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山地窍封印之后,bmARc总部沉浸在一种压抑的疲惫与警惕之中。林菲实验室遭袭、黑石样本被劫的阴影尚未散去,内部审查带来的猜疑链如同毒藤般悄然蔓延,每个人都步履匆匆,眼神中带着难以消弭的惊悸。而在这场人心惶惶的风暴中心,却是最安静的存在——徐天宇。
他依旧被安置在重重防护下的医疗中心深处,全身超过95%的区域已彻底化为毫无生机的灰白色硅化岩石,与冰冷的医疗设备融为一体。生命监测仪上的曲线微弱到几乎与直线无异,仅存的一丝生物电活动,仿佛随时会熄灭的残烛。在医学上,他早已被判定为“脑死亡”,仅存植物性生理活动。然而,林菲却固执地拒绝签署放弃治疗的文件,她内心深处仍存着一丝渺茫的、近乎直觉的信念——云清子道长兵解前留下的那丝祝福星光,以及徐天宇自身那异于常人的通灵本质,或许仍在某个维度挣扎。
她的坚持,在一个平静得令人窒息的午后,得到了近乎残酷的回应。
没有任何征兆,医疗中心内所有与能量场、辐射、乃至地磁波动相关的监测设备,突然同时发出了尖锐到撕裂耳膜的警报!指针疯狂跳动,数值瞬间爆表,又迅速回落,如此反复,呈现出一种完全违反物理规律的、癫痫般的混乱模式!
“怎么回事?设备故障?”
“能量源来自…来自徐天宇的隔离舱!”
医护人员惊慌失措,以为是徐天宇体内的LSc残留发生了不可控的异变。
但当林菲第一时间赶到隔离窗外时,看到的却不是能量的爆发,而是信息的洪流!
徐天宇那完全石化的躯体,此刻正如同一个过载的投影仪,周身散发出无数道扭曲、闪烁、支离破碎的全息光影!这些光影并非静态,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流动、交织、变幻,构成一幅幅令人头晕目眩、却又充满不祥意味的动态画面:
画面1:一座巨大的、有着醒目冷却塔和核符号标识的工业设施(经图像识别,疑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州湾核电站)。背景天色昏黄,似乎正值黄昏。突然,其中一座巨大的冷却塔塔身,毫无征兆地开始大面积龟裂,裂缝中透出的不是水汽,而是一种诡异的灰白色光芒!塔体表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水分,变得干燥、粗糙,呈现出岩石般的质感!紧接着,整个冷却塔在一阵沉闷的、令人牙酸的崩裂声中,缓缓倾斜、坍塌!巨大的混凝土块如同山崩般砸落,激起漫天烟尘!
画面2:核电站内部,控制室。警报灯疯狂闪烁,红灯淹没了一切。工作人员惊恐万状,试图操作控制台,但许多屏幕已然黑屏或布满雪花。更可怕的是,一些仪表盘、控制按钮、甚至部分电缆管道,也正在发生诡异的硅化!它们失去金属光泽,变得脆硬,操作员用力按下按钮,按钮却直接碎裂!火花从硅化的电缆接头处迸射出来!
画面3:(一个极其短暂却令人心悸的镜头)反应堆核心区域。厚重的防护层似乎被某种力量从内部侵蚀,变得斑驳酥脆。一道幽蓝色的、与LSc能量特征高度吻合的光束,从裂缝中猛地喷射而出,直接洞穿了多层屏障!
