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吕布心态悄然转变,准备暂栖于此之时,一封来自北方的加密急报,被荀衢亲自送入了书房。
荀衍看完,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立刻对荀衢道:
“速请文若、公达、奉孝、文和、元直至密室议事!”
片刻后,密室之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
荀衍将情报置于案上,沉声道:
“刚得到确切消息,曹操已采纳戏志才、程昱之谋,以‘勤王’之名,尽起养州之兵,号称八万,由夏侯惇、曹仁为先锋,曹操自统中军,谋士戏志才随行,兵发司隶,直指长安!”
消息如同巨石投入静水,众人神色皆是一凛。
郭嘉率先开口,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曹孟德,果然不甘寂寞!他这是要抢在天下人之前,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其志非小!”
贾诩阴恻恻地补充:
\"李傕、郭汜,匹夫之辈,内部倾轧,不得民心,绝非曹操对手。若天子落入曹操之手,以其奸雄之姿,必借大义名分,压制四方,我等皆受其掣肘。\"
荀攸沉稳分析:
\"曹操此举,虽显急切,却占了大义名分。我军新定青徐,北有袁绍虎视,若贸然倾力西进,与曹操争夺天子,恐两面受敌,根基不稳。”
“然若坐视不管,待曹操整合司隶,挟天子以令诸侯,我等将来行事,必处处受制,名不正则言不顺。\"
徐庶面露急切,正气凛然道:
\"主公!天子蒙尘,身为汉臣,岂能坐视?曹操作壁上观,任由李郭肆虐,如今见利忘义,方假惺惺'勤王',其心可诛!我等当速发大军,西迎天子,肃清奸佞,方为正道!\"
众人各抒己见,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从一开始就沉默不语的荀彧。
荀彧端坐席上,双目微阖,面色平静,但其周身隐隐波动的文心之力,却显示出他内心正经历着剧烈的挣扎。
迎奉天子...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激荡起万丈波澜。
作为荀氏子弟,自幼受儒家教诲,\"匡扶汉室\"四字早已融入血脉。
他曾坚信,唯有尊奉天子,重振朝纲,方能终结这乱世。
这也是他当初选择辅佐荀衍的重要原因——
他在这位堂弟身上看到了重现光武中兴的希望。
然而,随着阅历增长,他看到了更多。
他看到的不再是经书中的理想图景,而是残酷的现实——
汉室气运已如风中残烛,朝堂积弊深重,各地诸侯割据。
即便迎回天子,也不过是换个权臣挟持。
那些盘踞朝堂的公卿们,早已习惯了在权力漩涡中倾轧。
更重要的是...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主位上的荀衍。
这位年轻的堂弟所开创的基业,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在这里,没有腐朽的官僚体系,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有的是蓬勃的朝气,是务实的新政,是军民一心的凝聚力。
颍川的百姓脸上带着希望,书院中学子们敢于创新,工坊里匠人不断突破——
这一切,与那个垂死的汉室朝廷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辈所求,究竟是一个名义上的'汉室',还是一个能让天下黎民安居乐业的'治世'?
这个念头如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
两种理念激烈碰撞,让他的文心剧烈震荡。
那原本纯粹、象征着\"王佐\"的浩然正气,此刻竟开始分化、重组,仿佛在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他能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向左是恪守儒家教条,执着于那个名存实亡的汉室;
向右是拥抱现实,开创一个真正能让天下太平的新秩序。
荀衍并未催促,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目光中带着理解与信任。
这份信任,让荀彧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
是啊,为何一定要拘泥于形式?
若汉室已无力回天,为何不能另辟蹊径?
真正的'大义',不该是固守一个空壳,而应该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这个念头如醍醐灌顶,让他豁然开朗。
刹那间,他周身的文心之力骤然向内收敛,随即以一种更加磅礴、更加包容的姿态扩散开来!
那浩然正气并未消失,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天地至理,变得更加厚重、灵动,隐隐有演化乾坤、经纬天地的意蕴!
立言境巅峰的壁垒,在这一刻轰然洞开!
他的文心境界,已然触摸到了匠心境的门槛——
从单纯的\"辅佐王业\",升华到了\"开创格局\"的更高层次!
他缓缓睁开双眼,眸中再无迷茫,只有洞明世事的睿智与开创未来的决心。
\"主公,诸位。\"
荀彧起身,对着众人深深一揖,
\"彧方才失态了。\"
他直起身,走到地图前,声音沉稳而清晰:
\"迎奉天子,确有大义名分,然其弊有三:其一,过早成为众矢之的;其二,受制于朝堂旧制;其三,束缚我军开拓手脚。\"
\"彧以为,当下之要务,不在于是否迎奉天子,而在于如何'定义'这个大义!\"
他语出惊人,却逻辑严密:
\"曹操急于西进,看似抢占先机,实则将自己置于险地。袁绍岂会坐视?李傕、郭汜必做困兽之斗。我军何不坐观其变?\"
\"可明发檄文,斥责李郭,声援'勤王',既占道义制高点,又将曹操置于明处。同时遣精兵陈兵司隶边界,名为策应,实为威慑。\"
\"待曹、李两败俱伤,我军再以调停者身份介入。届时,天子归属、司隶格局,皆可由我方主导。”
“即便天子暂居曹操之处,只要我军实力足够,这'大义'之名,也该由我们来重新定义!\"
他这番话,已然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博弈,上升到了规则制定的层面。
郭嘉抚掌笑道:\"妙极!文若此计,已得纵横之精髓!让曹操去火中取栗,我等来做个得利的渔翁!\"
贾诩难得微笑地点头:\"此乃堂堂正正之阳谋。曹操明知是计,却不得不往这个陷阱里跳。\"
荀攸赞叹:\"叔父此议,既全大义之名,又得实务之利,可谓两全。\"
徐庶沉思片刻,也明白了其中深意:
\"元直附议。如此既能避免过早树敌,又能实质参与司隶事务,确是上策。\"
荀衍看着气质大变的荀彧,心中欣慰。
这位王佐之才终于突破了最大的心障,从此海阔天空。
\"善!便依文若之策!\"荀衍当即拍板,
\"奉孝,即刻起草檄文,既要斥责李郭,也要点明曹操'勤王'之动机不纯!\"
\"文和,加派细作,我要实时掌握长安战局的每一个变化!\"
\"公达,元直,协助文若制定详细方略。”
“命赵云、太史慈率轻骑前出司隶游弋示警;徐晃所部向弘农移动;甘宁水军封锁黄河部分河道!\"
\"传令各部,加紧备战!”
“这司隶风云,我军要做一个执棋者,而非棋子!\"
战略既定,众人领命而去。
密室中,只剩下荀衍与荀彧。
\"恭喜文若突破心境。\"荀衍微笑道。
荀彧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体内那更加圆融浩瀚的文心之力,郑重拱手:
\"多谢主公。今日方知,真正的'王佐',不在于辅佐哪个帝王,而在于辅佐这天下苍生!\"
荀衍点头:\"路在脚下,道在心中。未来如何,还需你我携手,为这乱世开出一条新路。\"
荀彧郑重颔首,眼中再无迷茫。
颍川的潜龙,已然定下腾空之策。
不争一时之长短,而要谋万世之基业。
曹操的西进,仿佛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悄然改变整个天下的格局。
而掌握了\"势\"的荀衍集团,已然在这场波及天下的巨变中,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下一步,就是要让这\"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在这乱世中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