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彻夜独思,如同一次淬火,将迷茫与躁动锻打为沉静的决心。林闻溪回到指挥所时,眼神已恢复清明,甚至比以往更加深邃。他不再纠结于眼前的绝望,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上:一是竭尽所能控制疫情,减少伤亡;二是筹划一次真正能直插敌人心脏、夺取解药或关键信息的行动。
然而,他还未及与李正雄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再次带来了来自远方的波澜。
来者是章部长身边一位极其信任的机要通讯员,风尘仆仆,面带倦色,却眼神锐利。他带来的并非药品或补给,而是一份文件和一封密信。
文件,是经过边区最高层几次讨论修改后,最终形成的《关于改进与加强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若干决定(正式草案)》。与之前那份充满“规范”、“标准”冷硬词汇的初稿相比,这份正式草案显然吸收了岐黄研究会风波后的舆论反馈和林闻溪的报告。
草案依旧强调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性,但增加了大段论述“必须立足边区实际,充分尊重和发挥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的作用”,“要鼓励中西医结合,大胆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明确提出“对于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特色疗法,应予以保护、研究和推广,可建立特殊认证通道”。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底层实践对上层建筑的一次成功影响。草案后面,还附有一份筹备成立“边区中医药研究整理委员会”的初步方案,提名名单上,林闻溪的名字赫然在列。
机要通讯员低声道:“章部长让我转告您,这份草案能通过,你们前线的实践和那场舆论仗功不可没。但这只是开始,后面的落实才是硬仗。希望您能在这份名单上,继续发挥作用。”
林闻溪仔细翻阅着草案,心情复杂。这确实是一场胜利,证明他们的路没有错。但这纸面上的条款,要变成现实,依然前路漫漫。而且,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疫情和森田的毒计,需要的是更直接、更迅捷的行动。
他的目光落在密信上。信是章部长亲笔所写,内容却让他刚刚稍缓的心情再次绷紧。
章部长在信中首先高度肯定了林闻溪在前线的贡献和研究会的工作,随后话锋一转,提及“近日得悉,沪上日伪方面似有异动。杜某人大肆活动,四处打探一种名为‘白虎活血丹’的古方,尤其关注其‘化解瘀毒、通络复脉’之效,动静颇不寻常。据悉,与此方相关的一位老药师已莫名失踪。”
“白虎活血丹”?林闻溪心中一震。这是石老七笔记中曾提及的一个极为偏门、近乎失传的古方,传言源于明清军阵之中,用于治疗极严重的金疮瘀毒和内腑震伤,用药猛烈,配伍奇特,甚至有“以虎骨、麝香、三七等为主,佐以微量砒霜、朱砂等大毒之品,逆流挽舟”的记载,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是催命符。杜文甫和日本人突然对这个方子如此感兴趣,甚至不惜绑人,是为了什么?
难道……和他们正在使用的生物战剂有关?是想寻找增强其效力的方法?还是……想找解药?
这个念头让林闻溪心脏狂跳!
章部长在信末写道:“此事蹊跷,恐与敌之阴谋有关。然敌后情报网络近日连遭破坏,损失惨重,难以深入查证。盼你处若能有所发现,速报。”
信纸的最后,似乎是无意中滴落的一点墨迹,晕染开,形状竟有几分眼熟。林闻溪仔细辨认,心头猛地一缩——那墨迹的轮廓,与他怀中那枚齿轮禾穗徽章的图案,惊人地相似!
章部长……他也知道这徽章?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暗示什么?难道他和石老七那条线,也有联系?还是说,这枚徽章背后代表的势力,远比想象中庞大?
军徽……草案……突如其来的古方线索……章部长隐晦的暗示……
无数线索在林闻溪脑中疯狂碰撞、交织。他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迷宫的中央,每一条路都似乎通向真相,却又都迷雾重重。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无论章部长的暗示意味着什么,无论那徽章背后有多深的水,眼下最迫切的,是抓住“白虎活血丹”这条线!这可能是破解当前疫情、甚至逆转局势的关键!
他立刻找来李正雄,将密信内容告知。
李正雄听完,眼睛瞪得如同铜铃:“妈的!又是杜文甫这老小子!绑人抢方子?肯定没憋好屁!林大夫,这方子真那么厉害?”
“方子本身是双刃剑,但日本人如此急切地寻找,必然有其特殊目的。”林闻溪目光锐利,“老李,我们必须立刻行动!两条腿走路:一,你立刻派人,想办法查清那个失踪老药师的下落,看能不能找到线索;二,我需要立刻回一趟岐黄研究会!”
“回研究会?现在?”李正雄愕然,“这里疫情这么紧!”
“正是因为疫情紧!”林闻溪语气坚决,“石老七的笔记还在研究会!那里面可能有关于‘白虎活血丹’更详细的记载!甚至可能有……替代的思路!而且,研究会里还有两位当年江湖上的老人,他们或许听说过这个方子的传闻!”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白虎活血丹”绝非终点,而是一把钥匙,或许能打开通往森田核心秘密的大门!
军徽的暗示与草案的进步,如同明暗交织的线索,将他引向了一个更深的漩涡。 而“白虎活血丹”的出现,则像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也预示着更巨大的风险。 林闻溪知道,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哪怕前方是龙潭虎穴。他不再犹豫,与李正雄简单交代后,翻身上马,再次冲向那片承载着希望与秘密的黄土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