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部门派出的调查组,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刀,进驻了仁和医院。调查是严密而低调的,但那股肃穆的气氛,却无声地弥漫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曾经围绕着郝仁心的喧嚣与奉承,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窃窃私语、惊疑不定的目光,以及一种等待尘埃落定的压抑寂静。
调查进展得比想象中更为顺利。在陆震豫提供的核心线索和赵刚、王梅、李梅等人的旁证支持下,加上调查组专业而深入的核查,“诺安畅”项目数据造假、刻意隐瞒不良反应的问题很快水落石出。铁证如山,不容辩驳。
郝仁心被暂停了一切行政职务和临床工作,接受全面审查。他曾经意气风发的形象彻底坍塌,仿佛一夜间苍老了二十岁,偶尔被人看见,也是行色匆匆,低着头,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那座他苦心经营、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原来竟是如此的脆弱,在真相的阳光照射下,顷刻间土崩瓦解。方文轩等一干依附者,也如同秋后的蚂蚱,惶惶不可终日,受到了相应的调查和处理。
医院的高层经历了剧烈的震动。院长在全院中层干部大会上,面色沉痛地做了深刻检讨,强调要以此为契机,彻查科研诚信问题,重塑医德医风。一系列旨在加强伦理审查、规范科研流程、保护吹哨人的制度被迅速提上日程并开始推行。笼罩在仁和医院上空的那片乌云,终于被一股强劲的清风吹散。
风暴过去了。真正的“雨过天青”到来了。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瑰丽的晚霞再次铺满天际,与当初陆震豫和苏静坤在办公室窗前共同眺望的那片天空,惊人地相似。但此刻的心境,却已截然不同。
医院后的小花园里,栀子花已然凋谢,但草木愈发葱茏,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宁静与生机。陆震豫和苏静坤并肩坐在那条熟悉的长椅上。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平静。
苏静坤的头,轻轻地靠在陆震豫的肩上。她的脸色还有些苍白,停职一周的委屈和风波中的担惊受怕,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眼神却是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满足。陆震豫伸出手,紧紧握住她微凉的手,指尖传递着无声的温暖和力量。
“都结束了。”苏静坤轻声说,像是一声叹息,又像是彻底的解脱。
“嗯,结束了。”陆震豫低低地回应,目光望向天边那抹最绚烂的霞光,“只是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
他没有感到太多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释然。郝仁心的倒台,并非他想要的结局,他追求的,始终只是真相和正义。这场风波,让他失去了对恩师的信任,见识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但也让他收获了最珍贵的爱情、最坚定的友情,以及内心从未有过的坚定。
“后悔吗?”苏静坤抬起头,看着他棱角分明的侧脸,轻声问。
陆震豫转过头,迎上她清澈的目光,嘴角浮现出一抹温柔而坚定的笑意:“不后悔。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他顿了顿,声音更加低沉,“只是,让你受了那么多委屈……”
苏静坤伸出手指,轻轻按在他的嘴唇上,阻止他继续说下去。“那都不重要了,”她的眼中闪烁着温柔而倔强的光芒,“重要的是,我们一起走了过来。而且,因为你的坚持,可能避免了很多未来患者要承受的风险。这比什么都值得。”
她的理解和支持,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陆震豫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将她搂得更紧。
几天后,医院的处理结果和相关报道陆续公布。舆论一片哗然,对学术不端和行为的口诛笔伐之余,也有不少声音对陆震豫等敢于站出来揭露黑幕的医务人员表示了敬意和支持。有知名的医学期刊向他发出邀约,有更大的医院抛来橄榄枝,甚至还有记者想要采访他这位“吹哨人英雄”。
但陆震豫都婉言谢绝了。他谢绝了所有的光环和关注,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
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和苏静坤一起,坐上了离开这座城市的长途汽车。他们没有去那些声名显赫的大医院,而是选择回到了陆震豫的家乡——一个偏远却山清水秀的小城。那里,有一家新建的、急需人才的基层人民医院,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被连绵的田野和青山取代。苏静坤靠在陆震豫的肩上,睡着了,嘴角带着恬静的微笑。陆震豫看着窗外那片广阔而质朴的天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踏实。
他知道,这里的舞台或许没有那么耀眼,这里的条件或许会比较艰苦,但这里有意气相投、踏实做事的同事,有最需要基本医疗服务的淳朴乡民。在这里,他可以纯粹地做一个医生,用他的技术和良知,去治愈身体的疾病,去传递医学的温度。而苏静坤,也可以继续用她春风化雨般的温柔,去抚慰每一颗病痛中不安的心灵。
雨过天青,彩虹乍现。他们离开了风暴的中心,奔向的,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充满希望的崭新天地。过去的伤痕会慢慢愈合,而未来的每一天,都将是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