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组的人走后,工坊里多了三袋废料。陈浩蹲在袋子旁边翻了翻,掏出一段压扁的通风管,拿在手里转了一圈。
“这玩意儿能用。”他说,“至少比昨天那根飞船模型结实。”
苏珊从桌边抬起头,“你打算拿它做什么?”
“还没想好。”他把管子放下,“但既然有人开始送东西,咱们就不能只靠胶水和铁丝撑场面。”
娜娜站在信息屏前,光学模块一闪,调出昨日材料测试记录。植物纤维样本经过废水余热浸泡后,柔韧性提升百分之三十七,断裂风险下降明显。
“软化处理有效。”她说,“建议立即开展小批量预加工。”
“那就干。”陈浩站起来,拍了下手,“今天的目标是做出一个像样的东西,不是半成品,也不是实验品,是要能摆出去让人看的。”
卡尔正检查切割机改装情况。他把旧电机重新接线,装上从维修车拆下来的滚轴,勉强拼出一台能运转的纤维梳理装置。
“只能跑十分钟就得停。”他说,“再久电机要烧。”
“够了。”苏珊走过去,递给他一卷刚裁好的植物藤条,“先试试这根。”
卡尔把藤条放进进料口。机器嗡地响起来,纤维被拉长、压平,从另一端慢慢挤出一条细长带状物。
“成了?”陈浩凑近看。
“没断就算运气。”卡尔关掉电源,“再来两轮看看稳定性。”
他们连续试了五次。第三次时,带状物在出口处卡住,整条撕裂。第四次勉强成型,但厚薄不均。第五次终于产出一段完整材料,表面平整,边缘整齐。
苏珊接过这段纤维带,在桌上铺开,用尺子量了长度和宽度。“可以做编织基材。”她说,“我设计个新纹样。”
她拿出纸笔开始画。线条模仿星球地表沟壑走向,斜向交叉,形成网状结构。图案不复杂,但能看出荒野地貌的影子。
“就这个。”陈浩看了眼,“别搞太花,越简单越好记。”
娜娜同步将纹样录入系统,生成简易教学模板。投影打在墙上,分成四步:裁料、软化、编织、定型。
“下周课程可用此流程。”她说。
“前提是材料不断。”卡尔指着剩下的藤条堆,“这点量,撑不过两天。”
“基地东侧坡地有大片野生藤蔓。”娜娜调出地图,“生长周期短,再生率高,适合持续采集。”
“听起来像免费供货。”陈浩笑了,“问题是没人愿意去割草。”
“我去。”苏珊说,“顺路采点其他植物,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
“你一个人不行。”卡尔站起身,“我陪你走一趟。”
“你们俩都去?”陈浩歪头,“那谁看机器?”
“机器不用看。”卡尔拧紧固定螺丝,“它只会坏,不会跑。”
半小时后,两人带着工具出门。陈浩留在工坊,盯着那台刚修好的梳理机发呆。
“你说他们能弄回多少?”他问娜娜。
“按标准采集效率估算,每人每小时可获取十五公斤原始纤维。”她回答,“实际数量取决于现场条件。”
“说得真准。”他躺倒在椅子上,“要是能说话再丧点就好了。”
“我不理解这个要求。”娜娜转向他,“我的表达基于事实。”
“那你刚才说‘实际数量取决于现场条件’,这就是丧。”陈浩坐直,“意思是去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对吧?”
“逻辑成立。”她点头。
“挺好。”他抓起笔,在本子上写,“下次多来几句这种话,听着踏实。”
下午三点,苏珊和卡尔回来了。推车上堆满藤条,湿漉漉的,还沾着泥。
“挖了两小时。”苏珊解开外套,“地下根系比想象中密,不容易拔。”
“但质量不错。”卡尔掀开一层,“水分适中,纤维含量高,直接能用。”
陈浩伸手摸了把,扯下一小段,用力拉了拉。“挺韧。”他说,“这次别再一碰就裂。”
他们立刻开始新一轮加工。梳理机连续运行二十分钟,中途停了两次散热。最终产出六条完整纤维带,颜色深浅略有差异,但都能用于编织。
苏珊取出一块金属模具,把纤维带按纹样排列,放入简易压合装置。加热板通电,温度升至八十度,保持十分钟。
打开时,第一件成型工艺品出现在桌上。
它是个圆环,棕绿交织,表面有自然纹理,内圈嵌着一圈细铁丝加固。整体不算光滑,但结构完整,没有开裂或变形。
“像个手镯。”陈浩拿起来看了看。
“是手镯。”苏珊接过,“我做的。”
“能戴?”
