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禟接到前往台湾任布政使的旨意时,正闭门在府中反思过往——此前因参与储位纷争被康熙冷落,他曾一度消沉,后又因管内务府银库时偶有懈怠遭斥责,便借故前往江南游历。正是这段游历让他真正见了人间疾苦:亲眼看到旱灾时百姓啃树皮充饥,洪涝后农户抱着冲毁的粮囤痛哭,他才明白自己从前耽于权力争斗,竟从未真正关心过百姓死活。
得知举荐自己的人是年少的弘历,胤禟心中又愧又敬。次日清晨,他特意换上素色常服,亲自前往胤禛府邸谢恩。见到胤禛时,他不再有往日的针锋相对,而是躬身行了个郑重的礼:“四哥,从前是弟糊涂,只知争权夺利,忘了身为皇族该护佑百姓。如今蒙弘历侄儿举荐,能有机会去台湾为百姓做事,弟定当尽心竭力,绝不辜负这份信任。”
胤禛看着他眼中的诚恳,也起身扶起他:“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你能明白‘护民’才是根本,比什么都重要。台湾新定,百姓需要安稳的日子,你管过银库,擅长理财,正好能帮着理清赋税、赈济贫困,这才是你该做的事。”
说话间,英台带着弘历从内院走出。胤禟看到弘历,连忙上前,语气带着感激:“侄儿,多谢你不计叔侄过往,为叔举荐机会。叔叔到了台湾,一定帮百姓把账算清楚,让大家都能安心种地、读书。”
弘历笑着摆手:“九叔不用谢我,额娘说只要能帮百姓,谁都可以用。九叔会算账,正好能帮台湾的百姓,这是最好的事啦!”英台也在一旁补充:“台湾多是渔民和农户,你去了之后,多去民间走走,像你在江南看到的那样,把百姓的难处放在心上,比什么都强。”
胤禟用力点头,将江南游历时常带在身边的一本“民生札记”递给弘历:“侄儿,这是我在江南记的百姓疾苦,你以后若要了解民间,或许能用得上。叔叔到了台湾,也会把那里的民生记下来,将来回来讲给你听。”
胤禛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曾经剑拔弩张的兄弟,如今因“护民”二字冰释前嫌;而弘历的纯粹举荐,竟成了化解过往恩怨的钥匙。他对胤禟道:“你放心去台湾,朝中若有需要,我会让李卫与你联络,务必让台湾百姓早日过上安稳日子。”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胤禟离京赴任那日,弘历特意去码头送行,将自己的平安扣分了一半给他:“九叔,这个能保平安,你带着它,早点把台湾的百姓照顾好。”胤禟接过平安扣,眼中满是动容,转身登上前往台湾的船,船帆很快在海面上展开,朝着守护民生的新旅程驶去。
虫洞的光芒渐渐温润,像是为这场“革面谢恩、冰释前嫌”的故事画上圆满句号——胤禟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印证了“护民”二字能化解恩怨、凝聚人心;而弘历的举荐,早已超越了孩童的纯粹,成为推动朝局和睦、民生安稳的重要力量。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谢恩赴任”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胤禛府邸对话与码头送行的场景,并陈列了胤禟“民生札记”的复刻本。游客们看到胤禟洗心革面、兄弟冰释前嫌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能化解矛盾的,从来不是权力,而是共同的‘护民’初心。胤禟因见疾苦而转变,弘历因护民而举荐,这份因果,正是大清走向盛世的缩影。”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码头送行的画面,与“民生札记”的字迹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所有过往的恩怨,在“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目标面前,都能化为同心协力的力量;这份力量,才是江山长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