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英台在药庐的忙碌并未停歇。自从研制出平民风寒药后,她又将目光落在了“延年益寿”上——不是追求虚无的长生,而是想配一副温和的调养方,帮老人缓解筋骨酸痛、改善精神,让百姓能安享晚年。
案上的《本草图谱》被翻得卷了边,旁边堆着新采的药材:长白山的人参、云南的茯苓、宁夏的枸杞,还有噶勒丹从巴林部送来的野生黄芪。英台正用小秤仔细称量药材,胤禛端着一碗温热的银耳羹走进来,轻声说:“歇会儿再配吧,你这几日连饭都顾不上吃,身子哪扛得住?”
英台放下秤,接过银耳羹,笑着解释:“我这不是急嘛。前几日去街上义诊,看到好多老人拄着拐杖,走几步就喘,有的还总说腰腿疼。我想配一副能补气血、强筋骨的方子,让他们也能像年轻人一样,逛逛集市、晒晒太阳。”她指着案上的黄芪,“你看,这巴林部的黄芪比中原的更醇厚,再加上茯苓健脾、枸杞明目,配出来的药温和不燥,老人喝着正好。”
接下来的半个月,英台反复调整药方比例,还请王府里的老管家、老仆人帮忙试喝。老管家喝了三日,就说腰不酸了,能帮着打理庭院;做饭的张嬷嬷喝了一周,精神好了许多,连起早做饭都不觉得累。
消息传到宫里,康熙特意派人来问药方。英台亲自带着配好的药去见康熙,还详细讲解用法:“父皇,这药不能多喝,每日一剂,连喝十日停五日,主要是帮老人调养身子,不是治病,得让他们慢慢适应。”康熙尝了一口药汁,笑着说:“味道不苦,还带着点甘甜味,老人肯定能接受。你这孩子,总是想着百姓,也想着朕这个老头子。”
英台立刻将药方交给太医院,让他们批量制作,分发给京城的养老院和各地官府,还特意嘱咐,要教给百姓辨识药材、自己熬煮的方法,让寻常人家也能喝上。很快,各地都传来好消息——江南的老人喝了药,能下河洗菜了;漠北的牧民喝了药,冬天放牧羊群也不觉得冷了;台湾的渔翁喝了药,还能驾着小船出海捕鱼。
胤禟从台湾来信,说当地药农跟着药方种起了茯苓、枸杞,不仅能满足自己用,还能卖给商队,多了一笔收入;胤禵在东瀛也让人试配这药方,说东瀛的老人喝了也觉得好,还想跟大清学种药材。
英台拿着书信,坐在庭院的海棠树下,胤禛坐在她身边,为她剥着刚送来的台湾龙眼。“你看,一副小小的药方,不仅能帮老人调养身子,还能让药农多赚钱,这就是最好的结果。”英台轻声说,眼中满是笑意。
胤禛将剥好的龙眼递到她嘴边,声音温柔:“这都是你的功劳。你从跨越时空而来,不仅帮大清开拓了商路、平定了叛乱,还用心守护百姓的健康,这份仁心,比任何功绩都珍贵。”
夜里,英台摸着腰间的玉佩,它安静地贴着肌肤,泛着淡淡的柔光。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偶然闯入的过客,而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是百姓口中的“仁心福晋”。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早已在仁心济世的温情里,在百姓安乐的笑容里,扎下了最深的根。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是“国泰民安”的盛景,是“仁心济世”的温情。英台与胤禛的故事,不仅有开拓山河的壮阔,更有守护百姓安康的细腻——从风寒药到调养方,从商路到药田,每一件事都藏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百姓的牵挂。这份深情,终将与大清的山河同在,与人间的烟火共存,成为永远温暖人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