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才是最好的研报。”
苏晚晴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从那天起,我的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我走在街上,看到的不再是普通的店铺和广告牌,而是一个个跳动的商业密码。
我会下意识地去观察,哪家奶茶店排队的人最多?它们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新开的购物中心里,哪些品牌的入驻率最高?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消费趋势?
我开始用脚做研究,用眼看世界。我发现,当我的认知维度提升之后,整个市场在我眼中,都变得透明了起来。
经过了三个月的“闭关修行”,我知道,是时候回到那个“战场”了。不是为了急于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检验我这几个月所学所悟,到底有没有用。
那天,在老李的面馆,我把我这几个月的经历和感悟,都告诉了他。
老李听完,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他给我下了一碗牛肉面,这次,主动给我加了满满一勺牛肉。
“看样子,你这碗面,总算是和得差不多了。”他淡淡地说,“不过,火候怎么样,还得下锅煮煮才知道。”
我明白他的意思。
“对了,李叔。”我借着吃面的机会,问出了我心里最大的那个疑问,“您认识苏晚晴吗?她到底是什么人?”
老李夹烟的手,微微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些复杂的情绪。
“你小子,艳福不浅啊。”他答非所问地笑了笑。
“她……”
“她姓苏,单名一个‘信’字,苏信。”老李没等我问完,就自顾自地说了起来,“晚晴,是她自己后来改的名字。取自‘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苏信?”这个名字,我似乎在哪里听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十几年前,华夏国股市的第一代游资里,有‘南帝北丐’的说法。”老李的思绪,似乎飘回了很久以前,“‘北丐’,说的是当年在北京中关村营业部,靠着几万块起家,打板打成一代枭雄的赵九州。而‘南帝’,指的就是在江南一带,以手法诡异、风格凌厉着称的‘江南信爷’——苏信。”
“什么?!”我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地上。
苏晚晴,那个在散户大厅里安静读书、气质如兰的女人,竟然是传说中与游资盟主齐名的“江南信爷”?这……这简直比小说还离奇!
“那……那她为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
“为什么会出现在青石市一个小小的散户大厅里,还指点你这么个小屁孩,对吗?”老李替我说出了后半句。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圈,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惋惜和追忆。
“因为,她跟我一样,也是个被市场淘汰的人。”
接着,老李向我讲述了一段属于苏晚晴的,不为人知的往事。
当年的“江南信爷”苏信,以其女性独特的细腻和杀伐果断的狠辣,在市场上声名鹊起。她擅长从最细微的盘口语言中,解读主力的意图,经常在众人瞩目的焦点股上,上演“核按钮”、“地天板”等惊心动魄的操作,是无数散户又敬又怕的顶级游资。
然而,盛极而衰,是资本市场永恒的铁律。
在七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大股灾中,整个市场泥沙俱下。苏信,这个曾经在上涨和震荡行情中如鱼得水的短线天才,第一次遇到了她无法掌控的系统性风险。
她和当时大多数顶级游资一样,盲目相信“国家队”的救市能力,在下跌途中,不断加仓、加杠杆,试图抄底,挽救自己的净值。然而,市场的崩溃,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连续的千股跌停,让流动性彻底枯竭。
她的账户,在一周之内,就从九位数,打回了原形,甚至还背上了巨额的债务。更致命的是,她的父亲,因为听信了她的判断,将一辈子积蓄全部投入,同样血本-无归,最终承受不住打击,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
家庭的破碎和事业的崩塌,双重打击,让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人,彻底崩溃了。
她从市场上消失了。有人说她远走海外,有人说她跳楼自-尽了。
没人知道,她只是选择了一个最不起眼的二线城市——青石市,隐姓埋名,改名“晚晴”,试图用最平淡的方式,来疗愈内心的创伤。
“那她为什么会注意到我?”我还是不解。
“因为,她从你身上,看到了她当年的影子。”老李掐灭了烟头,“一样的年轻气盛,一样的自信爆棚,一样的加杠杆满仓梭哈,也一样的……被市场打得体无完肤。尤其是你那次在‘华夏智造’上的经历,几乎复刻了她当年崩溃前夜的疯狂。”
“她之所以会出现在那个散户大厅,不是为了交易,而是一种修行。她在那里,看了无数个像你、也像她自己一样的‘赌徒’,在希望和绝望中轮回。她在渡人,其实,也是在渡己。”
“当她看到你,在经历了那么惨痛的失败后,没有选择离开,也没有选择报复性地赌回来,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笨、最慢的路,从头开始,控制心魔,建立纪律……她知道,你和那些普通的赌徒,不一样。你心里,有光。”
老李的一番话,解开了我心中所有的谜团。
原来,苏晚晴不是莫名其妙的“神仙姐姐”,而是一个历经劫难、浴火重生的“前辈”。她对我的指点,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过来人对后辈的,惺惺相惜的提点。
我的心中,除了敬佩,又多了一份深深的感激。
那天晚上,我给苏晚晴发了一条微信。
