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静议会中的死亡枪声
1999年10月27日,秋日阳光笼罩着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这座外高加索城市自1991年独立后便深陷政治动荡与经济困境。下午,议会大厦内气氛如常,总理瓦兹根·萨尔基相率内阁成员参加2000年财政预算听证会,议长卡连·杰米尔强等核心官员端坐主席台,财政部长正回答议员提问。
下午5时05分,会议厅大门被猛地撞开,五名穿长风衣的年轻人直冲主席台,怀中冲锋枪骤然开火。《亚美尼亚之声》记者玛丽娜目睹总理萨尔基相倒在血泊中,身旁的议长杰米尔强、副议长尤里·巴克相也接连中弹。混乱中,议员们或卧倒或奔逃,却被第二轮扫射逼回。
这伙武装分子由34岁的前记者尼卡·乌纳尼扬带领。他毕业于埃里温国立大学哲学系,曾因参与\"卡拉巴赫运动\"入狱,该运动主张将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卡拉巴赫地区从阿塞拜疆独立。数分钟枪声停歇后,现场一片狼藉:总理萨尔基相、议长杰米尔强、副议长巴克相和鲁本·米罗扬、紧急问题部部长列奥尼德·彼得罗相及三名议员共八人身亡,均为亚美尼亚政坛核心人物。
二、劫持人质与漫长谈判
枪击结束后,乌纳尼扬团伙控制全场,将剩余50名议员和阁员关押在议会咖啡厅作为人质,要求与总统罗伯特·科恰良谈判并在电视台发表全国讲话。
亚美尼亚军警迅速包围议会大厦,总统科恰良调集内务部队和特种部队亲赴现场指挥。因担心人质安全,强攻计划搁置,谈判成为唯一选择。巧合的是,总统办公室主任与乌纳尼扬曾是大学同学,这层关系让他成为谈判代表。
谈判从27日晚持续至28日上午。27日22时55分,遇难者遗体被运出,受伤议员获释就医。乌纳尼扬向媒体辩解称原计划只是鸣枪威慑,因议会保安还击才引发混战,但这与目击者\"枪手直奔主席台扫射\"的证词矛盾。
16小时后,28日上午11时,五名武装分子同意投降,仅挟持两名议员作为筹码,被押往国家安全部拘留所。这场血腥袭击暂时告一段落,却给亚美尼亚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三、未解之谜:安全漏洞与可疑巧合
袭击3背后的安保漏洞令人费解。议会大厦本应随总理到场升级安保:入口需经\"安全门\"安检,贴身保镖应驻守主席台附近,外围警队保持戒备。但五名携冲锋枪者身着长风衣,未触发任何警报;枪声响起时,总理保镖竟在大厦外警车里闲聊。
准入环节同样疑点重重。乌纳尼扬虽曾有记者证,但议会新闻中心否认向其发放当日通行证。按规定,只有议员或内部人员可引领访客进入,究竟是谁将这伙人送入核心会议厅?
目击者提到,射击来自大厅后排——记者与保镖的席位。乌纳尼扬也承认\"目标仅限萨尔基相\",这种精准针对性与轻易突破的安保体系叠加,让外界猜测:其行动背后是否有内部力量配合?
四、案件调查:从逮捕到审判
10月29日,乌纳尼扬等五人被正式指控\"以恐怖主义手段破坏国家政权\"。首席军事检察官加吉克·詹吉良牵头调查,却屡屡受阻。
2000年9月,重要证人诺拉尔·叶海亚扎良在审前拘留期间死亡,法医鉴定为\"电击引发心脏病发作\",但其狱友称是\"使用电加热设备时的意外\",真相成谜。2001年2月,案件移交埃里温地区法院,后转至总检察长阿格万·霍夫塞皮扬办公室,最终因\"证据链断裂\"草草收尾。
庭审中,仅乌纳尼扬作证,坚称行动由自己全权策划,动机是\"阻止萨尔基相的政策将国家拖向崩溃\",却对同谋或幕后指使绝口不提。尽管如此,基于电视直播的铁证,2003年12月2日,法院判处乌纳尼扬及其弟弟卡连、叔叔弗拉姆·加尔斯特扬,同伙德雷尼克·埃贾尼安、爱德华·格里戈里扬五人终身监禁,每人背负8项无期徒刑。
五、案件重启:20年后的新调查
案件审结并未终结质疑。2019年12月,应遇难副议长尤里·巴克相遗孀请求,亚美尼亚检察官办公室宣布重启调查。
2022至2023年,检察官团队梳理出多套调查方向,传唤数十人问话,扣押大量官员档案与音视频记录交由专家鉴定。2023年10月27日,在袭击24周年纪念之际,检察官办公室披露部分关键技术鉴定仍在进行中,但核心问题仍未解决:乌纳尼扬团伙是否仅为执行者?是否有更高层级政治力量介入?
