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警告如同冰冷的刀锋,悬于林奇头顶。那句“不该你操心的,别问,也别管”,清晰地划出了界限——他只需做好一个医生,一个纯粹的工具。
林奇低头称是,心中却雪亮。在这吃人的宫廷,想做一把“无害”的工具,本身就是奢望。他已经踏入了漩涡中心,唯有掌握更强的力量,方能自保,乃至破局。
而眼下,最重要的力量,便是太子朱标的健康。
接下来的几天,林奇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朱标的治疗上。他以东宫偏殿为据点,将这里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重症监护室”。
首先便是严格的静养令。有朱元璋的严旨,无人再敢以政务打扰朱标。朱标虽心系国事,但在林奇严肃的告诫和自身确实虚弱不堪的状况下,也只能勉强按下性子,配合治疗。
其次是精细到极点的饮食控制。林奇亲自拟定食谱:摒弃一切油腻大补之物,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虽无此概念,但选择了鱼糜、蛋羹、豆制品等)为主。所有食材必须新鲜,烹饪过程必须在指定的、由锦衣卫看守的小厨房进行,餐具每次使用前必须沸水煮过。
这一套“无菌”和“营养学”的理念,让负责膳食的东宫旧人们叫苦不迭,私下里议论纷纷,觉得这位林供奉太过苛刻和古怪。但朱元璋得知后,却只回了蒋瓛一句话:“一切按林先生说的办!”所有怨言瞬间消失。
最重要的,还是药物治疗。林奇手中的抗生素已所剩无几,他必须精打细算。他将最后的粉末分成极小的剂量,混合入以“安神补心”、“润肺化痰”为名开出的中药汤剂中,确保每一次用药都能最大程度地抑制可能存在的感染,减轻心脏负荷。
同时,他结合朱标心气血双亏、伴有心律失常的脉象,精心调配了以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炙甘草汤为基础方的中药,旨在益气养阴、复脉定悸。每一味药的剂量都经过反复推敲,既要见效,又不能过于峻补虚不受补。
煎药之事,林奇不再假手他人。他让蒋瓛弄来一套全新的药具,每次煎药都亲自动手,从称量、浸泡到火候、煎煮时间,严格把控,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三日下来,效果是显着的。
朱标咯血的情况首先停止了。咳嗽减轻了许多,夜间能够安睡三四个时辰而不惊醒。那种令人心悸的胸闷和气短感也明显缓解。脸色虽然依旧苍白,但不再是那种吓人的死灰,指尖也恢复了些许温度。
这一切变化,朱标自己感受最深。他对林奇的信任与依赖,与日俱增,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这一日,太医院院判李太医奉朱元璋之命,前来为太子请脉“会诊”。同来的还有两位须发皆白、在太医院中资历最老、平日几乎不再出手的御医。这显然是朱元璋既想确认治疗效果,又对林奇独自负责有些不放心而布下的双重保险。
李院判看到朱标气色好转,心中已是惊疑不定。待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搭上朱标的脉搏时,脸上的表情更是瞬间变得精彩万分!
这……这怎么可能?!
前几日那虚浮无力、时有间歇、仿佛随时会断绝的脉象,此刻竟然变得沉稳了不少!虽然依旧偏弱,但那股子根基本源上的溃败之象,竟然被硬生生地止住了!甚至……还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生机在缓缓滋生!
这简直是奇迹!
另外两位老御诊轮流诊脉后,也是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他们行医一生,从未见过如此凶险的脉象能在短短数日内被扭转至此!这已非“医术”二字可以形容,近乎“神通”了!
