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的作战靴在总参地下指挥中心的防滑钢板上蹭落最后一片泥泞,加密文件袋被掌心的汗水洇出深色痕迹。
环形作战大厅穹顶垂落的冷光里,态势图正在吞吐数据洪流。
\"回来了?前线这半个月,眼睛和耳朵没闲着吧?\"
王力少将的声音从沙盘后传来,金属扶手被他握得发出细微的吱呀声。
这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此刻军装领口微微敞开,脖颈处的青筋随着喉结滚动若隐若现,作战服左胸的配饰在冷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
叶修啪地立正,战术背心上的无线电模块撞出轻响:\"报告首长,所见所闻,触目惊心。\"他解下文件袋时,刻意避开了右腕那道新鲜的擦伤——那是三天前在某沿海观察哨遭遇强电磁干扰,紧急抢修通信设备时被天线刮破的。
王力撕开文件袋密封条的动作带着老军人特有的干脆,激光打印的A4纸簌簌作响。
当\"装甲连模拟战损报告\"几个字跳入眼帘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报告显示,在模拟新型武装直升机突袭演练中,从前沿哨所发现目标到炮兵阵地完成火力覆盖,整整耗时25分钟。
而此刻沙盘上,我方装甲集群的行进速度被实时标注为每小时38公里——这意味着在现行指挥体系下,部队每推进15公里就可能因火力迟滞陷入被动。
\"这个延迟数据...核实过三遍?\"王力的食指关节重重叩击桌面,震得平板上的茶杯泛起涟漪。
他身后的参谋正在更新态势图,将最新侦察到的外军侦察机航迹用红色虚线勾勒出来,那些蜿蜒的线条如同毒蛇吐信,正逐渐蚕食我方防空识别区边缘。
叶修深吸一口气:\"首长,在演习场的复盘推演中,我们调取了所有通信记录。
某部营级单位申请炮火支援,需要依次通过连-营-团-师四级指挥节点,仅审批流程就耗时17分钟。\"他的声音突然放低。
\"更严重的是,当火力终于抵达时,目标区域的风向已发生三次变化,原定的杀伤半径被偏移了整整200米。\"
作战大厅突然响起尖锐的蜂鸣,值班参谋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颤音:\"卫星过顶!发现外军水面舰艇编队出现电磁异动!\"
数十台终端同时亮起红光,态势图上的蓝色光点突然加速,在冲海沟处划出锋利的折线。
王力的目光被其中一个闪烁的三角形标识吸引——那是外军新型电子侦察舰,其搭载的雷达能在200公里外截获我方加密通信频段。
当王力翻到附件中关于现代战争信息化变革的章节时,他的动作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突然停滞下来。
他的目光紧紧地落在那些图表上,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住了。
联合指挥系统架构图、实时数据链拓扑模型、战场态势共享平台工作流程表……
这些图表散发着前沿科技的气息,它们的线条和符号都显得那么清晰而精确,与报告前半部分手写的基层调研记录形成了一种刺眼的对比。
尤其是那张“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对比图,更是让王力的眉头紧紧皱起。
外军标注的 15 分钟打击闭环与我方用红笔圈出的 2-3 小时延迟区间,就像两道并行的伤疤,横亘在纸面之上,显得格外刺眼。
“传感器到射手……oodA 循环……”王力逐字念出这些术语,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着,带着一丝疑惑和沉思。
他的作战靴无意识地碾过地面的防滑纹,发出轻微的摩擦声,似乎在与他内心的思绪相互呼应。
“这份附件,是你写的?”王力突然抬头,他的目光如同一道闪电,穿过战术眼镜的镜片,直直地射向眼前的年轻军官。那目光锐利而犀利,仿佛要将对方的内心看穿。
叶修挺直身体,正面迎上将军锐利的审视目光,他的背后,电子地图正不断闪烁着,实时更新着某岛礁的气象数据:暴雨倾盆而下,阵风达到了 8 级,能见度甚至不足 2 公里。
“是的,首长。”叶修的声音沉稳而坚定,“通过对近年来多场局部冲突的战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外军已经成功构建起了一套以数据链为神经的高效作战体系。”
他迅速调出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内的文件,上面展示的是一个动态演示图表,图表中中,数十个标红的光点在虚拟的战场中实时交互,仿佛是一场激烈的电子战争正在上演。
“您看这个具体案例,”叶修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场景解释道,“他们的师级指挥中心通过卫星、无人机以及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手段,构建起了一个三维态势图。
一旦发现目标,指挥中心能够直接将精确的打击指令推送给距离目标最近的作战单元。整个过程迅速而准确,在短短 15 分钟内就能完成。”
王力将军的手指在沙盘边缘轻轻划出一道弧线,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对这种作战方式存在一些疑虑。
“将权限下放到基层?”王力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担忧,“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此下放权限,信息安全又该如何保障呢?”集中统一指挥是我军的优势!\"
他身后的大屏幕突然切换画面,播放着某演习中通信链路被干扰后,各作战单元陷入混乱的片段。
“首长,集中统一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需要高层来审批!”叶修毫不犹豫地向前迈出半步,他身上的背心随着他的动作发出轻微的撞击声,仿佛在为他的话语增添分量。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继续说道:“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统一、实时且共享的战场态势图,以及一个可靠的数据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