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希矿业公司会议室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目光聚焦在主位上的楼听松身上。这位兼任的董事长,代表着集团总部的最高意志,他的开场白将定下此次会议,乃至未来比希矿业发展的基调。
楼听松没有过多寒暄,声音平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首先传达了集团总部,尤其是卢植深书记的重要指示:海外公司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经营,严守驻在国法律和国际规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组织在海外企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海外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他强调了海外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班子成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严守纪律规矩,时刻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形象与利益。
这番讲话四平八稳,是国企会议的标配流程,但由楼听松亲口说出,分量自是不同。众人正襟危坐,认真记录。
讲完集团的要求,楼听松话锋一转,语气平淡地说道:“集团派我来兼任这个董事长,是信任,更是责任。具体的工作,要靠以明远同志为首的经营班子去落实、去开拓。下面,就请明远总经理谈谈他的工作思路和安排。”说完,他便向后靠了靠,端起茶杯,眼帘微垂,摆出了一副彻底放权、静观其变的姿态。
压力瞬间转移到了何明远身上。他清晰感受到在场所有目光的汇聚——有关切(姜采薇),有审视(楼听松),有犹疑(迟承栋、梁朵朵),有计算(江耀田),也有不动声色的观察(周庭志)。
何明远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清晰:“首先,我完全拥护并坚决执行楼董事长传达的集团总部指示。我们比希矿业公司,身处海外,远离祖国,更要时刻牢记我们肩负的重托。集团总部派楼董事长这样的核心领导来兼任我们公司的董事长,这是罕见的高配,充分体现了集团对比希矿业、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极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他先定了高调,将个人意图与集团意志紧密捆绑。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向窗外那片蕴藏着财富与危机的矿区:“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在的卡拉马,乃至整个国际矿业市场,正处在激烈竞争的第一线。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的波动,更是以美国盛高集团为首的国际资本联盟的围猎和打压!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和按部就班!”
铺垫完成,何明远抛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核心改革方案:
“为了打破僵局,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集中全力推动比希矿业重启和《零碳绿色冶炼产业园》项目落地,我提议,对公司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 ‘两线一支撑’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两线一支撑?”这个陌生的提法让在座除了姜采薇外的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所谓‘两线’,”何明远解释道,“第一条线,是 ‘生产建设第一线’。将所有与矿山生产、采选技术、设备管理、工程建设、安全环保直接相关的部门,比如生产技术部、设备部、工程部、安环部等,全部整合,成立一个统一的 ‘生产建设指挥部’ 。由一位公司领导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确保生产建设环节高效协同,消除部门壁垒!”
“第二条线,是 ‘涉外交流第一线’。将所有涉及对公司外部协调沟通、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公共关系、法律事务、项目申报、媒体应对等职能,比如政府事务部、公共关系部、法务部等,全部整合,成立 ‘外联与公共关系部’ 。同样由一位公司领导分管,形成一个声音对外,提升沟通效率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而所谓的 ‘一支撑’,”何明远继续道,“就是将党建、纪检、财务、行政、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内部法务等所有支撑、服务、监督职能,整合成立一个 ‘综合管理与支持保障部’。为公司前‘两线’的高效运转,提供坚强、统一的后勤和风控保障!”
方案一出,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心里都是猛地一颤!这哪里是简单的部门整合?这分明是要对现有的权力结构和职位设置动大手术!
按照这个改革方案,公司副职领导只需要三人即可——一人分管“生产建设指挥部”,一人分管“外联与公共关系部”,一人分管“综合管理与支持保障部”。可现在班子副职有五人!这意味着要砍掉两个副总经理职数!
楼听松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眉头也不易察觉地锁紧。他也没想到何明远一上来就抛出如此激进的人事架构改革。这小子,魄力也太大了点,就不怕引起强烈反弹,导致班子分裂吗?
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五位副总脸上扫过。姜采薇,常务副总,何明远的老同事,博士学历,能力突出,显然不可能被砍掉。那么,剩下的四人——迟承栋(分管安环)、梁朵朵(分管财务)、江耀田(分管建设市场)、周庭志(纪检组长)——中将有两人要失去实职岗位!
这四人脸色瞬间都变得极其不自然。谁愿意在海外任职刚开始就被“优化”掉?这传回国内,职业生涯基本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姜采薇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迎着何明远的目光,清晰而坚定地表态:“何总的改革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完全符合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坚决支持!”