她把手伸进去,慢慢套上。手腕转动时,环体稳定,未见松动。
“成了。”陈浩笑出声,“咱们终于有个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娜娜拍照存档,并上传至公共频道。附文写着:“我们试着把荒地上的老藤变成了能戴的东西,你们要是有兴趣,下周可以带些你们那边的废料来,一起试试看?”
她特意去掉专业术语,不提参数,不说工艺难点,只放图和一句话。
“就这么发?”陈浩凑过去看屏幕。
“足够。”她说,“信息清晰,语气随意,符合社交传播规律。”
“你还懂这个?”
“资料库包含基础传播学模型。”
“行吧。”他坐下,“等回复就行。”
他们没等太久。
两小时后,信息屏亮起。b区回信:“派两人参加,顺便聊聊零件共享机制。”
紧接着,c区发来消息:“我们有批报废电路板,外形特别,能拿来玩吗?”
d区更直接:“手工课收不收人?我想学怎么把烂铁变成装饰。”
陈浩一条条看完,没说话,直接把消息全转到大屏幕上。
屋里安静了几秒。
“他们真要来了?”卡尔看着d区的提问。
“好像是。”陈浩咧嘴,“看来只要东西做得出来,人都会冒头。”
“不止是东西。”苏珊摘下手镯,放在展台上,“是有人开始觉得,自己也能做点什么。”
娜娜更新项目日志,标记“跨团队合作意向达成”。她同时调出下一阶段任务清单:材料储备、教学分组、安全规范。
“下周接待人数预计八至十二人。”她说,“需准备相应工具与防护用品。”
“工具有现成的。”卡尔检查梳理机,“再修两台备用就行。”
“防护也简单。”陈浩指墙角,“手套、护目镜都有,不够再去仓库领。”
“我可以设计入门课程。”苏珊翻开图纸,“从最基础的编织开始,控制在三十分钟内完成一件小作品。”
“别搞太难。”陈浩提醒,“让他们觉得自己行,才行。”
“我知道。”她点头,“第一节课目标不是做出精品,是让人愿意留下来。”
他们继续讨论细节。陈浩负责统筹时间安排,娜娜补充应急预案,卡尔列出设备检修计划,苏珊调整教学节奏。
天快黑时,第一件手工艺品正式入柜。
它被放在中央展台,底下垫着灰布,上方打了灯。灯光照在纤维纹理上,映出淡淡的星地图案。
陈浩在底部刻了字:“星痕计划·第一号共创样本”。
“以后每件都这么标?”苏珊问。
“当然。”他说,“不然怎么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的。”
娜娜启动延时摄影,记录整个制作过程。画面从原料采集开始,经过处理、编织、压制定型,最后定格在成品展示。
投影打在墙上,循环播放。
“像个小电影。”陈浩靠在椅背上,“虽然只有三分钟。”
“信息密度足够。”娜娜说,“可作为培训素材重复使用。”
“挺好。”他闭上眼,“明天开始,咱们就是正规文化项目了。”
没人接话。
但他们都没走。
第二天早上,工坊门还没开,陈浩就听见外面有动静。
他走出去拉开门,发现门口地上放了个小盒子。
盒子没封口,打开一看,里面是几片打磨过的金属片,形状不规则,边缘光滑,像是被人长期把玩过。
下面压着张纸条:“我妈留下的旧纽扣,她说不想扔,但也不知道干嘛用。你们能用吗?”
陈浩拿起一片金属,在光下看了看。它反着微弱的银光,表面有些划痕,但能看出曾被精心打磨。
他转身走回工坊,把盒子放在展台旁边。
“又来一个。”他说。
苏珊过来看了一眼,“放那儿吧。”
“不问是谁送的?”
“不用。”她低头整理图纸,“反正人已经信了。”
卡尔检查新一批纤维材料,确认无断裂风险后,一捆捆码在墙边。
娜娜更新接待名单,新增三人报名。其中一人备注写着:“我会焊小零件,能不能教孩子做个会动的?”
陈浩看到这条,笑了下。
“看来咱们不只是收破烂了。”他说,“已经开始收手艺了。”
苏珊打印标签,贴在展柜上。标签很简单,只有一行字:“来自不同人的不同故事”。
他们围着展台站了一会儿。
外面风刮了一下,门轻轻晃了下,没关严。
陈浩走过去,正要关门,看见远处走廊有两个穿维修服的人朝这边走来。
他回头看了一眼屋里的展台,灯光还亮着。
手镯静静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