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江公司焕然一新的会议室里,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穗宁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她的开场白干脆利落:“同志们,今天是我们新班子的第一次会议。当前首要任务,是尽快解决黑水项目6号矿洞矿区重新招标、选择新施工单位的问题。虽然招标工作主要由总部负责,但建民总还是要经常去北京跟进,特别是对参与投标企业的资质审查要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没问题,林董。我会亲自盯紧。”刘建民沉稳地点头,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
林穗宁的视线落在自己的工作簿上,继续部署:“原施工单位的清退工作,由明远总负责。之前总承包遗留下来的农民工工资、供应商材料款等一系列问题,情况非常复杂。你之前在项目上工作过,了解情况,要把握好尺度,务必平稳、妥善地完成清退,避免产生新的矛盾和舆情。”
“好的,林董,我会处理好。”何明远同样认真地记下任务。他随即抬头,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项目:“另外,关于政企共建红色教育基地项目,现在到了落实资金、进入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个事后续怎么安排,请林董指示。”
林穗宁闻言,轻轻合上工作簿,语气变得有些微妙:“红色教育基地是褚总在任时大力推进的一个亮点工程,现在褚总高升了,我们当然要继续办好,不能半途而废。”她话锋一转,抛出了现实难题,“但是,这个项目的建设资金怎么解决?褚总在任时,有没有做过具体的资金安排?”她的话听起来是要继续推进,但核心意思却指向了“没钱”这个尴尬的现实。
“没有具体安排过专项资金。”刘建民如实回答,语气平静。
林穗宁似乎早有所料,立刻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嗯,资金的事我们再议。现在还有一个紧要事项,我们清江公司的领导班子还缺两名副总经理。省公司可能会调任一位过来,我又额外争取了一个从我们清江公司内部提拔的名额。今天我们先商议一下这个内部推荐人选的事。”她成功地将棘手的资金问题暂时搁置,将议题引向了更引人关注的人事安排。
刘建民率先表态,理由充分:“我推荐综合管理部的姜采薇经理。她是矿物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本身专业功底扎实,又在行政岗位上锻炼了多年,能力全面。完全符合集团提出的干部高学历、年轻化的培养方向。”
何明远今天才知道姜采薇竟是工科博士出身,心下有些惊讶。就事论事,他内心认同刘建民的推荐,学历、资历都过硬。
林穗宁则提出了不同意见,话语中透着另一种考量:“姜经理确实不错。但我们既然是基层推荐,也要充分考虑和激励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同志。比如陆云深陆经理,在这次案件中,他的上级、下级都被腐蚀拉拢下了马,他本人却坚持住了原则,守住了底线。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样经受了考验的同志一个机会?”她的理由听起来同样充分且顾全大局。
何明远觉得林穗宁的话也很有道理,一时间难以抉择。
就在这时,林穗宁和刘建民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何明远。“何总,你的意见呢?”林穗宁微笑着问道。
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投来的目光,让何明远瞬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新身份——他也是领导班子的一员,拥有表决的权利,也必须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各提出一个人选,他不可能再提第三个人,那么就必须在陆云深和姜采薇之间做出选择。不,更深层次看,这其实是在提名人背后的林穗宁和刘建民之间做出选择。
何明远内心对陆云深和姜采薇的个人观感都很一般,但对两位领导的风格却有判断:林穗宁似乎更注重权术和平衡,而刘建民则显得更为务实。他心中迅速有了倾向——支持刘建民。但如何表达才能既支持刘建民,又不至于得罪林穗宁?
他决定先用一些稳妥的话术争取思考时间:“陆经理和姜经理都先后当过我的领导,我对两位的能力和人品都是非常认可的。”这话听起来毫无营养,等于没说。
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自我贬低”以抬高对方,这是一种谦逊也是策略:“我们清江公司目前就三位领导班子成员。像我这种破格提拔的,可以说毫无领导经验,还是个需要学习的学生。公司的主要工作,今后全靠林董和建民总二位掌舵扛鼎。”这番姿态让林穗宁和刘建民都愿意多给他一点时间,听听他后续的说法。
然后,他重点“捧杀”林穗宁,满足她的虚荣心:“林董您是从上级单位下来的,站位高、眼界广,您的领导力才是我们清江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番话果然让林穗宁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仿佛觉得已经在与刘建民的这场无声交锋中占据了上风。
刘建民则依旧面不改色,只是认真地听着何明远的每一句话,捕捉其中的真意。
何明远见气氛铺垫得差不多了,抛出了一个看似无关却直指林穗宁切身利益的点:“林董,我不知道省公司即将安排过来的副总经理是男是女,是什么背景。但我觉得,您以后往北京总部、往省公司汇报工作、争取资源的时候,身边的搭档非常重要。我建议您不妨先联系一下省公司,深入了解清楚这位空降副总的背景再做通盘考虑。”
这番话看似没直接回答人选问题,却字字句句都说到了林穗宁的心坎里。她这个一把手,未来必然要频繁“往上跑”,脱离了上级视线前途堪忧。出差时有一位得力的副职陪同,是基本的体面和工作需要。省公司空降的副职,背景复杂,未必合拍,甚至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提拔陆云深,他显然不适合陪同出差;而何明远自己又太年轻,常带在身边恐惹非议。相比之下,高学历、形象好、善于沟通协调的姜采薇,确实是更合适的人选。
林穗宁心下豁然开朗,甚至有点感激何明远这“摸不着头脑”却极具针对性的提醒。“何总看问题不错,能够从公司全局出发,从领导班子结构搭配出发考虑问题。建民总,看来咱俩都还只停留在替员工个人发展考虑的层面,还是很有欠缺啊。”她这话明褒暗贬,既肯定了何明远(实则肯定了自己新的想法),又轻轻敲打了刘建民,试图微妙地离间刘与何的关系。
刘建民只是微微一笑,未置一词。他为人务实,只关心最终结果是否利于工作,至于过程中用了什么话术,他并不在意。
林穗宁见何明远一副憨厚耿直的样子,便顺势做出了“高风亮节”的姿态:“何总的意见提醒了我。建民总你在清江公司时间长,对干部更了解,我同意你的意见。何总,你呢?”她巧妙地把最终决定又包装成了采纳刘建民的建议。
“我肯定拥护林董事长的决定。”何明远立刻乖巧地附和。
“好,那我们一致通过,推荐姜采薇同志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林穗宁最终拍板。刘建民向何明远投去一个不易察觉的、带着赞许意味的微笑。
人事议题刚定,刘建民立刻将话题拉回了那个烫手山芋:“林董,上一个议题关于红色教育基地的事,这个项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重大,始终需要妥善解决好。我提议,既然明远总年轻,有冲劲,又与地方上沟通顺畅,不如就将这个项目作为专项,交给何总全权负责推进吧。”
林穗宁此刻心情颇佳,自觉成功分化了刘、何二人,且选择姜采薇也确实更符合自身利益。见刘建民主动提议让何明远接手这个“没钱”的项目,她乐得顺水推舟,把这个难题甩出去。“既然建民总提议了,我同意。何总,那就由你全权负责,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搞好,不要辜负褚总当初的期望,也要维护好我们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何明远心里顿时明了:林穗宁已经明确表态公司没钱,刘建民此刻把这个项目推给自己,颇有几分“以怨报德”的意味——自己刚才明明支持了他提名的人,他却反手丢过来一个烂摊子。这场班子会的博弈,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