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种地的安排,苏酥就准备去地里教大家种胡蒜。
“各位叔伯,咱们种胡蒜的时候,需要把这个胡蒜这样剥开,不要去皮,剥成一瓣一瓣的,
千万不要整棵种,要不就太浪费种子了,一亩地300斤肯定不够,
种的时候,把地挖到这个程度(3-4公分的深度),然后前后和左右的间距留10-15公分左右就可以了。
不要种的太密,会影响结果,也不要种的太稀,浪费土地。”
苏酥给村民示范完,就把农具给了村长家的苏冉叔。
“冬天咱们地里啥也不种,不怕浪费的吧,酥丫头?”见苏酥出来,就有人问。
“我们家一直收雪菜,雪菜在冬季应该是可以种的吧,只要大家种,有多少,我们收多少!”
苏酥很快的帮村民规划好了冬天农地的农作物。
“那就省着点儿吧,多种点儿雪菜,那玩意贱,好养活。”
实际上雪菜是只要撒上种子了,就完全不用管了。
教完村民种胡蒜,苏酥开始张罗自己家跟另外几家的毒果。
树是一早就跟几家说完的,所以他们已经砍好了。
苏家村的地长度是基本都是100米,1亩地的宽度的话大概是6米。
苏酥计划两边用大概地上部分2米高的树杆,中间用地上部分3米高的树杆,顶部的话可以斜着,这样冬季可以减小灯对棚的阻力。
除了树杆,为了安全性,苏酥还准备了青砖,在每根树杆的四周围一圈青砖,每根树杆都扎到地下50公分的位置。青砖也一样。
这样的话能够充分的保证大棚的安全性,整个棚子用稻草扎一圈,最后围上油布。
几家是先搭棚子,然后再咋供暖的地道。
因为苏酥担心,会被其他人看去大棚的做法,而且搭棚子之前,她也跟几家人说了棚子的重要性以及棚子做法传出去以后的影响,她相信没人会说出去,毕竟这方法就是银子。
地道总共是6条,每亩地里一条,挖的大概有30公分高30公分宽,然后铺一层青砖,垒出一个地下通道,地面上拿土盖好,通道的上面不种辣椒,只种在两边。
6条通道全部汇集到烧火的小房子里,等到烧火的时候,热气就能供给6亩地暖气了。
跟大家分完工,苏庆不禁感叹起苏酥的脑子好使。
“酥丫头,你这脑子怎么长的,这办法,即使冬天种菜也可以的吧!”苏庆看着眼前的地,心里火热。
冬天的绿色青菜呀,想想都挣钱!
“是的,庆伯伯,可以种菜的,如果你想种,可以分一点儿地出来种菜,自家吃也行,卖的话我也收。”
苏酥的话落,吴大娘和张彪没有选择种菜,苏庆家跟苏酥家分别留出了半亩地种菜。
苏酥本来就打算种一些菜的,要不等冬天自己从空间拿出绿叶蔬菜得吓死个人。
从这天起,苏家村的村民,陆陆续续忙了大概有10天左右,全部种好了毒果和胡蒜。
倒不是胡蒜难种,而是双河镇每天送来的胡蒜有限,每家每天分个几十斤,一直到够一亩地的量。
“爷爷,咱们明天开始规划作坊吧,现在家里实在太挤了!”教完村民种胡蒜的当天晚上,吃完晚饭时,苏酥跟自家爷爷说。
“行,你看看需要多大的面积,明天我去找你庆伯伯给划地!”
自从知道了自家孙女的奇遇,知道她空间升级需要的粮食和银子,苏庆便大力支持自家孩子们经商。
“我是这么想的,作坊的长度大概需要200米,宽度80米,你们看一下我画的图。
80米的宽度,左边和右边各20米用于住人,中间的40米,分为4条产线,每个产线10米宽,100米长。
80宽正中间的位置是作坊的大门,进去以后,留20米的长度,靠着作坊两边的位置设门房和会客室,
然后分别通过4个门可以进入4条产线,经过100米的产线以后,是一个50米的仓库,仓库后面20米也是住人的地方。
厕所和马棚就安排在大门外的地方,你们看看合不合适?”苏酥说完,一家子人的眼瞪的都快跳出眼眶了。
“相公,我不是在做梦吗?这好像得占地20多亩吧?”谢婉首先反应过来,她虽然没有跟着自家爹学做生意,但是算账的本事却是学了的。
“没错,确实有20多亩了。”苏雪景同样会算账。
“酥丫头,这得多少钱呀!”苏仁问。
“爷爷,我估计盖下来带买地可能得1000两!”
苏酥问过这个时代盖房需要用的材料,自己需要花的钱,算完她就心凉了,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刚到手的1000两,刚还到公中,就又得动用。
“公中钱够吗?”苏仁问。
“爷爷,目前是够的,不用着急,等我有空再去山上溜溜。”
为了自己的挣钱大业,苏酥也是拼了。
“行,有空你再去山上转转,注意安全就行!”苏仁这次倒没有阻拦。
苏雪景听到两人的对话,满脸的不解,自家爹多宠酥丫头他不是不知道,怎么会如此就轻易答应她去深山,甚至是都没有提自己,貌似是同意酥丫头自己去。
同样疑惑的还有二房其他三人,只不过没有人给他们解惑罢了。
“行,酥丫头你哪天想去上山,跟二叔招呼一声就行,我陪你去!”苏雪景只当自家老爹默认了自己跟自家侄女一起去。
“阿景,以后你不用跟着酥丫头上山了,周家那边会安排人跟着她跟周公子,家里的事儿,我跟你娘年纪大了,还得你多操心!”苏仁想了个苏雪景不会起疑的理由。
至于到时候酥丫头跟谁一起去山上,相信她另有打算。
这就是家人,苏酥提议盖那么大的作坊,没有人问为什么,做什么,就直接无理由的答应。
“如果盖那么大的地方,村里基本没有合适的,要么选在村头,要么选在村尾,咱们要选在哪儿?”谢婉问。
“村尾吧,在山脚下,我想以后挣钱了,把山脚下那一片都买下来,以后咱们家也搬过去,这样离所有家都远,干个什么事儿也方便!”苏酥说。
“我们同意阿姐的!”双胞胎兄弟也很赞同,村头每天人来人往的,不利于他们读书,如果村尾只有自己一家,那就太安静,太合他们心意了。
“听他们的吧!”看到三个孙辈同样的选择,家里人哪里有不答应的道理。
苏仁直接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