亚美尼亚前总统谢尔日·萨尔基相在2023年10月采访中直言:\"所有版本既未证实也未推翻,10月27日的袭击仍是悬案。\"官方表态凸显案件的复杂性,真相仍埋在迷雾中。
六、遇刺人物:政治精英的陨落
6.1 瓦兹根·萨尔基相总理
40岁的萨尔基相是亚美尼亚政坛核心,前体操教练出身,前苏联时期曾任宣传部官员,1999年6月由总统科恰良任命为总理。他与杰米尔强同为强硬派团结党主席,曾领导纳卡战争退伍军人组织,1998年主导政治运动迫使特彼佐辛总统辞职,因后者同意与阿塞拜疆协商归还纳卡控制权被指\"投降\"。
6.2 卡连·杰米尔强议长
67岁的杰米尔强是政坛\"元老\",1972-1988年任亚美尼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卸任后任工厂厂长,1998年以人民党主席身份重返核心。1999年春,他与萨尔基相组建统一联盟在议会选举中大胜,出任议长,二人搭档被视为亚美尼亚政治强硬派代表。
6.3 其他遇难者
副议长巴克相、米罗扬,紧急问题部部长彼得罗相及三名议员均为统一联盟骨干。八人集体遇刺使亚美尼亚瞬间出现权力真空,是该国独立以来最惨重的政治精英损失。
七、凶手身份:尼卡·乌纳尼扬及其团伙
7.1 背景与同伙
乌纳尼扬1965年出生,曾是亚美尼亚历史最久政党革命联盟成员,后被开除,案发前在埃里温一家电视台工作。参与袭击的有其弟卡连·乌纳尼扬、叔叔弗拉姆·加尔斯特扬,及同伙德雷尼克·埃贾尼安、爱德华·格里戈里扬。
7.2 动机与供词
被捕后,乌纳尼扬称原计划只是鸣枪威胁,因议会保安还击才造成伤亡,发动袭击是为\"阻止萨尔基相政策导致国家崩溃\",指责政府将亚美尼亚推向政治经济崩溃。审判中,他坚称行动由自己全权负责,拒绝透露是否有同谋或幕后指使者。
7.3 审判与后续
2003年12月2日,五人被判处终身监禁,每人背负8项无期徒刑。2019年10月,服刑近20年的乌纳尼扬提交假释申请引发争议,最终被法院驳回,继续服刑。
八、案件影响:政治格局的重塑
8.1 权力重组
萨尔基相和杰米尔强遇刺使亚美尼亚失去两位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他们领导的改革派联盟在1999年5月议会选举中胜选,已将科恰良总统边缘化。一周后,议会选举新领导层,总统科恰良任命遇刺总理弟弟阿拉姆·萨尔基相为新总理,权力重新向总统府集中,科恰良重成政治核心。
8.2 社会与公众反应
事件震惊亚美尼亚社会,总统科恰良宣布29日至3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起事件打破了民众对政治稳定的信心,这个面积仅2.9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的小国,自独立后政府更迭不断,刺杀高官事件频发,而此次总理、议长等众多高官同时遇害,将恐怖活动推向顶峰。
8.3 国际反应
国际社会纷纷谴责这一暴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美国总统克林顿等致电慰问。事件使一向不受关注的亚美尼亚成为全球新闻焦点,国际社会对其安全状况和政治稳定性表示担忧,影响了该国国际形象与外交关系。
九、未解之谜与阴谋论
9.1 调查局限
调查中诸多反常现象加深疑虑:重要证人诺拉尔·叶海亚扎良在审前拘留期间死亡,法医鉴定与狱友说法矛盾;案件多次移交导致证据链断裂;乌纳尼扬对核心细节刻意回避,使\"表面凶手\"说法难以服众。
9.2 主流猜测
? 总统科恰良牵涉论:有观点认为科恰良借袭击清除政治对手,其办公室主任与乌纳尼扬的同学关系被指为\"内鬼\"证据。
? 阿塞拜疆干预论:纳卡争端中,萨尔基相的强硬立场令阿塞拜疆不满,有猜测其情报机构参与袭击。
? 俄罗斯势力介入论:作为亚美尼亚传统盟友,俄罗斯被指可能通过干预政局维持影响力,但缺乏直接证据。
9.3 僵局难破
尽管2019年重启调查,但未找到新的人证物证,\"安保漏洞武器来源幕后策划\"三大谜团未解。24年过去,这起案件仍如埃里温议会大厦那扇被撞开的门,真相始终隐藏在门后,等待被揭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