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9年秋,长安光复的消息如野火燎原,瞬间燃遍九州。
对刘备集团而言,夺取长安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座历经十三朝的古都,乃是汉室四百年正统的象征。自董卓之乱迁都以来,长安沦陷已近四十载,如今重归汉室,其政治意义无可估量。
“陛下,长安光复,天下震动啊!”简雍跪未央宫前,老泪纵横,“老臣...老臣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刘备扶起老臣,自己也是热泪盈眶。他漫步在未央宫残破的台阶上,抚摸着斑驳的宫墙,恍如隔世。
“朕记得初平年间,曾随卢尚书入宫朝见...”刘备声音哽咽,“那时董卓专权,宫阙荒芜,但大汉威严犹在。如今...”
诸葛亮羽扇轻摇,接话道:“如今陛下重临旧都,正可重振汉室威严。”
事实上,刘备诸葛亮进入长安后,立即推行了一系列举措:
第一,颁布《安民告示》,宣布三年免征,开仓赈济。长安历经战乱,民生凋敝,此令一出,万民欢呼。
第二,重修未央宫前殿,虽然简陋,但足以举行朝会,彰显汉室正统。
第三,招抚关中士族,重用韦晃等降将,诸葛亮亲自拜访京兆杜氏、扶风马氏等大族,争取支持。
第四,整顿防务,加固城防,在骊山、渭水等处设立哨所,防备魏军反扑。
刘备还于旧都后,心理复杂异常。一方面是实现“还于旧都”誓言的激动,另一方面则深感责任重大。
“孔明啊,”深夜未央宫中,刘备对诸葛亮感叹,“当年在隆中,卿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今...算是实现了一半吧。”
诸葛亮躬身:“陛下圣明。然亮当时所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今日方知言之过早。欲定中原,尚需时日。”
刘备点头:“正是。所以朕这几日一直在想,要如何真正收服关中民心...”
次日朝会,刘备做出一项惊人决定:亲赴长安市井,与民同乐。
“陛下不可!”蒋琬急忙劝阻,“长安初定,恐有魏国细作...”
刘备大笑:“若因惧细作而不敢见百姓,何以得天下?”
于是他真的带着寥寥数人,漫步长安街头。见有老弱,便亲自慰问;见有贫困,即令赈济。更在未央宫前设宴三日,与民同饮。
这些举动极大安抚了长安百姓。许多老人跪地泣呼“真吾主也”,年轻士子则纷纷投效。
从战略上看,刘备夺取长安对曹魏的打击是致命的。曹叡在位时,曹魏地盘虽广,但核心仍在河北中原。长安失守意味着:
第一,雍凉防线门户洞开。长安是关中屏障,失去长安,整个雍凉地区暴露在蜀军兵锋之下。
第二,切断丝绸之路。曹魏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第三,政治威信受损。“汉室正统还于旧都”的宣传,对中原士族心理造成巨大冲击。
曹魏朝堂一片恐慌。据后世《魏略》记载,当时邺城“米价腾跃,富室夜啼”,许多士族已经开始暗中与蜀汉联络。
与此同时,在庞统的战略指挥下,马超与魏延开始扫荡雍凉。
“孟起将军威震西凉,当以攻心为上。”庞统在地图前部署,“可令孟起率西凉铁骑出陈仓,沿渭水西进,招抚羌胡。”
马超果然一呼百应。许多羌族首领听说“神威天将军”回来了,纷纷率部来投。不过半月,陇西、天水等地望风归降。
魏延则率精锐出散关,直取街亭、略阳。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虽然善战,但兵力分散,又被切断了与中原的联系,节节败退。
“报——魏延将军已取街亭!” “报——马超将军收降陇西羌胡三万帐!” “报——安定郡举城归降!”
捷报频传。诸葛亮却保持清醒:“陛下,曹叡必亲征长安。我军虽胜,然兵力分散,当速调汉中、益州之兵来援。”
刘备点头:“已令云长抽调荆州精锐三万,经武关入援。翼德也分兵两万,由庐江北上。汉中魏延部五万正在途中...”
正商议间,急报传来:“曹叡亲率二十万大军,已出洛阳!司马懿为前部,直指潼关!”
此刻的曹魏大军中,曹叡正与司马懿商议军机。
“陛下,刘备虽得长安,然不过侥幸。”司马懿分析,“其兵力不足十万,又分兵雍凉。我军二十万精锐,可一鼓而下。”
曹叡却皱眉:“然诸葛亮多谋,必设埋伏。朕闻其在骊山、渭水处处设防...”
司马懿笑道:“诸葛亮再谋,难为无米之炊。臣有一计:可分兵五万佯攻潼关,主力绕道蒲阪津渡河,直取长安北门。”
曹叡大喜:“仲达此计大妙!”
长安城外,战云密布。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而此刻的诸葛亮,目光已经越过烽烟,望向更远的东方。那里是洛阳,是许昌,是邺城——是大汉失去已久的山河。