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太行山,“东山”基地核心指挥部。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因巨大的锅炉供暖而温暖如春。柯明义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地图,也不是生产报表,而是一份厚厚的、用特殊代码写成的分析报告。
左玉波和何振军坐在对面,脸色都有些凝重。这份报告来自基地内部一个极为特殊的部门,“大数据分析组”。
这个部门不参与具体作战或生产,唯一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分析能从各种渠道(报纸、电台、情报人员报告、甚至商业往来数据)获取的信息,试图从中勾勒出更宏观的图景。
报告的标题很直接:《关于国内各潜在势力军工及综合实力增长的趋势评估(1933-1936)》。
柯明义翻看着最后一页的总结部分,手指在几个关键数据上敲了敲,抬头看向左玉波和何振军:“都看完了?说说感觉。”
左玉波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难以置信:“老板,如果这份评估哪怕只有一半的准确性,那情况就太惊人了。我们之前,可能严重低估了其他人的发展速度。”
何振军接过话头,他负责情报,感触更深:“是啊。从1933年咱们把《军工生产实用技术手册》的基础版本扩散出去开始,到现在三年多了。
这期间,加上武汉、太原撤退时转移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还有咱们通过交易流出去的部分技术和机床,加上还在委培的技术人员,这积累,量变引起质变了。”
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逻辑推导,描绘出一幅让柯明义都感到有些意外的画面:
重庆方面(中央军): 凭借接收的武汉、太原部分核心军工资源,以及法币改革强行整合的资源,其嫡系部队的装备水平提升显着。
报告评估,其最具实力的几个师,轻武器(步枪、机枪)已基本完成换装,性能接近“东山”早期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长江水道和相对稳定的后方,建立了数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兵工厂,不仅能生产枪械子弹,甚至已能小批量生产仿制的迫击炮和炮弹。其隐藏的军工产能,预计是明面上的两到三倍。
山西阎锡山部: 阎老西把太原的老底子几乎全搬空了。报告指出,其在吕梁山深处新建的兵工厂,规模可能不亚于之前的太原兵工厂,而且设备更新、布局更合理。
凭借山西本地的煤铁资源,阎锡山在武器自给率上甚至可能超过了重庆方面。特别是火炮和弹药的生产能力,不容小觑。
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部(桂系): 桂系与“东山”的交易频繁,获取了大量图纸和技术支持。他们利用广西的锰矿等资源,建立了一套从炼钢到武器制造的完整体系。
报告推测,桂系部队的装备标准化程度很高,且极有可能已经秘密组建了少量装备了“东山”式半自动步枪的精锐部队。其战斗力,绝非战前的地方军阀可比。
云南龙云部: 凭借丰富的锡、铜资源,龙云不仅换取了武器生产技术,更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能力。报告重点提到,龙云部的弹药复装和新造能力可能非常强,甚至有能力生产一些特种弹药。
延安及其他敌后根据地: 这部分评估相对模糊,但报告指出,通过“东山”持续的技术输血和自身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延安方面的军工体系呈现出“小而全、分布广、隐蔽性强”的特点。
虽然单个厂点产量不大,但总数加起来相当可观,尤其擅长生产地雷、手榴弹、复装子弹和简易火炮(如没良心炮的各种变种),
再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黄崖洞现代化兵工厂,足以支撑其日益扩大的武装力量进行高强度的游击战和运动战。
报告的最后结论用加粗的字体重申:“综合判断,自1933年技术扩散以来,国内主要抗日力量(包括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及共产党武装)的潜在军工产能和装备水平,均已实现跨越式增长,其隐藏实力远超外界(包括日军)的一般认知。
当前相对平静的战局,实为各方加速积蓄力量的‘暴风雨前的宁静’。一旦平衡打破,爆发出的战争能量将极为惊人。”
柯明义放下报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山谷中缭绕的雾气。
“老板,这意味着什么?”左玉波轻声问。
柯明义转过身:“这意味着什么,什么也不意味,小鬼子的高层不是吃干饭的,这些情况我们能分析出来,小鬼子能不察觉,很多时候,敌人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自己。
能稳定当前的局势,小鬼子至少出了一半的力,早在东北的时候小鬼子就做了资源为重的决策,这些年我们在发展,小鬼子就发展的慢吗。
而且他们连飞机坦克大炮都在减少使用,甚至连海军都在减少行动,积攒油料,南下的战略定了快四年了,
大练兵都轮战了两轮,训练出近两百万的实战老兵,现在都换了第三轮。这种眼光和隐忍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峻:“而在国内,我们‘东山’之前那种依靠技术代差‘一枝独秀’的局面,快要结束了。以后,将是群雄并起的时代。”
“那我们下一步……”何振军试探着问。
柯明义走回桌前,手指点在那份报告上:“通知下去,基地进入‘冲刺’状态。发动机的瓶颈,必须在新年(1937年)到来前,找到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我们的飞机、我们的坦克,必须抢在所有人前面,形成绝对优势!”
“同时,”他看向何振军,“加强对各方势力真实实力的渗透和核实。这份报告是基于数据的推测,我需要更精确的情报。我要知道,他们到底藏了多少好东西,关键时刻,是会成为助力,还是变成新的麻烦。”
“明白!”左玉波和何振军齐声应道。
指挥部内气氛更加凝重。大数据团队的这份报告,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水面之下汹涌的暗流。
留给“东山”体系安心发展的“黄金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一场更大规模、更复杂的风暴,正在迅速酝酿。
而这一次,中国这片土地上,将不再只有一种主导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