她的表态在预料之中。楼听松作为董事长,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不置可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三个主要领导(董事长、总经理、常务副总)已经有两个表态支持,只要再拉拢剩下四人中的一个,形成简单多数,这个方案原则上就能通过。
压力完全来到了迟承栋、梁朵朵、江耀田、周庭志四人身上。
周庭志眼神闪烁,大脑飞速运转。他是总部纪检组派驻的,身份特殊,何明远能把他退回去吗?几乎不可能,那等于打总部纪检组的脸。但如果支持改革,自己有可能争取到那个“综合管理与支持保障部”的分管权。这个部门整合了纪检、党建、行政、人力等,权力不小,而且能接触到公司运营的核心环节,对于他这样希望从单纯纪检工作转向更全面管理的干部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充实履历的机会。权衡再三,他抬起头,语气平稳地说道:“何总的方案,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适应海外竞争需要。我支持。”
四人中已有一人倒戈。现在只剩下迟承栋、江耀田和梁朵朵了。
迟承栋和江耀田内心最为煎熬。两人都是生产建设一线的负责人,如果从他们二人中选一个来统领“生产建设指挥部”,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将被边缘化。迟承栋是本地老人,熟悉情况;江耀田是总部空降,经验丰富。两人心里都没底,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低着头,紧抿着嘴唇,就是不吭声,用沉默表示着无声的抵抗。
梁朵朵同样心乱如麻。她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如果成立大后勤部门,让她去分管党建、行政、后勤这些非专业领域,她自认难以胜任,而且很可能因此被刷下来。虽然她是总部任命,大不了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但刚刚上任就被“退回”,面子上实在难看。她也跟着迟承栋和江耀田一样,选择了沉默。
会议室内的气氛几乎凝固。何明远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脸上没有任何不悦,反而露出一丝了然的神情。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再次吸引过来,然后用一种平静得出奇的语气说道:
“看来,大家对于‘两线一支撑’改革的理解,可能有些偏差,或者说,对我何明远的用人思路,还不够了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迟承栋、江耀田和梁朵朵,缓缓说道:“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效,不是为了减人,更不是为了搞‘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套。优秀的、愿意干事创业的干部,我们比希矿业求贤若渴。既然现有的副职职数可能无法满足新架构下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那么……”
他转向楼听松,语气转为郑重:“那就麻烦楼董事长,回国后向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积极争取,为我们比希矿业公司,再增加两个常务副总经理的职数!以确保我们‘两线一支撑’的每一个关键板块,都能由能力匹配的公司领导挂帅,形成最强的战斗力!”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原来不是要裁撤,而是要增加高级副职职数,是要提拔人!
梁朵朵猛地抬起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下来,脸上甚至因为刚才的误解而泛起一丝红晕。迟承栋和江耀田也愕然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愕和一丝庆幸。闹了半天,是自己吓自己!何明远玩的这一手先抑后扬,简直是把人心拿捏到了极致!
楼听松也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这小子……手段可以啊。既提出了激进改革方案展示了魄力,又通过“增编”安抚了潜在反对者,还顺势向集团要了资源。一石三鸟!
“嗯,”楼听松清了清嗓子,终于再次开口,“明远同志这个考虑很周全。海外公司情况特殊,任务艰巨,领导班子力量配强一些,是必要的。回去后,我会向集团主要领导汇报,尽力争取。”
最大的“人事地雷”被巧妙排除,会议接下来的进程就顺畅得多了。何明远接着提出了重置公司核心业务流程的提议,包括项目审批、资金支付、采购招标、人事任免等关键环节的优化和权限重新划分。这些提议,因为涉及具体的运营管理权,原本可能会引发不少讨论和争议。
但经过了前面“两线一支撑”改革的惊魂一刻,所有人都心有余悸。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位年轻的总经理不仅魄力惊人,手段更是高明,而且得到了董事长楼听松的完全授权和支持(楼听松在会上明确表态,具体经营事务由何明远全权负责)。此时再跳出来质疑他的管理提议,无异于自找没趣。
于是,何明远重置业务流程的提议,几乎是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全体通过。这些新的流程,不仅大大提升了决策效率,更重要的是,何明远巧妙地将原本分散在各副总经理手中的部分关键审批权和决策权,收归到了总经理办公会,或者直接由总经理掌控。比如,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支付、重要的人事任免、重大的合同审批,最终拍板权都集中到了何明远这里。
一场班子会下来,何明远不仅成功推行了旨在提升效率的组织架构改革(虽然职数待定,但架构已获认同),更借势完成了公司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与集中。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平衡各方利益的“主持工作者”,而是真正手握实权、能够令行禁止的总经理。
楼听松全程见证了这一切。他看到何明远如何运用权谋与魄力,在看似平衡的班子中,迅速确立了核心地位。他心中既欣赏又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此子绝非池中之物,比希矿业这盘棋,交到他手上,或许真能下出惊世骇俗的局面。
会议结束后次日,楼听松便启程回国。他的任务已经完成——稳定了班子,支持了何明远,传递了集团意志。接下来,就是何明远施展拳脚的舞台了。
送走楼听松,何明远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着远方沉寂的矿区。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光洁的地板上。他缓缓握紧了拳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和责任感。
比希矿业公司,这艘一度搁浅的巨轮,如今舵轮已牢牢掌握在他手中。前路依旧布满暗礁与风浪,国际资本的狙击、内部可能的隐患、庞大项目的压力……但此刻,他眼神锐利,意志如钢。
权柄初握,雷霆已至。一场关乎企业存亡、资源博弈和国际声望的远征,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