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落时,英台主导的“年度巡诊”已在大清各地铺开。京郊农庄的临时诊点前,百姓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的带着孩子来查身体,有的扶着老人来问养生方,御医们忙而不乱,药童们则将分装好的风寒药、调养膏一一递到百姓手中,空气中满是暖意。
英台裹着厚披风,走到一位抱着孩童的妇人身边,轻声问:“孩子哪里不舒服?”妇人连忙回话:“回福晋娘娘,孩子总爱咳嗽,去年喝了您配的药好了,今年想再让御医看看,顺便领些药备着。”英台笑着点头,引着妇人到御医面前,还特意叮嘱:“孩子体质弱,药方要温和些,记得教她怎么熬药。”
不远处,胤禛正陪着几位老农夫说话,听他们讲今年的收成,聊喝了调养膏后的变化。一位老农拍着腿说:“四爷,自从喝了福晋配的药,我这腰不疼了,地里的活也能干动了!今年小麦收成好,我还特意留了些新米,想给福晋和四爷送去!”胤禛笑着婉拒:“您的心意我们领了,只要你们日子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巡诊结束后,英台与胤禛坐在农庄的草屋里,喝着老农送来的热茶。英台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说:“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要做什么大事,只是希望身边的人、天下的百姓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如今看来,这个心愿正在慢慢实现。”胤禛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这已经是天大的事了。你用仁心守护了这么多人的安康,这份情谊,百姓们都会记在心里。”
年底时,各地官府纷纷向朝廷上奏,说今年秋冬的风寒发病率比往年低了三成,老人的身体状况也明显好转,甚至有地方官提议,要为英台立“功德碑”,纪念她为百姓健康所做的贡献。英台得知后,连忙上书康熙,婉拒了立碑之事:“臣妇所做的,不过是分内之事。百姓安康,才是最好的‘功德碑’,无需再立石纪念。”
康熙看着奏折,笑着对身边的太监说:“英台这孩子,总是这么低调。她不要碑,可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这份情谊,比任何石碑都更长久。”随后,康熙下旨,将英台研制的药方、养生方法汇编成《大清民本安康录》,印刷成册分发到各地,让更多人能学到健康知识。
除夕夜,雍亲王府张灯结彩,宗室亲眷齐聚一堂。康熙坐在主位上,看着满座安康的亲人,又看了看身旁相视而笑的胤禛与英台,举杯说道:“今年是大清最安稳的一年,商路通四海,百姓乐安康,这都离不开胤禛和英台的付出。朕敬你们一杯,愿大清永远国泰民安,愿咱们一家人永远安康和睦!”
众人纷纷举杯响应,宴席上满是欢声笑语。英台看着眼前的景象,感受着亲情的温暖、百姓的安乐,腰间的玉佩轻轻泛起柔光——这不是时空的召唤,而是与这片土地、这群亲人最深的共鸣。她知道,自己早已彻底融入了这个时空,这里的每一寸山河、每一个笑容,都是她永远不愿离开的家。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是“岁岁安康、年年顺遂”的人间盛景,是一段关于爱、仁心与守护的永恒佳话。英台与胤禛的故事,最终停在了这满是烟火气的岁月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细水长流的守护;没有跨越时空的迷茫,只有扎根人间的安稳。这份安稳,终将随着大清的山河一起,被代代相传,成为历史长河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