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京城格外热闹,街市上满是来自各地的商贩——卖漠北奶糖的小贩推着车穿梭在人群中,摆西洋钟表摊的掌柜忙着给客人演示,连台湾的水果商也支起了摊子,切开的凤梨散发着清甜的香气。英台与胤禛坐在茶馆二楼,看着楼下熙攘的景象,手中的茶盏冒着袅袅热气。
“你看那卖凤梨的摊子,去年还只有一家,今年竟开了三家。”英台指着楼下,眼中满是笑意,“百姓们能吃到各地的新鲜东西,日子才算真的红火。”胤禛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到几个孩童围着凤梨摊,仰着小脸向父母撒娇要买,忍不住笑道:“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去台湾,百姓们连凤梨都舍不得吃,如今却能摆在街头随便买,这就是咱们这些年最实在的收成。”
正说着,茶馆老板端来一碟新做的“西洋点心”——是用南洋的椰粉和中原的面粉做的蛋糕,上面还缀着一颗台湾的蜜饯。“福晋、四爷,尝尝咱们新学的手艺!”老板笑着说,“这方子是跟着西洋商队的厨子学的,现在京城里好多茶馆都在卖呢!”
英台拿起一块尝了尝,甜而不腻的口感在舌尖散开,忽然想起初到这个时空时,连一顿合口的饭菜都难寻,如今却能吃到中西合璧的点心。她转头看向胤禛,眼中满是感慨:“原来安稳的日子,就是能在寻常烟火里,尝到四面八方的味道。”
午后,二人去了京郊的农庄。远远望去,田地里满是忙碌的农夫,他们用着新改良的农具,哼着轻快的歌谣,偶尔还能看到几个西洋传教士在田埂上,跟着农夫学习分辨庄稼的长势。农庄的庄主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福晋、四爷,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别好,多亏了您推广的西洋施肥法子,预计能比去年增产两成!”
英台走到田边,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穗,伸手轻轻拂过,指尖传来沉甸甸的触感。她忽然想起当年推行新政时,有农户担心法子不管用,偷偷把新种子换成了旧种子,如今却主动跟着学新技艺。这些细微的变化,比任何朝堂上的夸赞都更让她安心。
傍晚回家时,王府里早已亮起了灯笼。弘历带着孙辈们在庭院里等候,小孙女手里还拿着一幅刚画好的画——上面画着满院的海棠花,花下坐着英台与胤禛,旁边围着一群孩子,画面温馨又热闹。“皇祖母!您看我画的全家福!”小孙女举着画跑过来,脸上满是期待。
英台接过画,小心地卷起来,笑着说:“画得真好,咱们把它挂在书房里,天天都能看到。”胤禛看着祖孙二人的互动,又看了看庭院里盛开的海棠花,忽然觉得,所谓永恒,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而是这些寻常的烟火、日常的陪伴,是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着的安稳与温暖。
夜里,英台靠在胤禛肩头,听着窗外的蝉鸣声,腰间的玉佩安静地贴着肌肤。她知道,这段跨越七世时空的缘分,早已融入了这寻常的烟火里,融入了百姓的笑容里,融入了家人的陪伴里。没有时空的拉扯,没有未知的惶恐,只有此刻的岁月静好,与余生的温柔相守。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细水长流的寻常幸福。英台与胤禛的故事,最终停在了这满是烟火气的日子里——是茶馆里的一杯热茶,是田埂上的一株麦穗,是庭院里的一幅画,是家人间的一句问候。这些寻常的片段,拼凑成了最真实的盛世,也书写了最永恒的结局:人间烟火处,便是心安归处;寻常陪伴里,藏着最长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