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弯腰捡起漂流册的时候,手指碰到了一页折角的纸。那行字歪歪扭扭:“我想讲我爸修通风管的事,可没人听。”他把册子合上,拍了下封面的灰。
“我们得让人不只是写,还要被听见。”
苏珊正把一支蜡笔塞进儿童区的笔槽,听见这话停了下手。“你又要折腾什么?”
“不是折腾。”陈浩走到涂鸦墙前,指了块空白的地方,“是换种活法。咱们这文化,老在圈里转,看得人都是熟脸。再热闹,也是自己给自己鼓掌。”
卡尔从音箱后头探出头,“你想往外推?可其他区的人连文化节都没参加过。”
“那就让他们先看见。”陈浩转过身,“娜娜,你资料库里有没有那种……别人干了事,但没人知道的项目?”
娜娜站在投影架旁,光学模块闪了一下。“有三十七项记录符合描述。其中‘地下管道标记系统’由维修组成员自发建立,持续六年未上报,使用率高于官方指示牌。”
“就这个。”陈浩一拍手,“咱们不光展画、放视频,还得把这种没人提的事挖出来。谁修过线路,谁补过水管,全记下来。做成小牌子,挂到事发地去。”
苏珊皱眉。“可这些算文化吗?”
“怎么不算?”陈浩笑了,“人在这地方活着,总得留下点痕迹。不是非得画画才叫文化。你爸当年在墙上写字,不也是因为觉得这事值得说?”
她没说话,低头看着自己的画筒。
娜娜开口:“建议设立‘故事采集站’。设置固定录音点,允许匿名提交口述记录。同步启动跨区文化轮展计划,将本区成果移至b区与d区巡回展出。”
卡尔拧着支架上的螺丝,“其他区会理我们?上个月送过去的节日邀请函,回信不到十个。”
“这次不一样。”陈浩靠在讲台边,“以前是请人家来看表演。现在是请他们来讲故事。咱们不搞评比,不打分,也不录名字。就说一句——你说的,有人听。”
苏珊慢慢蹲下,把漂流册放进新设的木箱里。“要是真做开放工坊呢?不限制报名,谁都能来学画画、做手工。材料用星球本地植物纤维,颜色从矿土里提取。”
“星际荒野风。”陈浩咧嘴一笑,“听着就丧,但挺真实。咱们这地方本来就不花哨,干嘛非装精致?裂开的墙能当画布,坏掉的零件也能拼成雕塑。”
“我认识几个孩子喜欢收集废弃电路板。”苏珊轻声说,“上次展览,他们用铜线贴了个飞船模型。”
“那就让他们继续贴。”陈浩站起来,“工坊第一期主题就叫‘废物利用大赛’。奖品没有,荣誉不评,只给一张手写证书,盖个泥巴章。”
卡尔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抬头看了眼天花板。“运输怎么办?轮展要去三个区,现有推车最多跑一趟。”
“拆着运。”陈浩说,“展板做成拼插式,到了地儿再组装。大件物品不搬,直接在当地复制。娜娜你存了多少设计图?”
“完整模板共二百一十四套,可适配不同规模场地。”
“那就挑最简单的五套,改成通用版本。每个区放一个漂流箱,里面留纸笔,想写什么写什么。下周打开看,选几条做成下一期内容。”
苏珊盯着木箱上的字:“你的故事,带走或留下。”
“对。”陈浩点头,“不强迫参与,也不要求完美。写错别字也行,画不像也没事。重点是让人觉得——这事和我没关系,但我能插一脚。”
卡尔站起身,拍了下手上的灰。“联络其他区的事,谁去说?”
“娜娜发消息。”陈浩说,“文字简洁点,别整那些‘诚邀莅临’的废话。就说:我们做了点无聊的事,你要不要一起?附上几张照片,再加一句——你们那边有没有类似的故事?”
