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早心中的疑团尚未解开,一个注定会将林眠和她强行捆绑在一起的项目,已如同命运的齿轮,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道,轰然启动。
周二上午,公司高层紧急会议。cEo亲自拍板,为了应对突然出现的市场机遇(或者说,是某个竞争对手的挑衅),必须火速推出一个名为“火种计划”的综合性营销项目。项目目标宏大:整合产品功能更新、市场推广、品牌造势,力求在三个月内实现用户数据和市场声量的双重爆破。
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提升到公司战略高度。而项目的负责人,经过一番微妙的博弈,落在了以执行力强悍、追求极致效率着称的苏早身上。她麾下的市场部精英团队,自然是项目的主力军。
然而,“火种计划”涉及核心产品的功能侧演示和优化,这离不开技术部门的深度参与。于是,技术部需要指派一个小组与苏早团队进行无缝对接。
技术部的总监是个老油条,深知苏早团队的风格和这个项目的压力程度。他不想把自己手下的精锐主力完全陷在这个注定劳心劳力的泥潭里,影响其他“更重要”的(在他看来)技术项目。但高层指派的任务又不能敷衍。
这时,他精明的小眼睛瞄到了刚刚因为“效率不错”而进入他视野(或者说,是作为潜在风险被标记)的林眠小组。这个小组最近表现“稳定”,完成了几个不痛不痒但也没出岔子的任务,而且组长林眠是个“有办法”的人(无论这办法是什么),或许能扛得住苏早的碾压?就算扛不住,牺牲掉也不心疼。
于是,在一番冠冕堂皇的“委以重任”的谈话后,林眠及其麾下包括刚刚“脱胎换骨”的小李在内的寥寥数人,被正式划入“火种计划”技术对接组。名义上是由一位资深项目经理牵头,但明眼人都知道,具体的活,得林眠这个小组来干。
消息传来,林眠小组内部一片哀鸿遍野……除了林眠本人和小李。
其他组员脸都绿了。和苏早的团队合作?那简直是小白兔误入狼窝,还是饿了三天的狼!谁不知道苏早是“加班狂魔”、“细节控”、“人性效率粉碎机”?跟她合作过的项目组,哪个不是脱层皮?以前只是听说,现在要亲身体验了!
“眠哥!这……这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啊!”一个组员哭丧着脸。 “是啊,听说苏总那边,凌晨三点发邮件,要求五分钟内回复是常态!” “他们的需求文档比民法典还厚,而且说改就改,根本不给人活路!”
小李虽然也有点紧张,但想到周末林眠传授的“心法”,又莫名生出一丝底气。他看向林眠,想从组长脸上找到一些指示。
林眠正慢悠悠地给那盆放在电脑旁、据说能防辐射的仙人掌浇水,闻言头也没抬:“项目来了,就做。慌什么。”
他的平静像是有某种感染力,组员们的躁动稍稍平息了一些,但忧虑依旧写在脸上。
第一次项目启动会,在周三下午举行。会议室里,气氛泾渭分明。
苏早带领她的团队坐在长桌一侧,清一色的西装笔挺,妆容精致,每人面前一台最新款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笔记本旁边是打开的笔记本(纸质的),手上拿着笔,眼神锐利,坐姿挺拔,如同即将出征的战士。空气里弥漫着高级香水和咖啡因混合的、代表“专业”和“高效”的气息。
林眠小组坐在另一侧。画风截然不同。林眠依旧是那副休闲打扮,带着他的紫砂杯。小李努力想显得专业,但略显紧张的坐姿出卖了他。其他组员更是眼神飘忽,有些甚至没带笔记本,只拿了支笔装样子。整体氛围透着一股“被迫营业”的懒散。
苏早作为总负责人,首先发言。她打开一份结构严谨、视觉华丽的ppt,语速快而清晰,逻辑缜密,从市场背景、项目目标、核心指标、阶段规划到风险预案,层层推进,滴水不漏。她团队的成员不时点头,快速记录,眼神里充满了对目标的渴望和执行力。
“……综上所述,‘火种计划’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需要技术部门在以下关键节点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苏早的目光扫向林眠这边,带着审视和不容置疑的压力,“第一,产品演示环境的搭建和稳定性保障,必须在五天内完成;第二,根据市场反馈,产品功能可能需要快速迭代,技术侧需要预留弹性,响应时间必须控制在24小时内;第三,我们需要技术同事全程参与我们的脑暴会和用户访谈,深度理解业务需求……”
她每说一条,林眠这边组员的脸色就白一分。这要求,简直是把他们当成了可以7x24小时待命的机器人!
