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省的初秋,大阪港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一座崭新的灯塔正矗立在渔港尽头,塔身洁白如玉,顶端的玻璃灯罩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日清晨,渔民佐藤带着儿子登上渔船,准备出海捕鱼。他抬头望向灯塔,眼中满是欣慰:“有了这座塔,以后就算起雾或是晚归,也不怕找不到方向了。”
就在一个月前,佐藤还在为出海安全发愁——大阪港多雾,每年都有渔船因迷失方向触礁。后来他在“官民共议”会上提出建灯塔的建议,没想到十四阿哥胤禵不仅当场应允,还让工匠们征求渔民的意见,将灯塔建在最显眼的礁石旁,灯油也选用了最耐用的鲸油,能整夜长明。
渔船缓缓驶离港口,佐藤的儿子兴奋地指着灯塔:“爹,你看!灯塔亮着灯呢,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佐藤笑着点头,心中踏实了许多。往日里,他总担心儿子跟着出海有危险,如今有了灯塔指引,这份担忧也消散了大半。临近正午,海面突然起了薄雾,能见度骤降,佐藤按照记忆中的方向调整航向,远远看到灯塔的微光穿透雾气,他长舒一口气,稳稳地将渔船驶向渔港。
与此同时,台湾府城的便民市集也热闹非凡。市集紧挨着海滨夜市,清晨便开门迎客,农户们推着装满新鲜蔬果的小车赶来,刚摆好摊位,就围满了前来采购的百姓。农户陈阿婆捧着一篮刚摘下的凤梨,笑着对顾客说:“这凤梨是今早刚摘的,甜得很!以前要拉去城里的大市集卖,路上要走两个时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还能多赚些银钱。”
这处便民市集,正是胤禟根据“官民共议”的结果修建的。此前,台湾的农户们要将蔬果运往城里售卖,不仅耗时耗力,还常因路途遥远导致蔬果变质。在议事会上,农户们提出“建就近市集”的需求,胤禟当即选址,半个月便建成了市集,还派人平整路面、搭建雨棚,方便农户与百姓。如今,市集里不仅有蔬果摊位,还增设了杂粮、禽蛋专区,甚至有郎中在此摆摊义诊,成了百姓日常采购、求医的好去处。
这日午后,胤禟来到便民市集巡查,看到百姓们穿梭在摊位间,脸上满是笑容,心中十分欣慰。一位卖豆腐的摊主看到他,连忙上前招呼:“九大人,多亏您建了这个市集,我每天能多卖两板豆腐,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胤禟笑着回道:“这是大家一起商议的结果,只要能让百姓过得好,再多辛苦也值得。”
消息传到京城,康熙正与英台、胤禛、弘历一同翻看各地送来的奏报。看到东瀛灯塔保障渔船安全、台湾市集惠及农户的内容,康熙笑着说:“官民共议,果然能办好事。让百姓参与治理,既解了他们的急难,也让朝廷的举措更接地气,这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弘历凑到奏报前,仔细看着东瀛灯塔的图纸,眼中满是好奇:“皇爷爷,这灯塔真能在雾里指引方向吗?将来我要是去东瀛,一定要去看看。”英台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你再长大些,咱们可以一起去东瀛,看看渔港的灯塔,尝尝台湾的凤梨,感受一下各地的民生安乐。”
此时的京城,也迎来了“官民共议”的成果——根据百姓提议,朝廷在京郊修建了四座便民粮仓,囤积粮食,若遇粮价上涨,便以平价出售,保障百姓口粮;同时,在街巷里增设了“便民水井”,解决了百姓取水不便的问题。百姓们看着这些变化,纷纷称赞朝廷体恤民生,街头巷尾满是欢声笑语。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东瀛大阪港,灯塔的光芒穿透薄雾,指引渔船归港;台湾便民市集,农户与顾客笑着交易;京城街巷,百姓们在便民水井旁打水,孩童在一旁嬉戏。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民生向好、天下安乐”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官民同心、国泰民安的太平印记。从东瀛的灯塔到台湾的市集,从京城的便民粮仓到街巷的水井,大清用“倾听民意、顺应民心”的智慧,将每一份细微的需求,都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这份藏于烟火气中的温暖与安稳,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绽放,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