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金条暂时缓解了行动组的财务危机,一批急需的物资和设备通过特殊渠道悄然运抵南岸仓库,实验室的灯光得以更加明亮,外勤人员的行动也多了几分底气。然而,核心困境依旧如阴云笼罩——缺乏关于“樱花计划”具体实施细节、尤其是佐藤实验室位置的关键情报。
官方情报系统要么效率低下,要么被各方势力把持,传递到行动组的信息往往已是迟来且经过层层过滤的二手货,甚至可能夹杂着误导。林闻溪深知,依靠常规渠道,根本无法跟上佐藤的脚步。
委员长的限期和期望,李正雄的遗志,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他。他必须找到更快、更直接、更隐秘的信息来源。
目光,再次投向了江湖。
庙堂之路不通,便只能重走江湖险径。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现实的冷静判断:
1. 丐帮:弟子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眼线众多,消息灵通,尤其对底层社会的异动、陌生面孔的出现最为敏感。他们是天然的、最庞大的情报网络。
2. 其他民间力量:如镖局(虽已没落但仍有渠道)、水路船帮、甚至某些地方的戏班子、杂耍团,都有着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活动范围,往往能触及官方力量无法覆盖的盲区。
3. 效率与隐秘性:江湖规矩,办事爽快,不拘泥于繁文缛节,且自成体系,不易被官方渗透和监控。
决心已定,林闻溪将组内日常事务暂交顾静昭和张医生代理,只带了两位精干且熟悉江湖规矩的组员(其中一人或许就来自丐帮),换上一身不起眼的粗布衣裳,悄然离开了南岸总部。
再入红尘,感受已然不同。 不再是当初那个怀着理想闯入西北的医者,也不再是卫生部大楼里那个陷入官僚斗争的官员。此刻的他,身上带着委员长的密令、贴着李正雄的军徽、怀揣着杜月笙的金条,心中装着关乎国运的惊天秘密,更像是一个背负着特殊使命的“孤客”。
他们避开通衢大道,穿行于重庆错综复杂的街巷、码头、茶馆、以及贫民聚集的棚户区。凭着记忆和暗号,他们找到了重庆丐帮的分舵所在——一处位于江边悬崖下的破旧吊脚楼群,鱼龙混杂,气息浑浊。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独眼的老丐,是分舵的掌事长老。他认出了林闻溪(或许源于之前在渭北的合作,或许通过其他渠道),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林先生?哦不,现在该叫林长官了罢?听说您高升了,怎么有空到我们这臭要饭的窝里来?”老丐话语带着江湖人特有的试探和调侃。
林闻溪屏退左右,单独与老丐进入内室。他没有摆任何官架子,而是抱拳行礼,开门见山:“长老,闲话不多说。林某此次前来,非为公事,实为私谊,更是为乞帮万千弟兄和这重庆城的百姓,求一条活路!”
他压低声音,将“樱花计划”的威胁(省略了最核心的来源),以及敌人可能利用城市底层角落进行投放的担忧,用最直白、最骇人的方式说了出来。
“……若倭寇得逞,这满城百姓,无论富贵贫贱,无人能幸免。到时,江水尽赤,街巷横尸,恐再无乞食之处,唯有枉死之城!”林闻溪的话语沉重而恳切,“官方渠道迟缓且不可尽信,林某所能想到的,唯有乞帮弟兄眼线通天,或能提前察觉蛛丝马迹。望长老念在苍生份上,鼎力相助!”
他没有提报酬,但将一小袋银元(从杜月笙的金条中兑出)轻轻放在桌上。“这些,给兄弟们换些干净吃食,添些衣物。若真有要紧消息,另有重谢,绝不让兄弟们白忙。”
老丐独眼盯着那袋银元,又看了看林闻溪真诚而焦灼的脸,沉默了许久。他混迹江湖一生,见过太多尔虞我诈,但也能分辨出真正的危急和诚意。
终于,他沙哑地开口:“林先生,你是个办实事的人,在渭北,俺们听说过。你说的话,俺信七八分。这钱,俺收下,给兄弟们改善改善。这个忙,丐帮帮了!”
他猛地一拍桌子:“俺这就传下话去,让各堂口的弟兄们都把招子放亮些!特别注意:陌生的东洋婆罗(家伙)、鬼鬼祟祟的生面孔、特别是带着瓶瓶罐罐或是在水源地、粮库附近转悠的可疑人!还有,有没有人突然得怪病死的!一有消息,立刻用老法子报到你指定的地方!”
“多谢长老!”林闻溪心中一松,深深一揖。
离开丐帮分舵,林闻溪又通过关系,秘密拜访了重庆码头帮会的头目、以及几位消息灵通的“包打听”。同样的说辞,同样的恳切,辅以必要的“茶水钱”,一张无形的、由江湖力量编织而成的民间监测网,开始悄然撒向重庆及其周边地区。
重返江湖,林闻溪放下了官身,却拾起了更直接、也更危险的力量。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或许还要去接触更多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人物,甚至利用杜月笙的关系,打通更多特殊渠道。
求援之手已然伸出,能否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生机,犹未可知。但至少,他已不再坐困愁城,而是主动将斗争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也更波澜诡谲的天地之中。
第三十一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