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科接到院部通知:所有实习生需轮转急诊科,以全面培养应急能力。林闻溪与梁启远被安排在同一个夜班,由外科资深住院医张大夫带队。
傍晚六时,急诊科已人声鼎沸。煤油灯与电灯交错照明,将人影拉得忽长忽短。呻吟声、哭喊声、催促声混杂着消毒水的气味,构成一幅人间苦难图。
张大夫边走边快速交代:“急诊如战场,分秒必争。重伤者先治,高热者次之,轻伤后治。闻溪负责初筛,启远协助处理外伤,有疑难叫我。”
话音刚落,门口一阵骚动。几个码头工人抬着个血淋淋的汉子冲进来:“大夫救命!吊杆断了砸到人!”
梁启远立即上前检查:“多处骨折,可能内出血!需要立即手术!” 张大夫迅速判断:“送二号手术室!启远跟我来,闻溪继续筛诊。”
林闻溪点头,转身迎向下一位患者——是个怀抱婴儿的农妇。孩子面色青紫,呼吸急促。 “娃儿吃豆子卡住了!”农妇哭喊着。 林闻溪立即采取祖父教过的急救法:从背后抱住幼儿,用力向上挤压腹部。几次后,一颗豆子从孩子口中喷出,随之响起嘹亮的哭声。
农妇跪地谢恩,林闻溪忙扶起她:“快去儿科看看可曾伤着气道。”
未及喘息,又一位老先生被搀进来,手捂胸口,汗出如雨。林闻溪切脉发现左寸脉沉细微弱,舌淡苔白。 “胸痛掣背,气短心悸?”林闻溪问。 老先生艰难点头。 “这是胸痹心痛。”林闻溪判断,“快取针灸盒来!”
他在老先生内关、膻中、心俞等穴施针。片刻后,老先生长舒一口气:“舒坦多了...” 跟进的两医学生惊讶:“针灸竟能治心脏病?” 林闻溪边起针边解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此乃心阳不振,气血瘀阻,针刺可通络止痛。但仍需服药调治。”
这时,梁启远满手是血地从手术室出来,面色凝重:“伤员脾破裂,血止不住了...张大夫问谁能献些血?” 现场顿时寂静。时值深夜,何处寻血源?
林闻溪忽然想起《千金要方》记载的止血散,忙道:“我可配一外用止血药,或可一试!” 梁启远皱眉:“都什么时候了还信这些土方?” 但眼见伤员生命垂危,只得死马当活马医。
林闻溪迅速取来三七粉、白及、地榆炭,调成糊状敷于伤口。奇迹般,血流渐缓,为手术争取了时间。
张大夫走出手术室,擦着汗:“血总算止住了...闻溪,你那药粉真神了。” 梁启远仍难以置信:“这不符合生理学原理...”
深夜十一时,急诊室暂得片刻安宁。林闻溪正整理医案,忽闻门外传来凄厉哭喊。一个满身是血的年轻女子冲进来,怀中抱着个五六岁的男孩。
“救救我儿!他被马车撞了!”女子跪地哭求。 孩子面色苍白,意识模糊。林闻溪检查发现右腿畸形肿胀,腹部硬如板状。
“内出血!”林闻溪急唤,“快请张大夫!” 梁启远闻声赶来:“需要立即手术!但孩子太虚弱,可能撑不过去...”
林闻溪切脉发现脉微欲绝:“气随血脱,当急固元气!”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参附注射液(祖父根据古方改进而成),缓缓注入孩子体内。
梁启远阻止不及:“你注射的是什么?未经消毒...” 奇迹再次发生:孩子面色渐转红润,脉搏增强。张大夫及时赶到:“准备手术!闻溪,你那药再备些!”
手术过程中,林闻溪在门外安抚近乎崩溃的母亲。得知她是寡妇,靠缝补为生,今日孩子为捡掉落的风车追到街上...
“若我儿不测,奴家也不活了...”女子泣不成声。 林闻溪温声劝慰:“大嫂宽心,张大夫是外科圣手,必能挽回。”
凌晨二时,张大夫走出手术室,微笑点头:“孩子得救了。” 女子叩头谢恩,额间磕出血痕。
回到诊室,梁启远罕见地向林闻溪请教:“你那参附药液,原理何在?” 林闻溪解释:“此乃参附汤改良,人参大补元气,附片回阳救逆。用于气随血脱之症,可挽狂澜于既倒。”
“可是...这如何用科学解释?” “有时疗效先于解释。”张大夫突然插入,“我在德国留学时,教授曾说医学有太多未知领域。西医重证据,中医重经验,二者可互补而非相斥。”
凌晨四时,送来一位特殊病人——金发碧眼的西洋传教士,腹痛如绞。麦克莱恩教授被急请来会诊。
“疑似阑尾炎,需立即手术。”麦克莱恩检查后断言。 传教士却坚决拒绝:“上帝会治愈我,请用你们的草药针灸。”
麦克莱恩无奈,只得请林闻溪尝试中医治疗。林闻溪诊为肠痈,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等穴,并予大黄牡丹皮汤。
一剂后,传教士泻下臭秽无数,疼痛顿减。麦克莱恩啧啧称奇:“不可思议!”
晨曦微露,急诊室渐归平静。交接班时,张大夫拍拍两个年轻人肩膀:“昨夜共处理三十九例急症,无一死亡。你们做得很好。”
梁启远感慨:“这一夜让我明白,医学不应有门户之见。能救人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林闻溪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中医西医,如日月同辉,共照医途。”
二人相视一笑,一夜的疲惫化作相知的理解。
回宿舍路上,梁启远忽然问:“闻溪,能教我针灸吗?” “当然。也请教我西医消毒灭菌之法。” “成交!”
朝霞映照下,两个年轻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夜的生死时速,让他们看到了医学的广阔与深邃,也看到了彼此心中的医者仁心。
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急诊一夜,见众生百态,悟医道真谛。无论中西,医学终极是解除痛苦。而这需要开放的心态与务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