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紫禁城,御花园牡丹开得正盛,康熙在澄瑞亭设下宴席,召集群臣与皇室亲眷共议国事。英台与胤禛并肩而来,身后跟着胤禟、胤禵等阿哥,以及各位福晋、公主——胤禵刚从东瀛赶回,还带着佐藤之子;胤禟则带来了台湾特产商会的账本;公主们也各自揣着民间见闻,一派热闹景象。
待众人落座,康熙放下茶盏,开门见山:“今日召你们来,是想听听各地经济与治安的实情。如今大清看似安稳,但治国如逆水行舟,容不得半分懈怠。你们各自说说,管辖之地或见闻之中,还有哪些待解的难题?”
胤禟率先起身,将台湾商会账本呈上前:“启禀父皇,台湾经济虽有起色,但蔗糖、海产运往北方时,因路途遥远,仍有三成会变质;且部分偏远村落常有地痞骚扰商户,虽已严惩几人,却难绝根。”
胤禵紧接着说道:“东瀛叛乱已平,但南部藩地仍有旧势力暗中散播谣言,蛊惑百姓;且东瀛与南洋通商时,偶有海盗劫掠商船,水师巡防压力不小。”
几位公主也纷纷开口——温宪公主提及京郊有流民聚集,部分人因无活计偷抢;端静公主则说蒙古边境贸易市集,常有商户因度量衡不一产生纠纷。福晋们也补充,各地惠民医馆虽多,但药材供应仍有缺口,偏远州县郎中稀缺。
康熙听着,眉头微蹙,看向英台与胤禛:“你们二人素有谋略,对此可有对策?”
英台起身回道:“父皇,各地问题虽杂,却可归纳为‘流通’与‘治理’两点。针对经济流通,可在江南、山东、直隶设立三大‘中转粮仓’与‘水产冷库’,台湾、东瀛的特产先运至中转地,再分拨至各地,减少损耗;同时统一全国度量衡,由工部制作标准量具,发往各通商市集,避免纠纷。”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治安与民生,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让各地官府组织流民开垦荒地,给予种子与耕牛,让他们有活计可做;其二,调派部分京城御医前往偏远州县,同时扩大医科馆招生,培养本地郎中;其三,命施琅水师与沿海各省绿营协同,在南洋航线增设巡逻点,打击海盗,保障通商安全。”
胤禛补充道:“儿臣提议,让各阿哥、福晋分片负责——胤禟主理台湾与大陆的物产流通,胤禵主理东瀛与南洋的海防通商,公主们则继续关注民间疾苦,收集流民、医馆相关问题。每季度汇总一次进展,确保对策落地。”
康熙闻言,连连点头:“此计甚妙!既分工明确,又能凝聚众人之力。朕即刻下旨,落实中转粮仓、标准量具、流民垦荒之事,你们务必尽心尽责,让百姓真正过上安稳日子。”
宴席后半程,气氛愈发热烈。胤禵拉着佐藤之子,向康熙讲述东瀛灯塔如何保障渔船安全;胤禟与胤禛讨论如何优化台湾漕运路线;公主们围坐在一起,商议如何帮助京郊流民;福晋们则计划牵头募捐,为偏远医馆筹集药材。
夕阳西下时,众人散去,康熙站在澄瑞亭前,看着满园春色,对身边的太监笑道:“有英台、胤禛,还有这些懂事的阿哥、公主、福晋,大清的盛世定能长久。”
几日后,朝廷旨意传遍全国。江南的中转粮仓很快动工,工匠们忙着打造标准量具;京郊的流民领到了种子与耕牛,开始开垦荒地;施琅水师增派战船,在南洋航线巡逻;医科馆扩招,不少偏远州县的青年前来报考。
此时的台湾,漕船正将新鲜海产运往江南中转冷库;东瀛,清军正驱散散播谣言的旧势力;京郊,流民们弯腰播种,脸上满是希望。一幅“君臣同心、天下共治”的盛景,在大清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江南中转粮仓工地,工匠们忙碌施工;京郊田野,流民们开垦荒地;南洋航线,施琅水师战船巡逻。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聚首谋策、共促长盛”的担当,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君臣同心、民生安乐的永恒印记。从御花园的共议国事,到各地的政策落地,从皇室亲眷的分工协作,到百姓的安居乐业,大清用“众人拾柴”的智慧,将每一份力量汇聚成盛世的洪流。这份藏于朝堂议事、民间烟火中的向心力,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闪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