画面4:(最后定格的画面)一张巨大的、不断倒计时的电子屏特写,背景是混乱逃亡的人群和冲天的火光。屏幕上的红色数字鲜红刺眼:71:59:48…47…46…
所有这些画面都伴随着扭曲、尖锐的、仿佛金属摩擦和结构断裂的音频信号,直接作用于所有人的听觉神经,带来生理性的不适和恐惧。
林菲的指尖还停留在控制台冰冷的界面上,那几行来自深层监测网络的破碎词句——“核电站…硅化…坍塌…”——像淬毒的冰锥,狠狠刺入她的脑海。短暂的空白之后,是信息碎片在思维深处轰然对撞、拼接成的恐怖图景。她的血液似乎瞬间被抽干,又猛地涌回心脏,撞击得耳膜嗡嗡作响,一种彻骨的寒意从脊椎急速窜上头顶。
海州湾核电站。LSc(线性硅基侵蚀序列)。这两个名词在她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里,代表着绝对不容有交集的危险禁区。前者是巨大的能源心脏,后者则是她所在部门bmARc(生物与材料异常反应控制中心)近年来追踪的最诡异、最富侵蚀性的异常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极微尺度的硅基生命或类生命形式的定向增殖,能以难以理解的方式同化、转化碳基结构及无机材料,使其呈现脆性玻璃态硅化特征,最终导致结构彻底崩解。
而当这种侵蚀发生在核电站这种地方……林菲的眼前几乎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噩梦般的画面:不再是钢铁洪流与混凝土的坚固堡垒,而是内部结构在无声无息中被替换、被“感染”,变得像干涸的盐碱地一样布满灰白鳞屑,脆弱不堪。冷却管道硅化阻塞,反应堆压力容器壁出现微观至宏观的裂隙,致命的辐射物质与硅化孢子(如果他们能这么称呼那种东西的话)一同喷涌而出……那将是一场叠加了核裂变灾难与未知硅基污染的双重浩劫,其破坏模式和长期生态影响,甚至可能超越历史上任何一次核事故,包括切尔诺贝利。
而倒计时……七十二小时!这个数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她灵魂都在战栗。
极度的震惊让她的声带肌肉紧绷到了极限。“立刻确认海州湾核电站状态!最高紧急级别!”这句话几乎不是通过喉咙发出,而是从胸腔最深处挤压、撕裂出来的咆哮,音调尖利得完全变了形,甚至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破音。指挥中心里原本低沉的、规律性的背景噪音——设备嗡鸣、键盘敲击、平稳的通讯对话——像是被这声怒吼骤然切断,出现了刹那的死寂。
紧接着,是爆炸性的忙碌。刺眼的红色警报灯带瞬间点亮,将整个大厅染上不祥的色彩。最高紧急级别指令如同投入静水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扩大的应急涟漪。专员们的手指在控制台上疯狂舞动,调用卫星遥感数据、切入专用安全通讯线路、启动远程高精度传感扫描协议。空气里充满了急促的指令复述声、系统接入的提示音,以及因为骤然提升的肾上腺素而变得粗重的呼吸声。
林菲死死盯着主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和状态窗口,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狂跳,每一次搏动都像在撞击她的肋骨。
初步联系的信号灯闪烁,接入成功。但频道那头传来的反馈,却像一盆混合着冰碴的冷水,迎头浇下。
海州湾核电站运行中心的当值主管,语气里带着一丝被无端打扰、尤其是被“外人”指手画画的不耐烦,甚至还有几分可笑的自负。他语调平稳,近乎懒散地报告:“这里是海州湾主控。确认收到查询。站内所有系统运行平稳,参数均在安全阈值内。重复,一切正常。”
他甚至补充了一句,像是在打发一个过分焦虑的孩子:“哦,非要说的话,就是三号机组次级冷却回路最近有些轻微的换热效率波动,完全在预期之内,我们的维修团队正在进行例行检修排查。不是什么大事。”
当bmARc的专员依据协议,严肃追问是否有异常能量读数(尤其是低频段或非典型频谱)、结构应力异常、或者任何无法解释的微观材料性状变化时,对方的语气明显带上了不以为然的笑意:“异常读数?结构问题?没有,完全没有。我们的监测系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之一,阁下。连一只保温层里筑巢的麻雀引起的热斑都逃不过扫描。你们bmARc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点?”
通讯挂断后,频道内有一瞬间的凝滞。那种“一切正常”的笃定,与bmARc这边监测到的灾难预兆,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大反差。
林菲感到一股寒意比之前更深地侵入骨髓。她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他们被蒙蔽了!”她的声音因为极度的焦虑和愤怒而微微颤抖,但每个字都咬得极重,“或者…更糟,有人在内部刻意隐瞒!”
