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不错。”
那四个字,像被施了魔法,在林薇的脑海里循环播放了整整一夜。以至于第二天在经济学原理课上碰到江辰时,她的第一反应依旧是心跳漏拍,下意识地想低头躲避。
然而,与之前那种纯粹的、想要逃离的恐慌不同,这一次,心底还混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微甜的慌乱。她偷偷抬眼,飞快地瞥了一眼那个坐在前排的挺拔背影,又迅速收回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速写本上那个小小的篮球涂鸦。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仅仅是随口一句客观评价?还是……蕴含着某种她不敢深想的暗示?
这个问题像一只调皮的小猫,用爪子不停地挠着她的心,让她坐立难安。
课间,微信群【李教授钦点冠军组(3)】突然活跃起来。
是沈宇航发了几张问卷收集的初步数据截图,@了全体成员:【同志们!数据来得比想象中猛啊!初步样本量已经超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跑分析了?@. 老大,怎么看?】
林薇的心提了一下。她知道,接下来就要进入她负责的文本分析部分了,这意味着和江辰的交集会更多。
她紧张地盯着屏幕,等待着那个深海头像的回应。
几乎就在沈宇航消息发出的下一分钟,那个黑色的头像旁就跳出了回复:
【嗯。苏晓先做描述性统计。林薇,开放题文本数据包发你。初步编码框架今晚给我。】
言简意赅,指令清晰。
林薇愣了一下。
他回复得好快。而且……是直接@了她的名字。
虽然只是分配任务,但比起之前那种笼罩全组的、冰冷的指令,这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莫名地让她感觉……自己似乎被清晰地“看见”了,不再是模糊的“组员之一”。
她赶紧回复:【收到学长,今晚一定发你。】
【.】没有再回复。
但这种高效的、目标明确的线上交流,却奇异地缓解了林薇一部分面对面的紧张感。
晚上,她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开始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开放题文本。学生们关于消费动机的回答五花八门,充满了个人化的表达,整理起来异常繁琐。她初步拟定了一个编码框架,但心里有些没底。
犹豫再三,她点开那个只有系统提示的对话框,小心翼翼地输入:
【学长,打扰了。关于文本编码框架,我有一个疑问。比如“朋友推荐”这个选项,是应该归类到“社会影响”动机下的“同辈压力”,还是“信息获取”动机下的“口碑参考”?感觉两者的边界有些模糊……】
发送成功。
她屏住呼吸,等待着。以江辰的风格,可能会直接甩给她一个理论定义,或者冷冰冰地回一句“自己判断”。
然而,几分钟后,手机屏幕亮起。
【.】:【看语境和强调点。如果回答侧重‘不想被孤立’、‘大家都用’,归同辈压力;如果侧重‘听说很好用’、‘评价很高’,归口碑参考。举例。】
他居然……回复了?还解释了?甚至让她举例?
林薇受宠若惊,赶紧从文本里挑了两个典型案例发过去。
又过了几分钟。
【.】:【第一个案例归同辈压力。第二个归口碑参考。注意区分情感驱动和认知驱动。】
清晰,精准,一如既往。
但林薇却从这简短的文字里,读出了一种罕见的……耐心?
虽然依旧没有多余的字眼,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她对于“确保项目效率”最低限度的预期。
【明白了!谢谢学长!】她赶紧回复,心里那点小小的火苗又悄悄地亮了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线上交流变得频繁起来。有时是她提问,有时是江辰发现她报告里的问题,直接@她指出。
他的回复永远简洁,直奔主题,但从不再石沉大海。而且林薇隐约感觉到,他指出的问题虽然依旧一针见血,但措辞似乎……不再那么冰冷刺骨,更像是一种严格的指导。
这种变化极其细微,难以捕捉,却真实地改变着林薇的心态。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收到他的消息就如临大敌,而是能更专注地思考问题本身。
甚至,在一次关于数据分析方法的讨论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一幕。
沈宇航在群里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花哨的统计模型,认为这样能让报告“更高级”。
林薇看着那个模型,皱了皱眉。她之前查文献时恰好看到过,这个模型虽然复杂,但并不适用于他们目前的数据类型,强行使用反而会导致解释力下降。
她犹豫了一下,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很久。反驳沈宇航学长?还是在江辰面前提出不同意见?
最终,对项目负责的态度占了上风。她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了沈宇航,然后把自己的顾虑和支持的文献依据发了出去。
群里安静了几分钟。
林薇的心怦怦直跳,生怕自己说错了话,或者显得过于卖弄。
首先跳出来的是沈宇航:【啊?这样吗?哈哈哈我就随口一提,还是学妹严谨!那就听学妹的!】
林薇刚松了口气。
那个黑色的头像跳动了一下。
【.】:【嗯。按林薇说的做。】
没有多余的话。
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加上一个句号。
却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林薇的心湖里炸开!
他……同意了?
他接受了她的意见?否定了沈宇航的提议,肯定了她的?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瞬间席卷了她!那不是简单的喜悦,而是一种混合了震惊、难以置信、以及巨大成就感的狂喜!
她第一次,在他面前,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得到了他的认可!
这种认可,远比一万句空洞的夸奖更让她激动。因为它来自于以严苛和绝对理性着称的江辰!
那一刻,她仿佛感觉到,横亘在他们之间那道无形的、巨大的鸿沟,似乎被一座极细微、却真实存在的桥梁,连接上了一点点。
她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他“确保效率”而不得不伸手拉一把的、笨拙的拖后腿者。
她似乎……开始被他当作一个可以讨论问题、甚至能够提出有价值意见的……平等的合作者?
这个认知,让她的心跳久久无法平息。
她抱着手机,反复看着那简短的六个字和一个句号,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
然而,狂喜过后,一丝更深的困惑又悄然浮现。
他为什么会接受她的意见?真的仅仅是因为她的观点正确吗?
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比如,因为她是他“画得不错”的那个小学妹?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带着致命的诱惑力,让她忍不住去揣测,去联想。
线上交流的顺畅,是否意味着线下也会有所不同?
下一次见面,他看她的眼神,会不会有一丝丝的改变?
她发现自己又开始不由自主地,陷入那个名为“江辰”的谜题之中,并且……甘之如饴。
这种逐渐拉近的距离感,像春日里悄无声息生长的藤蔓,缠绕着她的心,带来一丝甜美的痒意,也带来更多无法确定的、挠人心肺的期待。
她似乎,正沿着那座细微的桥梁,小心翼翼地,走向那座冰封的、却可能蕴藏着火焰的雪山。
而雪山的主人,对于她的靠近,究竟是默许,还是浑然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