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尼山书院,草木葱茏,书声琅琅。
这日午后,一辆风尘仆仆的青绸马车停在了书院门前,打破了以往的宁静。
车帘掀开,一位身着靛青色锦袍、腰束玉带的年轻公子缓步而下。
他面容俊朗,眉眼间带着历经世事的沉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通身气派非凡。
此人正是四处寻访妹妹与未婚妻下落的祝家八公子——祝英齐。
他此番前来,明为拜会昔日曾受祝家礼遇的陈山长,实则想来探听些消息,亦存了或许能在此找到些许线索的渺茫希望。
陈山长闻讯亲自出迎,将其引入客厅叙话。
寒暄间,祝英齐谈及此行目的,眉宇间难掩忧色:“不瞒山长,晚辈此次外出,一为游历,二也是奉家严之命,寻访一位离家已久的亲人,以及……唉,一位与舍下略有渊源的女子,她婚前与一秦姓书生私离,至今下落不明,家中甚是担忧。”
他言辞含蓄,并未提及未婚妻字样,更未透露妹妹之事,只将两件事模糊带过,维持着祝家的体面。
恰在此时,马文才正奉山长之命前来送新誊写的讲义,行至厅外廊下,恰好将“秦姓书生”几字听入耳中。
他脚步几不可察地一顿,心中猛地一凛!
秦姓书生?私奔?
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骤然翻涌——
那个油嘴滑舌、趋炎附势,后来靠着女人进入书院,最终害得黄良玉凄惨死去的家伙,不正是叫秦京生吗?
难道祝英齐寻找的,就是那个混账和他拐带的女人?而那个女人,竟与祝家关系匪浅?
他面上不动声色,如常将讲义送入厅内,与祝英齐见礼。祝英齐见这位公子身姿挺拔,气度矜贵不凡,也颔首回礼。
马文才心思电转,已将此信息牢牢记下——这或许日后能成为与祝家拉近关系,甚至……获取某人信任的一步关键棋。
安顿下来后,祝英齐在书院中漫步,熟悉环境。行至一处回廊拐角,竟迎面撞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虽作男装打扮,束发戴巾,但那眉眼、那下意识微蹙鼻尖的神态,不是他那胆大包天、令他及家人忧心忡忡的九妹祝英台又是谁!
祝英台正与银心低声说着下午课业的事,猛一抬头见到兄长,吓得魂飞魄散,下意识就想拉上银心转身躲开!
祝英齐瞳孔一缩,胸中积压的担忧与怒火瞬间腾起,但他极快地控制住了情绪。
他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妹妹这身碍眼的打扮以及她身后那个同样女扮男装、惊慌失措的银心,脚下步伐却未停。
只是在与她擦肩而过时,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从牙缝里冰冷地挤出一句:“申时三刻,后山竹林,西侧。”
语气不容置疑,带着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祝英台脸色霎时惨白,僵在原地,心如擂鼓,半晌动弹不得。
申时三刻,后山竹林西侧僻静无人处。
“祝英台!你真是好大的胆子!”祝英齐压抑着翻腾的怒火,尽量压低声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磨出来的。
“女扮男装,私逃出家,混迹于男子书院之中!你可知母亲为你急得病倒了多少次?父亲震怒!你眼里还有没有家规族法?还有没有半分对父母的孝心?”
祝英台心虚地低下头,手指紧张地绞着衣带,小声嘟囔辩解:“我……我若不逃,难道留在家里等着被你们捆起来塞进花轿吗?谁让你们……谁让你们非要逼我嫁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
她越说声音越小,尤其想到自己某种程度上也算“协助”了哥哥的准新娘逃婚,更是底气不足,眼神闪烁。
“你!”祝英齐气结,看到她这副明明害怕却还要强撑倔强的模样,又是心疼又是恼怒。
“那也不是你如此胡闹、置自身名节与家族声誉于不顾的理由!你可知此事一旦败露,后果有多严重?不止是你身败名裂,整个祝家的脸面都要被你丢尽!到时你待如何自处?”
他深吸一口气,强逼自己冷静下来,语气沉痛:“立刻收拾东西,今晚就跟我回去!此事尚可遮掩,或许还有转圜余地。”
“我不回去!”祝英台猛地抬头,眼神倔强,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味。
“我在这里很好!回去做什么?除了被你们关在绣楼里,学着怎么管理后宅、准备嫁人,还能做什么?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你……”祝英齐看着她眼中不容错辨的坚定与抗拒,知她性子执拗,此刻硬逼无用,反而可能将她推得更远,闹出更不可收拾的局面。
他沉吟片刻,终是重重叹了口气,语气放缓了些,带着浓浓的疲惫与无奈:
“罢了!此事容我再思量一二。但你必须答应我,绝不可暴露身份,行事必须万分谨慎,安分守己!我会暂住书院几日,你……好自为之!若让我发现你有任何行差踏错,定立时绑你回去!”
兄妹俩的谈话不欢而散,祝英台心事重重地返回斋舍,祝英齐则望着妹妹离去的背影,眉头紧锁,满心忧虑。
祝英齐暂住书院的消息很快传开。
他世家公子的风范、俊朗的相貌、沉稳的气度以及与陈山长的交情,立刻赢得了书院众人的尊重。
马文才更是刻意接近,言行举止谦逊得体,论及学问时事时又不卑不亢,见解独到,充分展现了马家继承人的风范与实力,试图给这位可能是“未来舅兄”留下最佳印象。
而另一人,也被祝英齐的到来彻底扰乱了心湖——玉兰。
她从父亲和下人口中得知了这位祝公子的来历,更隐约打听到他此番外出,竟是为了寻找一位与“与秦姓书生”私奔的未婚妻!
这个消息让她先是心中一沉,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
随即又得知他尚未成亲,那位女子只是未婚妻且已然背离,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复杂的窃喜。
再看他相貌气度,与“祝英台”公子如此相似,却更添男子的英挺与成熟稳重。
那份深埋心底、因察觉“祝英台”女儿身而无所依傍的朦胧情感,仿佛瞬间找到了一个更合理、更安全的宣泄口。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便追随着那道颀长挺拔的靛青色身影,带着她自己都未全然察觉的憧憬、羞涩与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