“殿下……您近日感觉如何?”一位老御医颤声问道。
朱标温和一笑,语气中带着对林奇的推崇:“感觉松快多了,胸不闷了,咳血也止了,夜里能安睡。全赖林先生妙手回春。”
三位太医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一直静立在一旁的林奇,眼神复杂至极。有震惊,有羞愧,更多的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敬畏。
李院判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忍不住,带着一丝请教(或许还有不甘)的语气问道:“林供奉……不知用的是何奇方?竟有如此神效?老夫观殿下脉象,似有生脉散与炙甘草汤之意,然其中精妙,又似乎远超此方范畴……”
林奇神色平静,他知道这是展示价值、同时也是敲打太医院的机会。他缓缓开口,语气不卑不亢:
“李院判好眼力。基础确是此二方。然,殿下之疾,非寻常虚症,乃心脉久耗,乃至油尽灯枯之兆。寻常补益,如杯水车薪,更恐虚不受补,反添壅滞。”
他顿了顿,开始引入一些他们能听懂一点的现代医学概念:“故草民之法,重在‘减负’与‘精准’二字。”
“何为减负?便是绝对静养,清淡饮食,让殿下疲惫已极的心脉得以喘息,如同久旱之地,需先细雨滋润,而非暴雨倾盆。”
“何为精准?”林奇目光扫过三位凝神倾听的太医,“便是需精确判断病源所在。殿下之咳血、胸闷,非独在肺,其根在心!心主血脉,心气无力推动,则血行不畅,瘀阻肺络,故而咳血;心不养神,故而心悸失眠。故用药需直指心源,强心益气为主,润肺化痰为辅,主次分明,力道精准。”
“心源论?”老御医们听得似懂非懂,大为震撼。中医虽有心肺相关的理论,但如此清晰地将咳血主因归于心衰,并以此为核心制定如此卓有成效的方案,是他们从未想过的思路!
林奇继续道:“至于药量配伍,更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殿下此刻如风中残烛,用药需如履薄冰,增一分则嫌燥,减一分则无力。需根据每日脉象、气色、饮食睡眠细微变化,随时调整方剂一二味,增减剂量半钱一分,方可达到最佳之效。此乃‘动态调方’,而非一成不变。”
这一套结合了现代心脏病学理念(心衰导致肺淤血)和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思想的论述,对于习惯了一套方子用到底、讲究君臣佐使固定搭配的古代太医来说,无疑是降维打击!
三位太医听得如痴如醉,又汗流浃背。他们终于明白,自己输得不冤!对方不仅在“术”上有着匪夷所思的手段(听诊器、注射器),更在“道”的层面上,有着远超他们的、极其精准而灵活的医学哲学!
李院判脸上的不服气终于彻底消散,化为一声由衷的长叹:“林供奉医术通神,老夫……佩服!佩服!”
这一次,是心服口服。
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哦?都在夸咱的林先生呢?”
老皇帝迈步进来,显然已经在门外听了一会儿。他看向气色明显好转的儿子,又看了看一脸敬佩的太医和神色淡然的林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心的笑容。
“看来,咱这东宫供奉,是真请对了!”朱元璋大手一挥,“林奇,好好干!需要什么稀罕药材,直接开单子!就是把大内的库房翻个底朝天,咱也给你找来!”
帝王的肯定,如同最坚实的后盾。
然而,林奇却在此刻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殿下病情虽暂稳,然沉疴已久,非旦夕可愈。后续调理,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汤药之外,还需辅以特殊导引之术,缓缓激发自身生机。草民恳请,每日清晨,于东宫花园僻静处,教导殿下习练一套舒缓活络之操,于殿下康复大有裨益。”
“导引之术?活络之操?”朱元璋挑了挑眉,看向朱标。
朱标连忙点头:“父皇,林先生所言极是,儿臣也觉得总躺着甚是憋闷,若能适度活动,或有益处。”
“准了!”朱元璋心情大好,并未多想,“就在东宫内,让蒋瓛清出一块地方,闲人勿近便是!”
林奇心中暗松一口气。他提出的,正是经过他改良、适合朱标身体状况的“康复锻炼”——一套融合了太极拳、八段锦和现代心肺康复操的缓慢运动。这不仅能物理上改善朱标的心肺功能,更是他逐步向朱标、乃至未来可能向更多人灌输“科学锻炼”理念的第一步。
他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治病。
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