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警告还在闪,红字刺眼。
传动杆基材热处理参数缺失。
陈浩盯着那行字看了五秒,抬手把操作台的电源按钮按了下去。机器嗡鸣声立刻没了。
“别试。”他说,“再烧一块材料,咱们就得拿木头凑合了。”
娜娜站在终端前没动,光学镜头微微收缩了一下。“我已经扫描过三次数据库,没有匹配项。这种合金是本地矿石提纯后的产物,不在标准工业谱系里。”
“那就是说,没人用过?”苏珊从零件堆里抬起头。
“准确地说,”娜娜纠正,“没人记录过。”
卡尔靠在墙边翻工具箱盖子,听见这话笑了一声:“所以现在我们不仅要造农具,还得先当科学家?”
“差不多。”陈浩一屁股坐上工作台边缘,两条腿晃着,“以前是照着说明书拼乐高,现在说明书丢了,盒子上连图都没有。”
苏珊把手里那块接头片放下,走过来盯着屏幕。“不能估一个温度试试?比如先加热到一百五十度?”
“冷弯会裂。”娜娜调出刚才失败的测试记录,“直接加热到两百度以上,材料表面开始脆化。理想区间必须在160到190之间,但具体临界点未知。”
“也就是说,”卡尔说,“硬了就断,软了就没劲儿?”
“对。”陈浩点头,“我们现在碰上的不是手艺问题,是规矩问题。以前那些工艺流程,都是建立在已知材料性能基础上的。现在这块板子不认账。”
“那就得自己写新规矩。”苏珊拉开抽屉,翻出一组小夹具,“我建议做分段测试。用烘箱加热不同样本,每档升五十度,看哪一段能弯而不裂。”
“可行。”娜娜立刻回应,“我可以同步采集微观结构变化影像,辅助判断内部应力分布。”
“材料剩得不多。”卡尔提醒,“上次采回来的传动杆基材只够做四套完整组件。现在已经用掉一套半。”
“那就少切。”苏珊拿起记号笔,在一块废料上画线,“每次取样两厘米宽,长度五厘米,够做弯曲实验就行。”
陈浩跳下工作台,走到组装区角落的储物柜前,翻出一本破旧的记录本和一支笔芯快耗尽的圆珠笔。“来,立个档。以后这玩意儿叫‘土拨鼠项目A类材料测试记录’。”
他翻开第一页,歪歪扭扭写下日期和标题。
“谁记数据?”他问。
“我来。”卡尔接过本子,“反正我现在干不了重活。”
“那你负责读数,苏珊操作烘箱,娜娜拍内部结构图,我盯着整体流程。”陈浩把笔递过去,“谁搞错一步,下周刷厕所。”
“你每次都拿厕所说事。”苏珊拧开烘箱门检查加热丝,“就不能换个惩罚?”
“刷厕所最公平。”陈浩背着手走回操作台,“谁都能干,谁都不爱干。”
第一轮测试开始。
苏珊把三小块样本分别标上100c、150c、200c,放进烘箱。设定好时间后按下启动键。机器发出低沉的嗡响,面板上的数字缓缓上升。
等待期间,卡尔拿着尺子量每个样本的厚度,记下初始数据。娜娜架起显微摄像模块,对准测试台中央的弯曲夹具。
“等会儿弯的时候要慢。”陈浩蹲在旁边,“太快看不出裂纹什么时候出现。”
“知道。”苏珊眼睛贴在观察窗上,“温度到了。”
她打开烘箱门,热气扑出来。三人戴好隔热手套,依次取出样本,放上测试台。
娜娜第一个操作。
机械手指稳稳夹住100c样本两端,缓慢施加压力。金属条中间慢慢拱起,刚到45度角时,“啪”一声裂开。
“脆。”卡尔记下,“一百度不行。”
第二个样本加热到150c。这次弯曲推进到60度才断裂,裂缝较小。
“有进步。”陈浩摸着断口,“还是硬。”
第三个样本加热到200c。娜娜刚施加一点力,整根材料就像饼干一样折成两截。
“过火了。”苏珊摇头,“强度全没了。”
“结论?”陈浩看向大家。
“安全弯曲区间极窄。”娜娜调出图像对比,“150c接近可用,但仍有断裂风险。180c可能是最佳点,但我们没有精确控温设备。”
“烘箱最高只能设到200,而且实际温度浮动至少正负十五度。”苏珊补充,“也就是说,你以为调的是180,实际可能165或195,差一点就报废。”
“那怎么办?”卡尔合上记录本,“难道每次加热都祈祷运气好?”
没人说话。
陈浩站起来,走到设计图前。他指着传动杆连接处的受力区域:“这里要扛住犁地时的冲击力。如果材料太脆,翻两块石头就得换新。咱们可没那么多矿芯可采。”
“降低标准呢?”苏珊问,“比如改用更简单的结构,减少对材料韧性的依赖?”
“可以。”陈浩点头,“但那样的话,整个框架都得重算。连接方式、支撑角度、重量分布……全要变。等于推倒重来。”
“那也不是不行。”卡尔说,“反正图纸还能改。”
“问题是时间。”陈浩转身面对他们,“我们不是在做模型展览。地里的种子等着种,粮食缺口拖不起三个月以上的延误。如果因为省材料导致农具寿命短,修一次停两天,损失更大。”
屋里安静了几秒。
“所以不能妥协。”苏珊低声说。
“也不能蛮干。”陈浩抓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温度曲线草图,“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想法,是数据。没有可靠数据,任何决定都是赌。”
“那就继续测。”卡尔翻开记录本,“明天再试160、170、180、190四个档位,每次只用一小条。”
“材料不够。”娜娜提醒,“剩余基材仅够完成两次完整组装。”
“那就精打细算。”苏珊站起身,“每次测试只取必要尺寸,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还有加热节奏。”娜娜突然说,“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动态调控——先低温预热,再逐步升温,最后缓慢冷却。模拟渐进式应力释放过程。”
“听上去像炖肉。”卡尔咧嘴,“小火慢煨。”
“本质类似。”娜娜没笑,“热处理的核心就是让原子排列重新稳定。”
“那就试试看。”陈浩在白板上圈出170到185这个范围,“下次加热不一次性到位,分三步走:先150保温十分钟,再升到175保持五分钟,最后冲到180快速成型,然后自然降温。”
“风险很高。”苏珊皱眉,“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块材料就废了。”
“但我们没别的选择了。”陈浩把笔拍在白板槽里,“以前是靠经验干活,现在经验不存在。我们只能一边试,一边建自己的经验库。”
他环视一圈。
“同意的举手。”
苏珊举起手。
卡尔跟着举了。
娜娜的机械臂微微抬起,算是响应。
“好。”陈浩走到主控台前,重新打开系统电源,“暂停组装,转入材料测试阶段。从今天起,咱们不光是工坊工人,还是实验室临时工。”
“代号就叫‘烤火计划’?”卡尔笑着问。
“叫‘别把材料烧糊计划’。”苏珊瞪他一眼。
“我喜欢‘土拨鼠热身赛’。”陈浩咧嘴,“听着就有盼头。”
娜娜已经开始准备下一组测试程序。屏幕上跳出新的任务列表,她一条条确认执行顺序。
苏珊整理剩下的样本块,每一块都仔细编号。
卡尔把刚才的数据抄到新表格里,反复核对数字。
陈浩站在操作台边,看着那行依旧闪烁的警告提示。
他伸手关掉了屏幕。
转头说:“下次开机,必须带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