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宴过后,英台又多了件牵挂事——她想把各族百姓在夜市里的生活智慧、养生妙招,还有那些关于团结的小故事,编成一本《同心百姓录》,让这份温暖能一代代传下去。
她派人走遍漠北、西域、西南,收集百姓的口述故事:哈萨克族驼队如何在风雪中守护商队物资,苗族绣娘怎样用草药染出不易褪色的丝线,漠北牧民传授的冬季防冻伤偏方……每一个故事,英台都亲自整理,还让画师配上插画,让文字里的烟火气能看得见、摸得着。
编写期间,各族百姓也主动来帮忙。西域的老商户带着账本赶来,说要把夜市开市以来的营收变化记进去,证明“团结能生财”;西南的侗族歌师则送来《护福歌》的歌词,希望能让更多人唱会这首团结的歌;王朝伤愈后,也抽空写下自己的经历,他在文中写道:“末将曾以为守护山河靠刀剑,如今才知,百姓同心,才是最坚固的城墙。”
《同心百姓录》定稿那日,英台特意在西域夜市举办了“传书仪式”。她把印好的书分发给各族代表,还特意挑选了十名各族孩童,让他们亲手将书传递给下一辈。小孙儿捧着书,递给身边的哈萨克族小姑娘,认真地说:“这书里有咱们的故事,要好好保管呀!”小姑娘点头,把书紧紧抱在怀里,眼里满是郑重。
仪式结束后,康熙派人送来赏赐,除了金银珠宝,还有一幅他亲笔绘制的《万国咸宁图》。图中,大清的疆域里,漠北的草原、西域的沙漠、西南的群山间,都画着连成一片的夜市灯火,各族百姓手拉手站在灯火下,笑容格外灿烂。英台把这幅图挂在书房,与《同心百姓录》放在一起,看着图上的灯火,仿佛能听见夜市里永远不停歇的欢声笑语。
日子一天天过去,英台虽已两鬓斑白,却依旧常去各地夜市。她会坐在便民处,听百姓讲最新的营生,教老人辨认新采的草药;胤禛则陪在她身边,帮她挡开拥挤的人群,为她递上温热的茶水。有时遇到各族百姓争执,只要英台一开口,大家都会静下心来听——不是因为她的身份,而是因为所有人都记得,是这位福晋,让他们有了安稳的日子,有了同心的家人。
一年冬天,英台偶感风寒,卧床休养。各族百姓得知后,纷纷赶来探望。哈萨克族牧民送来最新鲜的驼奶,苗族绣娘连夜绣了暖手的帕子,漠北的老土司冒着风雪,亲自送来御寒的狐裘……医帐外,百姓们自发守着,有人还唱起了《护福歌》,歌声温柔,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英台病愈后,拉着胤禛的手,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雪景,轻声说:“这辈子,能遇到你,能和这么多百姓成为家人,我没有任何遗憾了。”胤禛握紧她的手,声音温柔如昔:“咱们还要一起看更多个春天的海棠,一起听夜市里的热闹声响,一起把这份同心的日子,守到永远。”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英台与胤禛用一生守护的同心盛世,却成了大清最珍贵的传承。夜市的灯火,一年比一年亮;各族百姓的情谊,一代比一代深;《同心百姓录》里的故事,被人们反复讲述,成了口口相传的佳话。
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最终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只有细水长流的圆满——是同心墙上永不褪色的画,是《同心百姓录》里读不完的暖,是各族人血脉相连的情,是岁月里永远不灭的烟火。这份圆满,会伴着大清的山河,伴着人间的温情,永远流传,直至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