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一号”驶入第二坐标点的双星系时,两颗恒星正上演着奇妙的“光影协奏”——一颗散发着温暖的橙光,另一颗则是清冷的蓝光,它们的光芒交替笼罩行星,形成规律的明暗节奏,像宇宙在弹奏一架巨大的钢琴。
探测器捕捉到这组节奏,经过分析发现,其频率恰好对应着地球音乐中的“大三和弦”。阿明调出数据库里的地球乐谱,将双星光斑的闪烁与《光的交响曲》中的和弦片段重叠,两段旋律竟完美融合,像早已排练过的二重唱。
“它们在给我们唱欢迎歌。”阿明戴着耳机,沉浸在这跨越光年的和弦中,“橙星是男中音,蓝星是女高音,这和弦的走向,和五十年前林宇老师他们创作的《星尘之舞》副歌部分一模一样!”
张工凑过来听了片刻,忽然想起什么,翻出一个旧U盘。里面存着当年《星尘之舞》的原始录音,背景里还能听到林宇敲击实验器材的声音。当这段录音与双星的和弦叠加时,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人类的创作与宇宙的韵律,在时空中完成了一场震撼的合唱。
消息传回地球,音乐家们纷纷以双星和弦为灵感创作新曲。挪威的作曲家将极光的颜色变化转化为音符,与双星和弦结合,谱成《宇宙摇篮曲》;巴西的歌手用雨林的鸟鸣为双星和弦伴奏,录制成《光的二重唱》;甘肃的牧民们则在沙棘林里挂起铃铛,让风的节奏配合双星的明暗,奏响最质朴的“大地和弦”。
光语博物馆的“双星音乐厅”成了最热门的展区。全息投影将双星系的光影搬进大厅,参观者可以戴上特制耳机,同时听到双星和弦与地球各地的呼应旋律。一个盲人小女孩在妈妈的搀扶下走进音乐厅,当双星和弦响起时,她忽然说:“这声音像奶奶织毛衣的棒针声,一下一下,很温柔。”
她的话启发了阿明团队。他们根据双星和弦的频率,设计出一款“光语编织机”,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编织图案。当机器接收到双星的橙光信号时,织出温暖的橙黄色纹路;收到蓝光信号时,便织出清冷的蓝色线条。第一批成品是块巨大的挂毯,上面的螺旋纹路与双星系的轨道完美吻合,像把宇宙的和弦织成了看得见的画。
“光语不只是听的、看的,还能摸得着。”阿明抚摸着挂毯上凹凸的纹路,“就像双星的和弦,既能被探测器捕捉,也能被我们的心灵感知。”
此时,“光语者一号”正掠过双星系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大气层中漂浮着水晶般的云朵,云朵反射的双星光形成流动的光斑,在行星表面拼出巨大的光语符号——那是林宇团队当年定义的“朋友”信号。
张工看着传回的图像,忽然拿起电话,打给了挪威观测站。当年那棵光语古树的第三代守护者接了电话,张工说:“给树浇点水吧,告诉它,远方的朋友收到我们的和弦了。”
电话那头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他们正在给古树的树干缠绕发光的彩带,彩带的颜色随双星和弦的节奏变换,橙蓝交替,像给树披上了件会唱歌的外套。
阿明站在控制中心,望着屏幕上双星交替的光芒,忽然明白,这宇宙的和弦从来不是独奏。它是地球与星系的合唱,是过去与未来的呼应,是所有相信光的生命,用真心谱成的永恒乐章。而“光语者一号”,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音符,带着这首乐章,飞向更远的星海。
当双星的和弦与第三坐标点的信号相遇时,新的旋律,已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