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何明远很早就醒了。多年的自律习惯让他即使在疲惫后也能准时醒来。他试着联系唐牧野,电话响了很久却无人接听,想必昨晚那位大少爷玩得太嗨,此刻正沉浸在梦乡里。
就在他准备自己安排上午行程时,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林沪宁。
“何大哥,早上好!没打扰你休息吧?”电话那头传来林沪宁清脆而略带试探的声音。
“早,沪宁。我已经起来了。”
“那就好!我听穗宁姐说你今晚的飞机回清江?白天有什么安排吗?如果……如果不介意的话,我知道有个挺特别的活动,想不想一起去看看?”林沪宁的语气带着期待。
何明远想了想,唐牧野不知何时能醒,自己独自在北京也确实无事可做,便答应了:“好啊,那就麻烦你了。”
“不麻烦!等我半小时,我到酒店接你!”林沪宁的声音立刻变得雀跃。
林沪宁准时驾车来到酒店。她今天穿了一件剪裁得体的连衣裙,显得既淑女又活泼。接到何明远后,车子一路向城北驶去,最终停在了一个宏伟的会展中心前。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中亚文明交流”的外交活动。
与何明远想象中严肃正式的外交场合不同,入口处就能感受到浓郁异域风情。林沪宁从包里拿出一份精美的请柬向工作人员出示后,便带着何明远顺利进入。
展厅内部更是别有洞天。这里没有西式酒会的觥筹交错,而是被巧妙地分割成几个区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中亚国家。每个区域都布置得极具民族特色:哈萨克斯坦的区域内陈列着精美的鹰猎工艺器和毛毯,提供着马奶酒和包尔萨克(一种油炸面团);乌兹别克斯坦的展台则充满了撒马尔罕的蓝金色调,展示着繁复的伊卡特丝绸刺绣和陶器,空气中弥漫着抓饭和烤肉的香气;塔吉克斯坦的区域则以雪山绿洲为背景,摆满了色彩鲜艳的刺绣帽子和民族乐器;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展台也同样各具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特色美食令人目不暇接。各国使馆工作人员身着民族服装,热情地向来宾介绍着自己的文化。
何明远仿佛置身于一个微缩的中亚世界,感到新奇而震撼。他和林沪宁一边漫步,品尝着特色小吃,欣赏着精美工艺品,一边随意地聊着天。
走着走着,林沪宁忽然转过头,一双清澈的大眼睛认真地看着何明远,问出了一个与她年龄似乎不太相符、却直击心灵的问题:“何大哥,我看着你,就在想一个问题。你看,你这么优秀,这么努力,好不容易才当上一个央企三级公司的副总经理,过程却那么艰难,甚至要遍体鳞伤,付出健康的代价。而有些人,或许凭借家世、凭借其他资源,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你拼命才能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你……你觉得值吗?”
何明远微微一怔,随即温和地笑了笑。他没想到林沪宁会问得如此直接和深刻。他沉吟片刻,看着周围充满生命力的异国文化展示,缓缓说道:“值不值得,其实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父母常跟我说,做人做事,不要总去看别人得到了什么,要多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事倍功半也好,事半功倍也罢,重要的是自己脚下踩得实,心里过得去。我相信,踏踏实实走出来的路,虽然慢一点,难一点,但每一步都算数,心里也最安稳。”
他的回答朴实无华,却透着一种坚定的力量。林沪宁听得很认真,她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与她年轻面容不太相称的成熟与关怀:“你说得对。可是……我总觉得,像你这样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人,付出了那么多才得到晋升,可这个位置本身,似乎依然很容易让你受伤。上次是身体,下次可能是别的。这个角度想想,好像有点……”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她是从“何明远”这个人本身的角度,感到了心疼和不平,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成功标准的、更为纯粹的个体关怀。
何明远有些意外地看向林沪宁,他感受到了对方话语中那份真诚的关切,这与他通常听到的赞赏或敬佩不同,更触及内心柔软的部分。他正不知如何回应,林沪宁却又自己笑了起来,语气变得辩证而通透:
“不过呢,反过来想,也许正是因为这‘遍体鳞伤’,才让你显得如此不同,才能让你突破某些看不见的屏障,得到更高层面的关注和认可吧?就像我爷爷、我哥哥他们,可能会更欣赏和看重你这样从实战中拼杀出来、有故事有伤痕的干部。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嘛!”
正当两人沉浸在这种略带哲学色彩的讨论中时,一位身着西装、气质干练的中年人看到了林沪宁,笑着走了过来:“沪宁?你也来了?”
“张叔叔好!”林沪宁显然认识对方,“这是外交部的张处长”。她连忙向何明远介绍了一下。
张处长听说何明远是西矿集团的年轻干部,刚做了先进事迹报告,也很感兴趣。寒暄几句后,张处长热情地建议道:“隔壁会议厅正在举办一个‘中亚文明论坛’,规格很高的,好几个国家的大使和高级外交官都在发言,讲的就是地区和平发展与文明对话。机会难得,要不要一起去听听?”
林沪宁看向何明远,眼中带着询问和兴奋。何明远也觉得这是一个开阔眼界、深入了解区域形势的难得机会,便点头同意。
他们跟着张处长进入另一个更为庄重的会议厅。这里的气氛与外面的热闹展厅截然不同,会场布置得简洁而正式,与会者大多神情严肃,耳机里传来不同语言的同声传译。主席台上和前排就坐的,果然是多位中亚国家驻华大使及高级外交官,中方也有一些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官员在座。
何明远和林沪宁在角落悄悄坐下,戴上了同传耳机。论坛正在讨论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他们听到大使们阐述着各自国家的发展规划,强调着“和平、合作、发展”的共同愿望;听到他们谈论如何利用古老的丝绸之路遗产,在新时代共建“新丝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听到他们呼吁区域内外国家尊重中亚国家主权和发展道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安全挑战,反对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涉;也听到他们表达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关切……
这些高层次的讨论,为何明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不再仅仅从一个企业干部的角度看问题,而是更深刻地理解到,他所从事的能源矿产工作,其实与这些宏大的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合作、乃至文明对话都息息相关。西矿集团在中亚地区也有项目和合作,国家的“新丝路”倡议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赋予了更重大的责任。
他听得十分专注,林沪宁在一旁看着他认真的侧脸,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彩。这个从基层一步步走来、带着伤痕却又思想深邃的男人,在这个充满国际视野的论坛里,似乎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