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初,昆明。
唐启站在总督府二楼的窗前,手里捏着那份刚从武汉送来的密信。窗外,翠湖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就像他此刻的心情,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汹涌。
\"八万北洋军,再加上倭国人提供的十万支枪....\"唐启低声喃喃,声音里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这双曾经在实验室里摆弄精密仪器的手,现在却要决定数十万人的生死。
\"总督,人都到齐了。\"副官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断了唐启的思绪。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位西南军政要员已经围坐在长桌旁。唐启走进来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坐吧。\"唐启摆摆手,自己却没有立即坐下。他环视一周,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海军部长萨冰苍老了许多,鬓角已经有了白发。
商务部周天正低头翻看文件,金丝眼镜反射着煤油灯的光。
民政部龙骧则一脸忧心忡忡,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面。
\"诸位,形势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唐启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蔡锷将军在武汉城外发来急报,北洋军不仅在武汉布防了八万人,还获得了倭国提供的十万支三八式步枪(1905年定型量产)和配套弹药。”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教育部长李根源猛地站起来,差点碰翻了面前的茶杯:“倭国人?他们怎么会....”
\"袁大头和倭国人勾搭上了,\"唐启冷笑一声,“这老狐狸,一边给我们写信说’与洋人虚与委蛇’,一边却接受倭国人的军火援助。”
唐启从口袋里掏出那封袁大头的亲笔信,随手扔在桌上。信封上的火漆已经碎裂,露出里面精致的信笺。“袁大头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啊——只要我们按兵不动,他就把江西和广州交给我们管辖。”
\"这....\"海军部长林永皱起眉头,“总督,这会不会是个陷阱?袁大头什么时候这么大方过?”
\"大方?\"商务部周天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几分讥讽,“他这是要我们当他的看门狗!江西现在被讨袁军占着,广州还有革新派活动,他这是想让我们鱼蚌相争!”
会议室里的争论声越来越大,唐启却没有立即制止。他需要听听这些心腹们的真实想法,毕竟接下来的决定关系到整个西南的未来。
\"安静!\"最终还是龙骧用茶杯重重敲了下桌子,才让众人安静下来。
这位民政部总长转向唐启,语气诚恳:“总督,依我看,不如先接受袁大头的条件。咱们现在在建的铁路、公路太多,财政吃紧啊。等成昆铁路、川藏公路、贵昆铁路这些完工了,再北伐也不迟。”
\"龙总长说得在理,\"教育部长李根源接话道,手指不自觉地捋着山羊胡,“但我觉得只要湖北就够了。把湘鄂铁路修通,下次北伐直接沿京汉铁路一路北上,定鼎中原。江西对我们用处不大,广州海防压力又太重。”
唐启注意到海军部长萨冰一直没说话,只是皱着眉头在纸上写写画画。“萨部长,你怎么看?”
萨冰抬起头,眼神锐利:\"总督,海军建设才刚起步,我们只有几艘购买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用作训练,真要打起来,别说长江防线,珠江方向我们都守不住。但是....\"他停顿了一下,“如果袁大头真做出卖国求荣的事情,我们海军部就是没船也要游过去踹他屁股。”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唐启走到墙边的大地图前,手指沿着长江划了一道线。\"诸位,我们现在有十个军,听起来不少,但川省南北要驻防两个军,其他五省各驻一个军,西边牧区一个军,能机动的只有两个军。\"他转向周天,“周部长,财政情况如何?”
周天翻开账本,叹了口气:“总督,实话实说,已经到了极限。军费占财政支出的六成,再扩军的话,民生工程就得停工了。”
唐启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现代历史上的种种教训。妥协?等待?这些看似稳妥的选择,最终都导致了更大的灾难。他猛地睁开眼睛:“诸位,袁大头在骗我们!”
所有人都愣住了。
\"你们想想,\"唐启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微发颤,“江苏讨袁军刚在徐州战败,袁大头就迫不及待地五路出兵。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他背后有外国势力撑腰!倭国人给他武器,英国人给他贷款,他这是要彻底消灭革命力量!”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煤油灯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总督,\"龙骧小心翼翼地问,“那您的意思是....”
唐启深吸一口气:“我决定拒绝袁大头的条件。”
\"可是兵力....\"林永忧心忡忡。
\"兵力不足,我们就改变战略。\"唐启走回地图前,“两个方案:西进或东进。西进,全力开发川滇黔,建立稳固后方;东进,趁袁大头主力分散,夺取武汉。”
周天立刻摇头:“西进不行!西部开发需要的资金太大,仅川藏公路的造价就是天文数字!”
\"那就东进。\"唐启斩钉截铁地说。
\"太冒险了!\"龙骧急得站了起来,“两个军怎么打武汉?蔡锷将军都建议暂缓攻城!”
唐启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五华山上渐渐升起的雾气。三年前他刚穿越来时,曾经天真地以为凭借现代知识就能改变一切。现在他明白了,历史的大潮不是一个人能轻易扭转的,但他必须试一试。
\"诸位,\"唐启转过身,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袁大头勾结列强,出卖国家利益,我们如果妥协,就是助纣为虐!”
他走回桌前,双手撑在桌面上:\"我决定采取’东守西进’策略。东线以防守为主,秘密调一个军增援蔡锷;西线加快铁路建设,同时....\"他看向林永,“海军部立即启动’蛟龙计划’。”
林永眼睛一亮:“您是说那批秘密研制的鱼雷艇?”
唐启点点头:“对,虽然只有六艘,但足以在长江上形成威慑。另外,兵工厂要加班加点生产新式迫击炮和手榴弹。”
\"可是资金....\"周天愁眉苦脸。
\"削减政府开支,\"唐启毫不犹豫地说,“我的薪俸减半,所有官员薪俸减三成。另外,发行战时公债。”
龙骧还想说什么,唐启抬手制止:“龙总长,我知道民生艰难。但有些仗,现在不打,将来要付出更大代价。”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当其他人陆续离开后,唐启独自站在地图前,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地名。
\"总督,蔡锷将军又来电报了。\"副官轻声走进来,递上一份密电。
唐启展开电报,上面只有简短的一行字:“武汉城内发现倭国军官,疑指挥炮兵部署。“鼹鼠”来信。”
唐启的手指微微发抖。果然,倭国人已经直接插手了。这不是内战,而是一场反抗外国势力干涉的战争!
唐启走到窗前,望着满天繁星。1913年的龙国,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他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运。
\"传我命令,\"唐启没有回头,声音坚定如铁,“第六军立即秘密东进,增援蔡锷。同时,通电全国,揭露袁大头勾结倭国人的罪行。”
副官犹豫了一下:“总督,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和袁大头撕破脸了....”
唐启转过身,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决绝:“脸面?在国家存亡面前,脸面算什么!告诉将士们,我们不是为了权力而战,而是为了不让龙国成为第二个朝鲜!”
副官肃然立正:“是!我这就去传达命令。”
当房间里再次只剩下唐启一人时,他疲惫地坐进椅子里。桌上的煤油灯已经快要燃尽,火光忽明忽暗,就像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
\"历史会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唐启轻声自语,吹灭了摇曳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