苏早讲完,看向技术部那位挂名的资深项目经理:“王经理,技术侧有什么问题吗?”
王经理是个滑头,立刻笑着打哈哈:“没问题!苏总规划得非常好!我们技术部一定全力配合!林眠,你们小组是具体执行的,有什么困难现在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他巧妙地把锅甩给了林眠。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林眠身上。
苏早也看着他,想看看这个能让实习生“起死回生”的男人,面对真正的压力会作何反应。
林眠放下茶杯,语气平淡地开口:“苏总,有几个点需要明确一下。” “第一,演示环境搭建,五天时间可以,但需要你们提前两天提供最终版的需求清单和测试用例。目前我们收到的还是初版,变动太大。” “第二,24小时响应快速迭代,理论上可行。但需要明确‘快速迭代’的定义。如果是修复致命bUG,24小时没问题。如果是新增或修改功能,需要走标准的需求评审和开发流程,否则会影响系统稳定性和代码质量。这个时间无法保证。” “第三,全程参与脑暴会和用户访谈,理论上有利于理解需求。但我需要评估投入产出比。我的组员精力有限,如果所有会议都参加,可能会影响核心开发进度。建议改为关键会议参与,或通过会议纪要同步信息。”
他不卑不亢,条理清晰,每一句都点在关键处,不是拒绝,而是提出协作的前提条件和边界。
苏早团队的成员们露出了诧异甚至是不悦的神情。他们习惯了技术部门唯唯诺诺的答应,很少遇到这样直接、冷静地设定界限的。
苏早眼神微眯。林眠的反应,既在她意料之中(毕竟他是个异类),又在她意料之外(没想到他如此直接且切中要害)。她不喜欢这种失控感。
“林经理,”她用了正式的称呼,语气冷了几分,“‘火种计划’是公司当前最高优先级的项目,一切资源都要为此让路。你所说的标准流程,在特殊时期需要特殊处理。我们需要的是结果,是速度。”
“我理解项目的重要性。”林眠依旧平静,“但正是为了确保结果和速度,才需要明确的规则。混乱的流程和无限度的承诺,最终会导致质量失控和进度延迟。这不符合项目的根本利益。”
会议室内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两大工作哲学的代表,第一次正面碰撞。
苏早信奉的是绝对目标导向,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也必须压缩一切可能的时间,牺牲一些流程和个人的舒适区。在她看来,林眠这是在找借口,是缺乏奉献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决心。
林眠信奉的是系统效率,认为只有建立在稳定、可持续的流程和尊重个体精力上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在他看来,苏早那种竭泽而渔的方式,短期或许有效,长期必然崩溃。
“看来我们对‘效率’的理解有所不同。”苏早嘴角勾起一丝没有温度的弧度,“我会让项目经理稍后提供更详细的需求文档。但我希望技术侧能展现出足够的灵活性和担当。散会。”
她率先起身,带着她的团队离开了会议室,留下一阵冷冽的香风。
技术部这边,王经理擦了擦额头的虚汗,对林眠苦笑道:“林眠啊,你跟苏总较什么真啊……她可是老板面前的红人,这个项目又是重中之重,你就不能灵活点?”
林眠看了他一眼,没说话,端起茶杯也走了。
小李和其他组员面面相觑,感觉前途一片黑暗。项目还没正式开始,两边老大就先杠上了,他们这些虾兵蟹将可怎么活?
