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岁抱着一摞贴着“后勤物资清单”标签的文件走出总部大楼,一种被注视的微弱触感立刻从后颈蔓延开来。不同于琴酒那种带有杀意的凝视,这是一种更隐蔽、更持久的观察。他没有立刻回头,而是借着在自动贩卖机前停下买咖啡的动作,利用玻璃反光快速扫视身后。
目标确认:江户川柯南。 那个戴着眼镜的小学生正蹲在街对面,伪装成对花坛里的昆虫感兴趣。
郑鹤岁的心脏瞬间收紧。这不是巧合。他想起降谷零的警告,想起自己那些可能引起怀疑的“信息污染”行动。柯南的出现,意味着红方的视线已经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在他身上。
他不能慌乱,更不能发生直接冲突。他的大脑像一台被输入了“反侦察协议”的机器,开始飞速计算最优解。在不暴露更多信息的前提下,安全、自然地脱离监视。
他拿起咖啡,步伐平稳地走向斜对面的中华物产店——这是他计划中的一环。那里人流量适中,货架布局复杂,且是他熟悉的“主场”。
走进店里,他立刻融入货架之间。他没有试图去窥视柯南是否跟进来,那会暴露他的警觉。相反,他像所有来采购的留学生一样,专注地挑选着商品,但每一步都带着目的性。
制造假信息,让他先去无效分析去吧!
郑鹤岁先在调味品区停留,拿起一瓶老干妈,用手机快速拍下货架标签和部分商品序列号——这些看似随意的数据,可以事后分析是否为组织需要监控的流通货物。接着,他移动到零食区,拿起一包“卫龙辣条”,却故意将其放在旁边“口水娃”的货架位上,制造一个微小的、不符合购物习惯的信息噪声。
做完这一切,他通过货架缝隙,确认了柯南的小小身影果然在店内,正假装看糖果,实则注意力全在他这边。
是时候脱身了。郑鹤岁没有走向收银台,而是转向店铺最里侧的生鲜冷冻区。这里温度低,顾客少,而且有一个通往后方员工通道和垃圾处理间的岔路口。他利用一个推着满载手推车的顾客作为移动掩体,迅速闪身进入冷冻区深处。
在柯南的视角里,目标只是正常地走进了店铺深处。当他也跟进去时,会发现冷冻区雾气氤氲,人影模糊,而郑鹤岁已经利用对店铺布局的事先了解(他曾为宿舍采购来过多次),从员工通道旁的侧门悄然离开。整个过程,郑鹤岁没有回头看柯南一眼,没有说一句话,所有的“反侦察”都通过对环境的精确利用和行为模式的微操完成。
走到安全的街区,郑鹤岁才拿出手机,给降谷零发去一条加密信息:
[遭遇c.K.尾随。已于中华物产店利用环境脱离。未发生接触,未留下言语破绽。请求评估后续风险及行动建议。]
他不再是一个被动被跟踪的“留学生”,而是一个能够清晰汇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的“组织相关者”。
片刻后,降谷回复,言简意赅:
[处理得当。保持静默。近期避免前往该区域。c.K.的怀疑已被记录,下次遭遇,启用‘模式b’。]
[模式b]——郑鹤岁知道,那是降谷零为他准备的,应对更严密调查的预设行为模板之一。
而在物产店内,柯南站在空荡荡的冷冻区,眉头紧锁。目标消失了,消失得干净利落,没有通常被跟踪者会有的慌张回头或加速奔跑。
“他不是普通人,灰原。”柯南通过侦探徽章低语,“他对这种环境太熟悉了,脱离监视的动作……像经过计算。他绝对和那个组织有关,而且,受过反跟踪训练。”
这场无声的较量,没有赢家。但郑鹤岁用他基于逻辑和观察的“数据化反侦察”,成功地在死神小学生面前,守住了自己摇摇欲坠的伪装。
回到宿舍,他没有瘫倒,而是打开了电脑。在名为《生存日志》的加密文档里,他新建了一个条目:
事件:反跟踪测试(c.K.)
地点:中华物产店及周边
策略:利用主场环境优势,制造信息噪声,借助视觉盲区脱离。
结果:成功脱离。副作用:可能加深对方怀疑。
后续优化:需预设更多“安全屋”及标准化脱离路线。
他关掉文档,拿起网络安全书,一本包着N2假面的书。危机暂时解除,但生存的课程,永远没有下课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