“信爷,谢谢您。”
过了很久,她才回了两个字:“加油。”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背负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得失,还有她的期望。
第二天,我重新打开了我那个尘封了三个月的账户。
本金,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元。
我深吸一口气,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也就在这个时候,市场的风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持续了近一年的熊市和震荡市,似乎走到了尽头。各种宏观数据开始回暖,降准降息的政策暖风频吹,最重要的是,代表着市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开始持续不断地大幅流入。
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牛-市初期的骚动气息。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去寻找所谓的“龙头股”。我把我那十只股票的“一亩三分地”,重新审视了一遍。
结合我这段时间对宏观政策和产业趋势的学习,我剔除掉了几只处于夕阳产业、逻辑已经发生变化的公司。然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一家公司上——“青石光科”。
这是一家位于我们青石市本地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光学镜头。
我之所以关注它,有几个原因:
第一,从“道”的层面,也就是宏观和产业趋势来看,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摄像头从单摄到双摄再到多摄的升级,是确定性最高的趋势之一。同时,在安防、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领域,光学镜头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个行业,天花板足够高,正处在一个爆发的前夜。
第二,从“术”的层面,也就是公司基本面来看,“青石光科”是国内仅次于行业龙头的“老二”,技术实力不俗,但它的估值,却只有龙头公司的一半不到。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合理低估,存在着巨大的预期差。
第三,从我自己的能力圈来看,这家公司就在我们青石市的高新区,离我家不远。我可以很方便地去实地调研,去感受这家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而不是仅仅看几份冰冷的财报。
生活,才是最好的研报。
我决定,去亲自看一看。
周末,我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了“青石光科”的厂区门口。虽然是周末,但厂区里依旧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拉货的卡车进进出出,不少车间还亮着灯。我甚至能看到,有几栋新厂房正在拔地而起。
门口的保安,不让我进去。我就在厂区周围的饭馆和便利店里,跟那些穿着工服的工人们聊天。
我了解到,公司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大规模招人,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年中,员工们天天都在加班加点,连周末都很少休息。
“没办法,客户催得紧啊!听说最近几款国产手机卖爆了,用的都是咱们的镜头!”一个年轻的工人一边吃着泡面,一边跟我抱怨,但脸上却带着一丝自豪。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跳动了一下。
书本上的产业逻辑、财报上的营收增长、K线图上的底部放量……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些最鲜活、最真实的信息面前,得到了印证。
我感觉到,我抓住了一条大鱼的尾巴。
回到家,我把我所有的研究和思考,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然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打开交易软件,将我账户里的一万四千块钱,分成了三份。
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在市场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只股票的时候,分批,将我所有的资金,全部买入了“青石光科”。
我的建仓成本,在15.2元附近。
买入之后,我关掉了软件。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天天盯着股价的涨跌。因为我的买入,不再是基于一根阳线或者一个金叉,而是基于我对整个行业和这家公司未来的,坚定信念。
我的“道”,告诉我,这是对的。
我的“术”,只是执行了这个决策。
我做好了持有一年甚至更久的准备。
然而,市场的发酵速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我建仓完成后的第二周,一年一度的“华夏国际通信展”召开。展会上,国内最大的手机厂商,发布了其最新的旗舰机型,其搭载的“五倍光学潜望式长焦镜头”,惊艳了全场,成为了最大的技术爆点。
而这家手机厂商,正是“青石光科”最大的客户!
“青石光科”,作为这项核心技术的深度参与者和主要供应商,一夜之间,从一个无人问津的二线厂商,变成了聚光灯下最耀眼的明星!
星期一,开盘。
“青石光科”,没有任何悬念,一-字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