真正的泥潭,才刚刚开始显现其狰狞的轮廓。随后的几天,预想中的冲突逐一爆发。
冲突一:需求变更的拉锯战。 苏早团队的市场精英们,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或者说,是朝令夕改)。今天刚确定的功能点,明天可能因为一次用户访谈或竞品分析就全盘推翻。一个需求变更的邮件发过来,后面跟着鲜红的“紧急”标志,要求技术侧立即评估。
林眠的应对是,启用ZZZ系统辅助建立的“需求变更影响评估模板”,每次变更,都会自动生成一份影响分析报告,详细列出需要修改的代码模块、预估工时、可能引发的风险以及对整体进度的影响。然后,他不是直接拒绝,而是将报告回复给需求方和项目经理,要求对方确认并签字(哪怕是电子签字),明确责任和代价。
这一招让习惯了口头发号施令的苏早团队非常不适应。每次变更都要走这个“繁琐”的流程,大大降低了他们“灵机一动”的效率。双方在邮件和聊天群里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冲突二:会议效率的迥异认知。 苏早喜欢开会,而且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脑暴会。她认为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一次会议开三四个小时是常态。
林眠则视无效会议为时间黑洞。他每次参会前,都会要求明确的会议议程和目标。会议上,他只关注与技术实现相关的核心议题,对于天马行空的发散性讨论,他会直接提醒“回归议程”。如果会议超过预定时间且没有实质性进展,他会以“有紧急技术问题需要处理”为由提前离开。
这种行为,在苏早团队看来,简直是“不投入”、“缺乏合作精神”的表现。而在林眠小组看来,组长是在为他们争取宝贵的 coding 时间。
冲突三:沟通方式的格格不入。 苏早团队习惯用密集的、充满专业术语和激昂语调的沟通方式,营造一种“战斗氛围”。 林眠的沟通则永远是冷静、简洁、基于事实和数据,不带任何情绪色彩。
两种语言体系在碰撞中产生了无数误解和摩擦。苏早团队觉得林眠小组冷漠、被动;林眠小组觉得苏早团队聒噪、不切实际。
小李身处其中,感受最为深刻。他一方面要努力消化林眠传授的“心法”,应对源源不断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作为小组对外的接口之一,承受苏早团队那边的压力。他感觉自己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但他也清晰地看到,在林眠那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则坚守下,他们小组的核心开发工作,虽然进度不快,却在稳步推进,代码质量出奇地高。而苏早团队那边,虽然看起来热火朝天,但方向却似乎一直在微调,充满了不确定性。
项目推进一周后,最初的激情被现实的摩擦消耗殆尽。协作陷入了真正的泥潭。进度表上的红色延迟标记开始出现。
苏早的脸色一天比一天冰冷。她无法容忍这种拖延。在她看来,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技术侧,在于那个叫林眠的男人,和他那套僵化、保守的工作方式。
她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需要打破这个僵局。
周五下班前,她向项目群发了一封邮件,抄送了双方部门总监乃至更高层: “鉴于‘火种计划’当前协作中存在诸多障碍,为确保项目目标达成,我提议于本周六上午九点,召开一次项目关键节点对齐会,务必所有核心成员参加,厘清职责,解决瓶颈。收到请回复。”
邮件末尾,那鲜红的“重要”和“请求确认”标记,像最后通牒。
“卷王之王”的周末,注定又一次要被工作侵占。而这场因工作哲学迥异而引发的战争,即将进入更激烈的阶段。
林眠看着这封邮件,眼神依旧平静。他回复了两个字: “收到。”
然后,他准时下班,如同往常一样。对他而言,周末的会议,不过是另一个需要处理的“任务”罢了。而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个任务,他早已有了预案。ZZZ系统后台,一个名为“应对高强度无效会议”的灵感碎片,正在微微发光。
【林眠的睡前日记】 跨部门协作项目启动。对方节点(苏早团队)工作模式:高能耗、高波动、强干扰。 已建立初步防御规则:需求变更流程、会议边界设定、沟通过滤器。 短期看,摩擦系数增大,效率指标下降。 长期看,避免陷入对方混乱节奏,保护核心开发资源稳定性。 周六会议,是一次压力测试。需保持系统稳定,避免过载。 今日进行了边界防御。 清空缓存。 晚安。希望周六的会议不会太消耗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