺夫离去的方向,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向我们伸出的,不是礼节性的手,而是一把通往现代科学实验室的钥匙。”
伊万诺夫的握手,不仅仅是一次国际同行的认可,更是一个强大的信号:中国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探索,并非孤军奋战,已经开始吸引到真正意义上的、具备雄厚实力的国际科研力量的关注和合作意向。
这为林闻溪他们在日内瓦的战场,开辟了一条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战线。他们不仅要辩护,更要开始构建。
手中数据的矛,似乎变得更加锋利;身后疗效的盾,也仿佛找到了加固的钢材。
第四十八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