她瞬间理清了这可怕的可能性。LSc的侵蚀特性决定了它极可能从最微小、最不引人注意的内部结构开始——也许是冷却水系统管道内壁的一个微观瑕疵,也许是压力容器基底材料的某个应力集中点。它如同最狡猾的癌变,初期几乎没有任何典型症状,常规的核电站安全监测网络根本不是为了捕捉这种超越认知的异常而设计的。它悄无声息地增殖、转化,直到某个关键结构达到临界点,届时再发现,一切都将为时已晚。
而核电站方面“一切正常”的反馈,要么意味着他们的技术手段完全无法探测到这种潜伏的、性质迥异的侵蚀,沉浸在虚假的安全感中。要么,就是站内已有高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发现了某些无法理解的“小异常”,却出于害怕承担责任、避免恐慌、维持运营效益,或是更可怕的、已被渗透或蛊惑的原因,选择了掩盖和否认,用“轻微效率波动”这样轻描淡写的借口来搪塞。
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灾难的闸门正在无人察觉或无人阻止的情况下,缓缓提升。七十二小时。倒计时在她脑中如同丧钟般轰鸣,每一秒的流逝,都带着玻璃般碎裂的脆响,指向那个万劫不复的终点。
必须立刻行动!但如何说服对方?如何证明这来自一个“植物人”的通灵预见?
“分析能量模式!比对数据库!找出与徐天宇释放信号匹配的特征!”林菲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下令道。
技术团队飞速运作。很快,结果出来:徐天宇周身散发出的异常能量波动,其核心频谱与之前青云山LSc样本、黑石立方、甚至东京湾八岐石蛇的能量残留,存在高度相似性!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指纹”!
同时,地质监测部门也传来一份不起眼的报告:海州湾区域近期出现极其微弱的、非典型的地壳应力异常和电磁扰动,模式与青云山早期迹象有相似之处,但强度弱得多,故未引起重视。
证据链开始闭合!
“立刻准备专机!我要亲自去海州湾!通知最高层,请求紧急授权,准备强制介入预案!”林菲当机立断。她知道,常规途径已经来不及了,必须采取非常手段。
就在这时,医疗团队负责人带来了另一个发现:他们在徐天宇彻底石化的眉心处,那点云清子留下的微弱星光附近,检测到了一种极其奇特的能量结晶,正在缓慢生长,其结构似乎能放大和定向传输徐天宇那微弱的脑波信号。
“它…它像是一个信号放大器…也在保护他最后一点意识不被完全石化…”医生震惊地报告。
林菲看着隔离舱内那如同石雕般的徐天宇,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悲痛。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燃烧最后的存在,向世界发出绝望的预警。
然而,就在bmARc紧锣密鼓地准备干预行动时,内部审查小组却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对那名俘获的影武者突击队员的审讯进展极其缓慢。对方受过严格的抗审讯训练,且似乎被植入了一种心理暗示,一旦触及核心记忆就会引发剧烈生理排斥甚至自毁倾向。他只零碎地提到一个词:“潘多拉之子”(project pandora's child),以及一个坐标范围——北大西洋某处。
这个信息与眼前的核危机似乎无关,却像一片阴云,预示着更大的风暴。
林菲没有时间深究。她将审讯工作交给副手,自己带领一支由精英科学家、工程师、地质学家和特种安保人员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搭乘超音速专机,直飞海州湾。
机上,她反复研究着徐天宇预见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冷却塔的硅化、控制仪表的失效、从内部爆发的幽蓝光束…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怕的结论:LSc并非仅仅从外部侵蚀,而是可能通过地下水脉、或者某些被感染的部件\/材料,早已进入了核电站的冷却循环系统内部,正在从内而外地“感染”和“转化”这座钢铁巨兽!
如果是这样,常规的停堆检修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速灾难爆发!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专机穿透云层,下方蔚蓝的海岸线和那座庞大的核电站建筑群已然在望。
平静的海面之下,冰冷的死亡正在倒计时。
72小时的生死时速,已经开始。
而他们,能阻止这场预见中的硅化核灾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