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往各地的包裹发出后没几天,反馈就像候鸟归巢般涌了回来。
马哈迪的回信是段视频。镜头里,他正蹲在新搭的棚下,手里举着升级版的光伏板,身后一群孩子围着看。“这个外壳太结实了!”他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指尖敲了敲板壁,“上次那个用了半年就被雨水泡得发软,这个,你看——”他故意把水泼在上面,水珠立刻滚落,“跟荷叶似的!孩子们说,这是‘不喝水的板子’。”
视频最后,孩子们举着用新设备充好电的手电筒,在暮色里晃出一片光点,像把星星摘在了手里。
阿米娜则寄来了块绣好的桌布。比之前的布料更精致,光伏板的图案里还绣进了细小的反光丝线,阳光照过时,会在墙上投下流动的光斑。附的纸条上写:“村里的绣娘们研究了三天,把你说的‘光的折射’绣进去了。她们说,这叫‘会跳舞的光’。”
尼日利亚的孩子们更直接,寄来个沉甸甸的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几个用当地硬木刻的小摆件:有光伏板、蓄电池,还有个刻成林宇模样的小人,手里举着“光”字木牌。每个摆件底下都刻着编号,对应着孩子们的名字。最小的那个摆件上,刻着行小字:“我长大要造比这更大的光。”
“你看这个,”江诗雅举着个陶罐进来,罐口封着红布,“墨西哥那边寄来的,说是用仙人掌汁和新设备的废料做的肥料,效果出奇地好。他们试种的玉米,比往年高了半截。”她打开红布,一股草木的清香飘出来,“附的说明说,这叫‘循环的智慧’——光给了我们电,废料给了土地,土地又给了我们粮食。”
林宇拿起那个刻着自己模样的木摆件,指尖抚过粗糙的刻痕。这哪里是摆件,分明是孩子们心里的种子——他们见过光,就想成为光。
“其实我们没做什么。”林宇望着桌上堆积的反馈,忽然感慨,“我们只是递了把钥匙,他们却打开了一整个宝库。”
江诗雅正整理着那些绣品,闻言抬头笑:“你忘了?当初你还担心技术输出会水土不服。现在看来,智慧这东西就像水,倒在不同的容器里,会变成不同的形状,但本质里的滋养力,一点都不会少。”
正说着,快递员又送来个包裹,是小林奶奶寄的。打开是罐新茶,里面掺着晒干的野菊。字条上,老人家的字迹比上次稳了些:“孙子说,你们那边秋天干燥,野菊败火。他还说,等他学会了造光,就去帮你们。”
林宇拿起茶罐,凑近闻了闻,茶香混着菊香,像把秋天的清爽装进了罐子里。他忽然想起马哈迪视频里的雨水、阿米娜绣布上的光斑、孩子们刻刀下的誓言——原来智慧从不是单向输出的施舍,而是条奔流的河,你往里面投颗石子,它就会一圈圈荡开,带回满河的涟漪。
窗外的风掀起窗帘,带着远处公园里的桂花香。林宇拿起笔,在回信的开头写道:“谢谢你们让光有了形状,下次,我们聊聊如何让这河,流得更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