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西省省会东江市,西矿集团省公司大楼如同一个巨大的金属蜂巢,在秋日阳光下反射着冷峻的光泽。何明远步入这栋象征着边西省矿业系统最高权力中枢的大楼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不同于清江的、无处不在的等级感和疏离感。他是来参加一个关于全省矿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专题会议,作为新提拔的副总,又是来自近期风波不断的清江公司,他一进入会议室,便察觉到了几道含义复杂的目光。
会议在一种程式化的严肃氛围中开始。各省属企业负责人依次汇报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省公司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则进行点评,提出要求。何明远认真听着,做着笔记。
轮到清江公司发言时,何明远深吸一口气,沉稳起身。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既客观陈述了黑水村项目部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在陆云深主持整顿后),也坦诚指出了历史遗留问题和新旧施工队交替期间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务实的后续工作计划。他语气平和,姿态谦逊,尽可能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居功”或“张扬”的表述。
然而,他话音刚落,主持会议的省公司副总经理王文秋便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目光从文件上抬起,落在他身上,率先开口。王文秋大约五十岁年纪,面容清癯,带着一股书卷气,但眼神却锐利而挑剔。
“清江公司前段时间很出风头啊。”王文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又是抢险救灾的英雄集体,又是集团特批一个亿搞非主营项目的教育基地,卢书记都亲自表扬了,风头一时无两嘛。”
他话语的开头听起来像是肯定,但那种平淡的语调和不加掩饰的“风头”二字,却让气氛瞬间微妙起来。何明远心中警铃微作,保持沉默,静待下文。
果然,王文秋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却暗藏机锋:“不过啊,明远同志,作为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尤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翘尾巴,忽视了全局工作的平衡,忽视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个人英雄主义,在我们矿业系统是绝对要不得的。”
他并没有具体指出何明远哪里做得不好,但那种居高临下、隐含批评的意味却像无形的网一样笼罩下来。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其他几位省公司领导有的低头喝茶,有的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无人出声缓和气氛。
何明远感到脸颊微微发烫,但他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面色平静地点头回应:“王总批评得对,我一定深刻反思,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服从省公司的全局安排,注重发挥团队力量。”
王文秋似乎对他的表态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便将目光移向下一位汇报者。然而,在后续讨论其他地市公司遇到的共性困难时,他又几次看似不经意地“点”了何明远一下。
当某位处长谈到要警惕“个别企业存在冒险蛮干、忽视规程的苗头”时,王文秋插话道:“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有些年轻同志啊,干劲足,勇气可嘉,这是优点。但往往容易把鲁莽当勇敢,把冲动当果断,迷信个人能力,忽视规章制度和团队协作。这种思想非常危险。矿业生产是严谨的科学,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个人的灵光一现,而是铁的制度、严的管理和团队的合力。运气好,可能侥幸成功一次,但绝不可能次次侥幸,最终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
他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何明远的方向。何明远只能挺直腰背,认真记录,仿佛对方说的与自己无关。
当另一位领导强调要“增强大局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时,王文秋又引申开来:“确实如此。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不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得失,更不能有了点成绩就觉得翅膀硬了,想搞特殊化。要资金、要政策的时候想到上级,遇到管理和监督的时候又觉得是束缚。这种心态要不得,不利于团结,更不利于事业发展。”
这些话语,如同一次次精准的冷箭,裹挟着偏见和暗示,射向何明远。虽然没有点名,但结合清江公司近期发生的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王文秋的矛头所指。何明远感到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脊椎升起,但他脸上的表情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接受教诲的姿态,甚至偶尔在王文秋目光扫过来时,还配合地点点头。他深知,在这种场合,任何辩解和情绪流露都等于自取其辱,唯有隐忍,方能渡过眼前的难关。
会议终于在一种压抑而微妙的气氛中结束。何明远随着人流走出会议室,心中憋闷无比,却异常清醒。他意识到,省公司高层,至少是这位王文秋副总经理,对他抱有极大的成见。这种成见绝非空穴来风。
他没有立刻离开省公司大楼,而是在走廊里徘徊了片刻,做了一个决定——主动去拜访王文秋。
走到王文秋办公室门口,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着,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王文秋的声音。
何明远推门进去。王文秋正坐在办公桌后批阅文件,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礼貌而疏远地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明远同志?还有事?坐吧。”
何明远没有坐,而是站在办公桌前,身体微微前倾,态度恭敬而不显卑微:“王总,打扰您几分钟。刚才会上您的批评和指点,对我触动非常大,下来后我认真思考了很久。确实,我年轻,加入管理层时间短,工作经验非常不足,考虑问题很多时候局限于具体事务,在大局观、团队协作和理解上级战略意图方面,存在很多欠缺和偏差。非常感谢您能不顾情面,直言不讳地指出我的问题,这对我来说是真正的爱护和帮助,避免了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他的开场白完全出乎王文秋的意料。王文秋本以为何明远是来理论或诉委屈的,没想到竟是来诚恳接受批评的。他脸上的神色不由缓和了一些,放下笔,仔细打量了一下何明远,示意他坐下:“哦?能认识到就好。坐吧,坐下慢慢说。”
何明远这才坐下,继续诚恳地说道:“不瞒王总,我一直非常敬仰您。早就听说王总不仅是管理上的专家,更是我们系统内有名的大笔杆子,理论水平高,文章写得锦绣深刻,更有一种独特的文人风骨,敢于坚持原则,直言进谏。今天能亲耳听到您这样有水平、有分量的批评,虽然脸上火辣辣的,但心里是服气的,更是感激的。这比我自己摸索几年收获都大。”
这番话,既表达了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又巧妙地赞扬了王文秋引以为傲的“文人风骨”和“敢于直言”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其知识分子的清高心理和身份认同,精准地削弱了对方的敌对情绪。
王文秋果然很受用,脸上甚至露出了一丝极淡的笑意,身体也向后靠了靠,语气亲切了不少:“呵呵,什么文人风骨,都是同事们过奖了。不过,对于工作,对于原则问题,该坚持的确实要坚持,该提醒的也要及时提醒。你能有这个认识,并且主动来沟通,这很好,非常难得,说明你还是很有悟性,也有胸怀的。不像有些年轻干部,批评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