娜娜光学模块微闪。“已生成联络文本初稿,含七种语气选项。建议选用第四种:平淡陈述型,降低防御反应概率。”
“就这个。”陈浩摆手,“别搞得像求人。咱们又不是要资源,只是想让声音多走几步。”
苏珊忽然开口:“如果开放工坊真有人来,教什么?”
“教你知道的就行。”陈浩说,“怎么调颜料,怎么剪纸,怎么让一幅画看起来不那么死板。不会的大家一起翻书,娜娜还能现场放教学视频。”
“时间呢?”她问,“大家都排班,哪来空闲?”
“半小时也算。”陈浩说,“不想坐教室里,就在走廊边上教。今天你讲五分钟怎么画影子,明天他讲怎么用铁锈染布。积少成多,反正基地日子长。”
卡尔走到工具架前,抽出一块回收塑料板。“展示架可以用这个做。轻便,好拆,坏了也不心疼。”
“标题也刻上去。”陈浩接过板子,从兜里摸出一把小刀,“就写‘星痕计划’。听着像科幻片名,其实啥都不是,就是一堆人瞎忙活留下的印子。”
他一边说一边刻,刀尖划过塑料发出沙沙声。几分钟后,四个字粗粗拉拉地出现在板上。
娜娜走过去,扫描了下结构稳定性。“建议增加两处支撑点,抗风等级提升至四级。”
“不用那么结实。”陈浩把板子立在地上,“风吹倒了也没事,捡起来重新摆。重要的是先立起来。”
苏珊看着那块歪了一点的牌子,“万一没人响应呢?”
“那就等。”陈浩说,“等下一个想说话的人出现。咱们又不是卖东西,不怕滞销。文化这玩意儿,本来就是慢热的。昨天没人来,不代表明天不来。”
卡尔拧好最后一个支架,“我可以在交接班时提一句。顺便问问有没有人愿意提供旧工具当展品。”
“对。”陈浩点头,“每个人手里都有点破烂宝贝。收音机壳子、断半截的天线、穿烂的防护靴,都能讲故事。只要有人记得它怎么来的。”
娜娜光学模块再次闪烁。“已上传基础参与规则至公共屏:自愿加入,随时退出。所有提交内容默认匿名处理,可自行选择署名方式。”
“挺好。”陈浩笑了笑,“门槛越低越好。咱们不是建博物馆,是搭个说话的地儿。”
苏珊蹲下,把木箱往前推了半步。“第一站就放这儿吧。等有人投了故事,咱们再决定往哪儿走。”
“不急。”陈浩说,“先让它空着。有时候,空箱子比装满的更让人想填点什么。”
卡尔检查完推车轮子,“轮展路线我画了草图,三天内能跑完两个区。第三个区信号不稳定,得派人带实体资料过去。”
“我去。”苏珊说,“顺路看看那边有没有适合采风的地方。”
“行。”陈浩点头,“拍点照片,录点声音。不用多好看,只要真实就行。”
娜娜调出日程表。“建议首周聚焦两项试点:手工工坊试运行,及漂流箱投放。资源集中,便于调整。”
“听她的。”陈浩把刻好的牌子搬到墙边,找了根绳子绑住,挂在新增的公告栏上。“先做小事,做完再说。”
苏珊看着那块晃了晃的牌子,“真要叫‘星痕计划’?”
“不然呢?”陈浩笑了一声,“叫‘伟大文化建设工程’?听着像要加班。”
她嘴角动了动,没忍住笑了下。
卡尔把工具箱合上,“我回去拿几块备用电路板,可以当工坊材料用。”
“别拿太好的。”陈浩提醒,“拿报废的。咱们要的是痕迹,不是性能。”
娜娜站在信息屏前,手指划过界面。“第一封联络函已发送,接收方为b区生活组公共终端。等待反馈中。”
陈浩最后看了一圈展区。漂流册静静躺在木箱里,公告牌上的字还没干透,推车轮子沾着一点泥。
他拍了下讲台。
“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